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肩周炎疼痛不適應該怎麼治療?常見的適用穴位有哪些?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是一類引起盂肱關節僵硬的粘連性關節囊炎,表現為肩關節周圍疼痛,肩關節各個方向主動和被動活動度降低。中醫認為,人過中年陽氣虛弱,正氣漸損,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營衛失調,以致筋脈肌肉失去濡養,遇有風濕寒邪外侵,易使氣血凝滯,陽氣不布,脈絡不通故發本病。在中醫的認識裡。


很多人認為,它可以自我治癒,但事實上肩周炎必須要早防早治。


肩周炎俗稱「五十肩」。嚴重者可夜不能寐,不能向患側壓肩側臥。
在治療肩周炎的過程中,我們會常常治療這幾個穴位:


1.陽陵泉


針陽陵泉治療肩周炎的道理並不難理解,《靈樞·終始第九》說:「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肩周炎其病就是在筋,陽陵泉是八會穴之一,筋會陽陵泉,可以統治一切筋病,所以就可以用陽陵泉治肩周炎。


至於先按壓看看有無療效再扎針,這也是《靈樞》的方法叫「按已刺」,即按壓穴位癥狀減輕了後再針刺,按壓有效,針刺自然效果就更好了。我的體會是,壓痛點多在對側陽陵泉下0.5寸再稍後處,具體位置可能會因人而異,這就需要「揣穴」。
針刺時讓病人咳嗽幾聲,也不是我的發明,這叫隨咳進針,記載於竇傑的《講經指南》,有兩個作用:一是轉移病人注意力,緩解病人對針刺的恐懼,減輕進針時的疼痛,避免暈針;二是咳嗽可以宣散氣血,提高療效。


針刺的同時讓病人活動患部,更是取效的關鍵,這也正是《靈樞·周痹第二十七》所說「故刺痹者······其瘛堅,轉引而行之」的具體應用。


找準穴位,隨咳進針,用對手法,活動患部是一針療法取效的關鍵在。本書所用的一針療法,一般都是採取這些方法。

2.條口

鄒,五旬又四,陽明脈衰,肩胛筋緩,不舉而痛,治當通補脈絡,莫進攻風。」「俞嫗,高年陽明氣乏,肩胛痛難屈伸,法當理衛陽通補。」


當代已故名醫李克紹教授,治療肩周炎重用生白朮30~90克,配熟附子15克水煎服;朱良春先生以補肝腎脾胃之法恆愈此病,也是肩周炎屬本虛之證的明證。所以,當肩周炎陽氣虛衰表現明顯時,條口為常用效穴。


3.魚肩


《靈樞·經脈第十》說:「肺手太陰之脈······橫出腋下,下循臑內······是主肺所生病者······臑臂內前廉痛厥······」《靈樞·經筋第十三》載:「手太陰之筋······結肩前髃······其病當所過並支轉筋痛······」可見肩周炎疼痛的部位在肩前者,屬手太陰經經脈和經筋不通,肺經不通不治肺經,針再多的穴位也沒用。


魚肩穴就是治療肩周炎疼痛在肩的前面、經絡辨證病在肺經者,因其既對應於肩部,又是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所以每用必效。

4.三間


肩周炎為本虛標實之證,針灸刮痧急治其標也,是以速效。山萸肉一葯,《神農本草經》言其主風寒濕痹,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其補益之中大有條暢之性,其「曲直湯」便是重用此葯治療肝虛腿痛,山萸肉補肝腎、暢經絡、溫陽氣之功正合肩周炎之病機,是以重用,服用有效,正是緩治其本也。



5.後溪


《靈樞·經脈第十》說:「小腸手太陽之脈······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是動則病······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靈樞·經筋第十三》說:手太陽之筋······上繞肩胛······其病······繞肩胛引頸而痛。「後溪穴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手太陽小腸經的經脈和經筋均行於肩後部,所以後溪穴主要治療肩周炎肩後疼痛,甚則疼痛牽及肩胛者,具體取穴與針刺方法與三間穴相同。



6.束骨


全息理論束骨穴也正對應於肩部,便先用手按壓其同側的束骨穴,壓痛非常明顯,按壓數下後詢之肩部癥狀似有減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