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糖尿病患者如何飲水?多喝水好?還是少喝水好?

對糖尿病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因為糖尿病的患者在飲食方面也是有著非常多的一些講究的,並不是說所有的東西都特別適合糖尿病的患者來吃的,而且有的食物相反,可能會增加病情的,糖尿病的患者在生活中到底應該怎麼去喝水,多喝水好還是少喝水比較好。

「多尿多飲」是一個因果關係。對常人來說,喝得太多,導致不得不尿,屬於多飲多尿;但對糖友來說,是因為尿得太多,導致不得不喝,所以是多尿多飲。

糖尿病為什麼會「多尿」?與血糖升高息息相關。

正常情況下,*是不允許體內的葡萄糖排出體外的,但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不足,體內的葡萄糖無法被機體充分利用,導致血糖升高。

當血糖值超過腎糖閥(腎臟限制血糖流失的最大能力),多餘的葡萄糖會經過腎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導致尿糖明顯增加。但此時,葡萄糖過多,會增強尿液的滲透力,從而產生滲透性的利尿作用,導致多尿症。

尿液增多,也就意味著機體流失的水分增多,從而感到口渴,喝水增多。而且往往糖尿病越嚴重,多尿多飲的癥狀就越為明顯。

如果排尿量過多,但補水不足,失水量達到10%時,可出現口渴、心悸、乏力、血糖升高等症;若失水量達到20%時,可出現煩躁、血壓下降、昏迷等症,甚至危及生命。

「管住嘴」,不僅要吃對,還得喝對。

1 首選飲品:白開水

不論是健康群體還是疾病患者,放溫的白開水是目前認為最符合*需要的飲用水。

煮沸後的水,可以殺死微生物,改善水質,保留礦物質。放涼至30℃左右,不僅能避免高溫傷害口腔、食道等器官,還能避免因水溫過涼引起腸胃不適。

但不論是桶裝水還是白開水,都不宜放得太久,以免造成微生物汙染,如:大腸桿菌。一般白開水燒開後在16小時內喝完,桶裝水開封後在7天內喝完較為理想。

2每天飲用:牛奶

牛奶的升糖指數較低,又能補充日常所需的優質蛋白、鈣質等營養素,建議每天飲用1杯(約300ml),可以選擇優酪乳、純牛奶,且盡量選擇低糖甚至無糖的奶製品。

如裸體重、血脂等偏高,盡量選擇低脂或是脫脂奶。如果是針對糖友的配方奶粉,一般2杓左右即可。

3 適當飲用:淡茶水

淡茶水,糖友可以適當飲用,但也得觀察血糖變化。

適當喝淡茶水,對控制高血糖有一定的好處。茶葉中含有茶多酚,有抗氧化,防衰老,輔助改善血管老化等功效。

但不要飲用濃茶,也不要在茶水中放糖等影響血糖的物質。但如果飲用淡茶也有升高血糖的現象,就不要飲用了。

4少喝或不喝:甜飲料

不論是健康群體,還是高血糖人群,都不宜長期喝飲料

甜飲料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據美國調查顯示:每天喝一罐300ml甜飲料的人群比不喝甜飲料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0%,每天喝2罐增加50%的糖尿病風險。

甜飲料可能引起血糖波動。甜飲料大多由糖和碳水化合物勾兌而成,如果碳水化合物含有12g/100ml,一瓶500ml的飲料相當於60g糖,對糖友來說尤為不利。

白開水,雖然是首選飲品,但也不能「隨便喝」,只有掌握正確的喝水方法,才能讓水發揮更好的「養人」功效

1「少量多次」最健康

喝水重在保持體內水分平衡,過猶不及。2016版《指南》對日常飲水的推薦量為7-8杯(1500-1700ml)。

對於出汗量過多、感冒初期、腹瀉、結石直徑小於1cm等人群可適當多飲水,但總體上應堅持少量多次飲用的原則。

2不渴也要喝

很大一部分人只有發出「口渴信號」時才喝水,也不健康,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

因為有些糖友已經出現腦動脈硬化,可能造成中樞神經不敏感,無法及時收到「口渴的信號」,可能導致機體失水過多,血漿滲透壓升高,出現乏力、食欲不振、嘔吐等症。

3口渴時,不要猛喝水

外出遊玩或鍛煉身體時,出汗較多,不要一次性猛喝水,尤其是夏季。

因為人出汗時,水分和鹽分會同時流失,若短時間內突然大量補水,血液會被稀釋,部分水又轉化為汗液排出體外,易造成體內鹽分流失過多(鈉離子紊亂)、細胞水腫,引發「水中毒」。

糖尿病,易造成血小板功能異常,形成微血管病變,誘發動脈硬化甚至血栓。且部分糖友伴有肥胖、高血脂,血液粘稠,血流減緩,更易「凝結」形成血栓。而早上4-7點是卒中的高發時間段,與血液過於黏稠有關。

其實,家家戶戶都有三杯「救命水」,不但能解渴,還能輔助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栓風險。

? 第一杯:睡前喝200ml;

? 第二杯:起夜時喝100m;

? 第三杯:早上起床刷牙後喝200ml;

因為人在熟睡時,會丟失體內水分,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增高。而清晨血壓也會升高,血小板活性增加,進一步增加血液黏稠度。因此,這三杯溫水常被稱為「救命水」。

對於糖尿病大家非常熟悉的,其實大家在喝水的時候也是應該要多注意的,因為喝水比較多,可能會引起身體出現一些併發症,可能會增加這個腎臟的一些功能的,所以對於糖尿病的患者喝水的情況下應該要適當才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