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科學家合作揭示肝細胞損傷再生機制

肝臟是人體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由於其代謝解毒功能,經常受到各種外來物質的損傷,導致肝臟的再生能力嚴重下降,研究肝臟損傷再生及其分子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惠利健研究組合作研究發現,細胞核中Arid1a蛋白調控肝細胞「再生基因」在正常的肝細胞中處於預打開的「待命」狀態,讓肝細胞可以更迅速地響應受損信號,激活肝臟「再生程序」。該研究從基因層面揭示了肝細胞重編程介導的肝臟損傷再生的分子基礎,同時為利用藥物靶向治療肝臟損傷提供了新思路。相關論文於台灣時間7月3日深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乾細胞》。

近幾年研究發現,肝細胞重編程是門靜脈肝臟損傷時實現肝細胞再生的主要方式。肝細胞由肝前體細胞發育而來,在這類肝臟損傷中,肝細胞卻以「逆生長」的方式反向分化成與肝前體細胞非常接近的類肝前體細胞,獲得「新生」後二次發育成更多的肝細胞,參與肝臟再生。然而,這一系列肝細胞發生重編程的分子基礎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在該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細胞核中的Arid1a蛋白調控了肝細胞的重編程。敲除Arid1a的肝細胞在門靜脈肝臟損傷後不再「逆生長」,導致肝臟的損傷修復出現缺陷。

進一步通過對分子機制的探索發現,肝臟一旦發生損傷,轉錄因子YAP即被活化,它與「打開」狀態下的肝細胞「再生基因」結合可以開啟肝臟的自動修復程序。而Arid1a蛋白可以調控肝細胞「再生基因」在正常肝細胞中預打開,YAP與肝細胞「再生基因」的結合由此變得更為高效快速,促使肝細胞「逆生長」,激活重編程。正是由於肝細胞存在「再生基因」預打開的特性,使肝細胞相對於肝臟中其它細胞具有更強的可塑性,可以通過重編程「逆生長」的方式來再生損傷的肝臟。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博士李維平、博士生何強和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楊力光博士等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分子細胞中心惠利健研究員,營養與健康所李亦學研究員、李虹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謝渭芬課題組的大力支持。該項研究獲中科院、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等資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