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戶外騎行,4大技巧幫助你保護膝蓋!

戶外人都知道,人在江湖走,一不小心就會傷了膝蓋。尤其在外登山、騎行的時候,最容易不知不覺對它造成傷害。所以今天6妹就來談一談,如何在騎行時保護自己的膝蓋。

就外界環境來說,溫度是對膝蓋影響特別大的一個因素。所以專業的戶外人要知道:不要讓膝蓋受凍!

就生理原因分析,膝蓋上本就血管分布比較少,因此它更容易著涼,膝蓋保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裝備上,除了傳統的長褲,護膝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大法寶。

尤其是在冬天的時候,護膝的好處就體現出來,可以有效達到防風和局部保暖效果。

一般來說,護膝分為兩種,一為運動護膝,二位修復護膝。我們在沒有受傷的情況下,選運動護膝即可。在材質的選擇上,6妹建議要買透氣的護膝,這樣會讓整個運動過程比較舒適。

這裡要特彆強調一個迷思,很多人認為,只有冬天冷的時候才需要護膝,夏天本來就熱,再帶一個護膝會更熱。這種觀點是不完全正確的。夏季由於溫度高,毛孔反而會更加張開,有時遇到雷陣雨或者大風天,對於膝蓋的衝擊力很明顯,因此夏天也要注意護膝的重要。

很多人不知道最適合自己的自行車坐墊位置為何,但是會有很直觀的感受:

坐墊太高,腳夠不著地面,很沒有安全感。坐墊太低,則會騎起來特別費勁。

但很多人不清楚的是,無論是太高太低的坐墊,都會對膝蓋造成傷害。

這裡6妹教大家兩個簡單的測量方法:

  1. 平行站在坐墊旁邊,如果你的髖關節低於坐墊10到20cm, 就是比較適合的高度。
  2. 腋窩抵住坐墊,手臂自然下垂,看中指的第一個關節是否在輪子中軸中心,也能判斷坐墊高度是否合適。

騎行千萬要注意的一點,不要騎的太過頻繁。

長期的腿部運動會導致膝蓋磨損,其中大部分是關節滑液不足和關節軟骨的損耗。一般來說,我們休息時,軟骨是會自行修復生長的。但是,如果騎行過於頻繁,導致關節滑液分泌不足,軟骨生長速度跟不上磨損,就會對膝蓋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因此,為了保護膝蓋自身的調節,戶外騎行也要注意量入為出。

除了騎行次數上的調整,騎行的姿勢也是很重要的環節。一般來說,錯誤的騎行方式會造成關節軟骨的損耗,嚴重時甚至引起「髕骨軟化症」。所以,正確的騎行姿勢是怎樣的?

1. 腳尖要面向正前方

這也是常常會被大家忽略的一點。

騎著騎著,膝蓋會情不自禁地內扣或者外翻,腳尖的朝向容易跑偏。這樣的不良習慣,使得每一次的踩踏都會加重膝關節面負荷,造成膝蓋的軟骨磨損。

因此,騎行時要有意識地感知一下自己腳尖的朝向,幫助自己養成更好的騎行習慣。

2. 蹬踩的頻次也是重點

有些人喜歡一鼓作氣,猛騎一段路程,然後就長時間的放鬆雙腿,過了5分鐘,又瘋狂踩踏板往前沖......這樣低踏頻的騎行方式,總是毫無預警地增大摩擦,長久以往,將導致膝蓋的軟骨變薄,出現疼痛、卡頓的狀況。

因此,騎行時最要注意的就是盡量保持穩定的頻次和勻速前行,盡量保持70-90的踏頻。或快或慢直接帶來的是對膝蓋的衝擊,這點要牢記啊。

最後一點,6妹想強調的是個人對保護膝蓋的重視程度。

1. 開始前

一個好的戶外者,在騎行前,會給自己的膝蓋打預防針——例如,按摩膝蓋,以圈數為部門,順時針和逆時針各按摩30圈,這樣做有利於關節潤滑液均勻分布,為膝蓋接下來的運動做好鋪墊。

2. 結束後

一個好的戶外者,在騎行結束或者和中場休息時,會用拉伸來緩解膝蓋的壓力,幫助膝蓋更好的恢復。具體的拉伸動作,可以參考下圖:

以上,就是6妹此次高度總結的「四大度」騎行護膝法,驢友們記住了嗎?

歡迎掃描一下二維碼,關注更多戶外乾貨、線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