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讓肝臟「逆生長」自我修復,上海科學家揭示肝細胞損傷再生的分子調控

2.JPG

上海科學家找到了讓肝臟迅速「自我修復」的基因「開關」。昨天,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乾細胞》發表了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惠利健研究組合作研究發現:細胞核中Arid1a蛋白調控肝細胞「再生基因」在正常的肝細胞中處於預打開的「待命」狀態,讓肝細胞可以更迅速地響應受損信號,激活肝臟「再生程序」。該研究從基因層面揭示了肝細胞重編程介導的肝臟損傷再生的分子基礎,同時為利用藥物靶向治療肝臟損傷提供了新思路。

肝臟是人體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由於其代謝解毒功能,經常受到各種外來物質的損傷,導致肝臟的再生能力嚴重下降,研究肝臟損傷再生及其分子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研究發現,肝細胞重編程是門靜脈肝臟損傷時實現肝細胞再生的主要方式。肝細胞由肝前體細胞發育分化而來。大多數細胞分化後,命運就固定不可改變。但是在肝臟損傷中,肝細胞卻具有可塑性,能夠以「逆生長」的方式,回溯成類似於肝前體細胞的類肝前體細胞,「二次發育」成更多新生肝細胞,參與肝臟再生。然而,對於肝細胞為何能夠「逆生長」,此前一直是未解之謎。

該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細胞中一個叫Arid1a的染色體重塑蛋白,調控了肝細胞的「逆生長」。敲除編碼該蛋白的基因後,肝細胞在肝臟損傷後,不再「逆生長」,導致肝臟的再生出現缺陷。進一步研究發現,該蛋白使得「逆生長」程序在肝細胞中處於打開的狀態,因而在有再生信號時,「逆生長」程序可以激活,使得分化的肝細胞像橡皮泥一樣在體內可以重塑為肝前體細胞。這一發現給出了未來操控肝細胞「逆生長」的可能方法。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博士李維平、博士生何強和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楊力光博士等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分子細胞中心惠利健研究員,營養與健康所李亦學研究員、李虹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謝渭芬課題組的大力支持。該項研究獲中科院、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等資助。


作者:許琦敏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