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滴滴見血 行業巨頭應直面社會治理難題

  滴滴見血 行業巨頭應直面社會治理難題

  來源:時代周報

  時隔僅110天后再次發生惡性事件,滴滴順風車遭遇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公眾信任危機。

  8月25日,溫州樂清警方宣布速破一起強奸殺人案,滴滴順風車司機鍾某交代了對趙某實施強奸,並將其殺害的犯罪事實。命案當前,滴滴的平台責任究竟應如何厘定?滴滴到底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

  相比3個月前發生的空姐遇害惡性事件,這一次,滴滴的道歉聲明來得要早一些:8月25日,滴滴出行發布《對於樂清順風車乘客遇害的道歉和聲明》,坦承“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8月26日又公布《關於樂清順風車事件的自查進展》,宣布再次在全國範圍內下線順風車業務,同時免去順風車總經理職務。

  道歉聲明中,所謂“在順風車整改期間”的措辭,再一次提醒大家,僅僅三個月前,空姐遇害案之後,滴滴曾經發布了一份整改方案,其中包括用戶可自主選擇一鍵撥打110、120、122及滴滴24小時安全客服等號碼——效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而在“自查進展”中,有一組數據值得關注:“順風車上線的三年多時間裡,有幸服務了十多億次出行。” 這組數據佐證了“順風車在去年一年給滴滴帶來8億元利潤”的說法,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滴滴為何始終不願放棄順風車。

  作為一個撮合乘客和司機的資訊平台,滴滴的算法沒有價值觀,它遵循的是路徑最優原則,以最經濟的方式實現乘客、司機的匹配,這一做法原本無可厚非,但它輕視司機和乘客的用戶畫像在出行過程中的作用,最終導致此次惡性事件的發生。滴滴方面承認,在該車主作案的前一天,有另一名順風車乘客投訴其“多次要求乘客坐到前排,開到偏僻的地方,下車後司機繼續跟隨了一段距離”,但滴滴並沒有重視這一次投訴,錯過了風險前置的黃金時機。

  頂著共享經濟光環一路攻城略地的滴滴,已經離初衷越來越遠。

  同樣是出行巨頭,美國的Uber也在近年因多宗惡性事件而背負醜聞壓力——據CNN報導,過去四年裡至少有103名Uber司機涉嫌性侵乘客,而且這只是美國20個主要城市的警察報告、聯邦法庭記錄和地方法院數據庫的統計,實際數量可能更多。

  最初,Uber並不願意直面這些安全隱患,但美國乘客用腳投票,轉而支持Uber的競爭對手Lyft,後者在Uber備受醜聞困擾之際迅速壯大,市場份額從15%增長至35%。在公眾壓力下,Uber推出一系列改革計劃,包括每年重新進行駕駛員背景調查,同時還提供專用的“安全中心”,讓乘客在乘車期間分享行程細節給指定的聯繫人,亦允許用戶從應用程式內部直接撥打911。

  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這首先是滴滴必須面對的問題,卻也不僅僅是滴滴必須面對的問題。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天,新經濟如何才能成為好經濟?當網絡平台打破行業邊界、形成資源整合,如何規範其突破行為邊界、法律底線的行為?當互聯網催生技術創新、推動經濟增長,資本思維是否就可以凌駕於公共利益之上?

  對滴滴來說,作為行業巨頭,不能只有資本思維,更要承擔與體量相配的社會責任。

  市場份額擴大後,責任和管理必須同步。再大的企業也是消費者用腳投票投出來的,失去了對生命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敬畏,網絡平台的用戶規模再龐大、商業模式再討巧、算法分配再新穎,終將行之不遠。8月26日下午,交通運輸部聯合警察部運輸服務司司長徐亞華在對滴滴的約談中指出,兩起侵害乘客生命安全的惡性事件,暴露出滴滴出行平台存在的重大經營管理漏洞和安全隱患,並立即要求順風車業務進行全面整改。強化信用資訊登記、做好與警方聯動的備案管理以約束司機行為、開拓平台用戶緊急情況報警通道、完善配合警察機構證據調取機制等,都是滴滴刻不容緩必須作出的改進。

  對監管部門來說,厘清互聯網平台的定位至為重要。

  投資者追捧滴滴的重要原因,是其掌控著中國日均超過2500萬訂單的運力而不擁有任何一輛汽車,正是這樣模糊的定位,讓滴滴有監管漏洞可乘。早前歐盟最高法院歐洲法院裁定,Uber實質上是一家計程車服務公司,各成員國可以將其視作為計程車公司進行監管。惡性事件接連發生後,滴滴或許不應該再單純被視作是互聯網公司,而是應按照計程車公司進行監管,以更嚴格的要求規範網約車平台。

  新興技術衍生出的新模式、新業態,為社會治理帶來了更廣泛的挑戰。如何重建責任框架、建立健全新的社會風險消解機制?這是互聯網經濟給全世界社會治理提出的一道思考題,我們為此付出的代價,已經太沉重了。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