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血壓低是病嗎?需要治療嗎?

有人為血壓高犯愁,也有人擔心自己血壓太低。

一種擔心是,別人血壓160/100毫米汞柱,被診斷高血壓後每天都要吃藥,而我每次體檢血壓卻只有85/55毫米汞柱,是不是得了低血壓,該不該吃藥把血壓升上來?另外一種擔心是,平時血壓正常,但早起猛地跳下床或飽餐一頓之後頭暈眼花,血壓明顯降低,這樣算不算低血壓?怎麼治療?

血壓計顯示低血壓。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上面描述的第一種情況是沒有明確原因的慢性低血壓,也就是沒有明確疾病及藥物導致的血壓降低,如外傷大出血、嚴重腹瀉脫水、心血管疾病及降壓藥等。第二種情況則是一些特定場景誘發的低血壓。

一般來說,慢性低血壓不需要特殊治療,但特定場景誘發的低血壓則需要引起重視。

慢性低血壓的標準尚沒有國際共識

低血壓通常指血壓低於90/60毫米汞柱,世界衛生組織則認為男性收縮壓(血壓中的高壓)低於110毫米汞柱,女性低於100毫米汞柱為低血壓[1]。

血壓多低才算低血壓,目前國際上沒有達成共識。不同研究採用的低血壓界限各不相同,而且以收縮壓還是舒張壓為標準、不同年齡性別者是否有不同標準,目前也都沒有統一的意見。

雖然定義不明確,但出現血壓低的人數並不少。有研究曾調查了我國28個省88萬成年人的血壓值,並根據人群血壓10%百分位數(所有血壓數值中最低的10%)將低血壓定義為收縮壓≤98毫米汞柱,且舒張壓≤60毫米汞柱。統計顯示男性低血壓發生率為2.70%,女性為7.36%;並且年齡越大,低血壓患病率越低;在地區分布上,南方低血壓患病率明顯高於北方[2]。

慢性低血壓與健康的關係還不完全清楚

國外曾有研究提示老年人血壓越低,死亡率越高[3]。但之後的研究將不同人群分開計算,發現沒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血壓越低,死亡率越低,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血壓過低則死亡率升高。這可能是因為,嚴重心血管疾病可以同時導致血壓降低及死亡率升高,低血壓是結果,而不是死亡率升高的根本原因[4]。

圖片來源:publicdomainpictures.net

上述提到的我國成年人血壓值調查研究中,低血壓者腦卒中及心肌梗死患病率明顯低於正常血壓及高血壓者[2]。近期另外兩項研究發現,低血壓者呼吸、心腦血管、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風險均與血壓正常者無明顯差異[5, 6]。

在精神健康方面,低血壓與抑鬱及焦慮[7]、認知障礙、癡呆及阿爾茲海默症相關[8]。近期一項研究甚至發現血壓越低,有自殺想法的可能性越大[9]。但多數研究不能證實低血壓是導致精神心理問題的原因,在很多合併疾病難以排除的情況下,低血壓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現。

低血壓是否需要治療要分情況

對比一下,高血壓定義及分級明確,治療方案及目標值也細化至不同特徵的人群,為什麼低血壓不行呢?因為慢性低血壓的原因及其與身心疾病的關係都不是很明確,也就難以確定血壓值的低限,這個時候,與其將低血壓視作是一種特殊疾病,不如說是一種現象。既然連低血壓對整體健康是損害還是保護作用都不清楚,也就不需要進行特殊治療。

各種調節血壓的藥物。圖片來源:Pixabay

不過,除了上述持續性的低血壓,還有一些特定情況誘發的低血壓,如直立性低血壓及餐後低血壓。這兩種情況屬於疾病,通常自己在家測量血壓就可以發現異常,也是需要進行治療的。避免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可以很大程度緩解癥狀。

