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合理使用NOAC,更多患者獲益

非維生素 K 拮抗劑口服抗凝藥物(NOAC)一經問世便引起臨床醫生和患者的關注。與長久以來使用的傳統抗凝藥物 VKA 不同,作為新一代抗凝藥物的 NOAC 被寄予更多希望,其出血不良事件也格外受到關注。在美國,使用利伐沙班、達比加群、阿呱沙班等 NOAC 出血的訴訟不時出現在媒體報導中。那麼,NOAC 的安全性到底如何,我們應該如何控制 NOAC 使用過程中的出血風險?

1

指南與循證:NOAC 是相比華法林安全性更優的抗凝選擇

數十年來,華法林一直是唯一的口服抗凝藥物,其臨床獲益已得到充分的驗證。但使用華法林發生出血較多,特別是顱內出血。這使其應用受到很大限制。經過大規模與華法林相比較的臨床試驗,歐洲、美國以及我國最新的房顫指南都明確指出[1-4],NOAC 療效不劣於、甚至優於華法林,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尤其是具有更少的顱內出血風險、致死性出血風險等。這在現有的四種 NOAC 的 III 期研究中都已得到證實。而且在上市後前瞻性觀察性研究 (如 XANTUS、XANAP、XAPASS) 和其他真實世界數據研究中也獲得了一致的驗證[5-9]。各國指南都明確指出,從療效和安全性總體評價來看 NOAC 與華法林相比是更優的抗凝選擇。

2

不容置疑,任何抗凝藥物都有一定的出血風險。NOAC 在抗凝的臨床試驗和臨床實踐中,都有發生出血的情況。從房顫患者卒中危險(CHA22-VASc)和抗凝出血危險(HAS-BLED)評分可看出,出血和血栓很多危險因素相同,例如老齡和血栓栓塞史,既是卒中同時也是出血的重要危險因素[2,3]。研究表明,隨著 CHADS2[7]在 NOAC 的Ⅲ期研究中,利伐沙班的 ROCKET AF 研究納入了卒中風險很高的人群[5]2評分為 3.5,利伐沙班組大出血發生率為 3.6%/年。而在上市後的真實臨床實踐中,患者 CHADS22評分僅分別為 2.0、2.3 和 2.2,利伐沙班大出血發生率分別為 1.7%/年、1.5%/年和 1.02%/年[5,7-9]。由於出血風險增高者發生卒中的風險往往也高,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療的臨床凈獲益可能更大。在真實世界數據研究中,還發現了一個現象:凡是根據說明書使用較低劑量 NOAC 的患者,出血和死亡的發生率都高於使用標準劑量的患者。唯一的解釋是使用低劑量的患者有更多的合併疾病,病情更加複雜。因此,我們需要從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出發來判斷抗凝治療的獲益。只要具備抗凝適應證就應進行抗凝治療,不應將出血風險增高視為抗凝的禁忌[1-3],而最關鍵的是如何對出血風險高危的患者進行管理。

圖 1. 利伐沙班Ⅲ期和Ⅳ期研究中 CHADS2評分與大出血發生率[5-9]

3

對於卒中和出血高危的房顫患者,需要通過抗凝治療來預防栓塞的發生,但如何降低出血風險呢?這需要我們根據患者的情況合理的使用藥物。對於出血風險增加的患者,首先應注意篩查並糾正增加出血的可逆性危險因素,例如將血壓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避免合用一些可能增加出血的藥物等[1-3]對於不可糾正的一些高出血風險,要根據指南合理選擇藥物的品種和劑量。例如,對於腎功能不全患者,不同的 NOAC 的用法用量指南有詳細的推薦(圖 2)。在 2018 EHRA 指南中,對 NOAC 治療前、治療中和特殊人群使用進行了詳細的推薦指導[10]。這些都需要我們仔細學習,並且在臨床工作中根據病人的情況細心評估、權衡。

圖 2. 不同 NOAC 的不同腎功能推薦劑量[10]

*高出血風險患者 2×110 mg。

#可能適用其他劑量減量標準 (體重<60 kg,伴隨有效的 P-Gp 抑製劑治療)。

$滿足下列三項中的 2 項使用 2×2.5 mg: 年齡 ≥ 80 歲,體重 ≥ 60 kg,肌酐 ≥ 1.5 mg/dL(133 mmol/L)。

橙色箭頭表示慎用 (達比加群用於中度腎功能不全,FXa 抑製劑用於重度腎功能不全,艾多沙班用於 CrCl95 ml/min 以上的患者。

圖 3. 2018 EHRA 房顫患者服用 NOACs 臨床實踐指導

總之,對於非瓣膜病房顫患者的卒中預防,NOAC 療效不劣於、甚至優於華法林,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尤其是更少的顱內出血風險。抗凝治療的出血風險與患者特徵密切相關。合理的使用抗凝藥物,降低患者出血風險,才是臨床醫生應該去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Kirchhof P, et al. Eur Heart J. 2016;37(38):2893-2962.

2. 張澍, 等.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 2018;22(1):17-30.

3. 黃從新, 等. 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誌.2018,32(4):315-368.

4. Chiang CE, et al. J Arrhythm. 2017;33(4):345-367.

5. Patel MR et al. N Engl J Med 2011;365:883–91.

6. Hori M, et al. Circ J 2012;76:2104–11.

7. Kirchhof P,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8;72(2):141-153.

8. Kim YH, et al. J Arrhythm. 2018 Jul 6;34(4):418-427;

9. Ikeda T, ESC Congress 2016 – Late-Breaking Science Session: August 29, 2016 in Rome.

10.Steffel J, et al. Eur Heart J. 2018;39(16):1330-1393.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