直立性低血壓要避免姿勢變化太快

直立性低血壓是指改變姿勢時出現明顯的血壓降低,常見情況是早晨由平躺到起床站立、蹲下系鞋帶或久坐後站起。標準診斷方式是測量平躺改為站立姿勢後3分鐘內血壓變化,只要有一次發現血壓明顯降低,就可以診斷直立性低血壓了。

典型的癥狀包括頭暈、視物模糊、頸肩部疼痛及暈厥等,也可以不伴隨任何不適。癥狀在站立後數秒鐘出現,坐或躺下可以緩解。並且年齡越大,患病可能性越大,至少六分之一的老年人有直立性低血壓。

如果懷疑自己有直立性低血壓,需要去醫院就診。診斷後,首先應排查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如降壓、利尿等藥物;其次是可能加重直立性低血壓的一些情況,如嚴重嘔吐或腹瀉導致脫水等。如果因為別的原因看病時發現了直立性低血壓,但並無癥狀,僅需進行以上排查並繼續觀察[10]。

有癥狀的患者則需要進行治療,目的不是將血壓升高至正常,而是緩解癥狀、降低摔倒及暈厥風險。最重要的是調整生活方式,例如夜間將床頭抬高、起床時要緩慢[11];進行適量的體育活動,但要盡量避免身體處於直立姿態的運動,並且避免體溫過度升高[12]等。已出現站立位低血壓時,可快速飲純水以快速升高血壓。

有直立性低血壓的人起床應緩慢。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調節生活方式仍不能緩解癥狀時,可能就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加用升高血壓的藥物或者調整現有的降壓藥物等。

餐後低血壓要注意飲食方式

餐後低血壓是指進餐後出現血壓下降。

這種情況多見於老年人,特別是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疾病者。三餐後均可出現,早餐後發生的可能性最大,多發生在餐後半小時至1小時,持續半小時至2小時。發生的原因是血液大量轉移,餐後進入內髒的血液增加,血壓調節機制功能不足,未能維持適當的血壓。

癥狀包括頭暈、乏力、視物模糊、嗜睡、暈厥及跌倒等。如果有類似癥狀,需要去醫院檢查。

有餐後低血壓癥狀的人首先應調整飲食及生活方式,例如少食多餐、餐前飲水、避免過飽,並控制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比例等。

有餐後低血壓的人要避免過飽。圖片來源:PxHere

總之,目前慢性低血壓的診斷及治療均不明確,如果排除了可能導致血壓降低的疾病及情況,不用糾結於血壓值始終比別人低一些,更不用想盡辦法升高血壓。但直立性低血壓及餐後低血壓需要處理,主要是要調整生活方式。(編輯:黎小球)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xpert Committee. 「Arterial Hypertension」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 628. Geneva: WHO; 1978.
  2. 吳錫桂, 黃廣勇, 趙建功, 段秀芳, 顧東風. 中國人群低血壓患病率及影響因素研究. 高血壓雜誌. 2001;9(1):11-13.
  3. Mattila K, Haavisto M, Rajala S, Heikinheimo R. Blood pressure and five year survival in the very old. Br Med J (Clin Res Ed). 1988;296(6626):887-889.
  4. Kannel WB, D"Agostino RB, Silbershatz H.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 in the elderly. Am Heart J. 1997;134(4):758-763.
  5. 王麗娜, 周立強, 張敬一, 曹麗, 孫紀新. 河北省成年人群血壓分布與相關慢性疾病關係的研究. 實用預防醫學. 2008;15(5):1388-1391.
  6. 劉慶敏, 黃春萍, 崔文秀, 劉金茹, 廉軍. 高血壓、高血壓前期、低血壓的流行特徵及與常見慢性病的關係. 中國預防醫學雜誌. 2006;7(4):280-282.
  7. Ng TP, Feng L, Niti M, Yap KB. Low blood pressur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subjec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m J Med. 2010;123(4):342-349.
  8. Power MC, Weuve J, Gagne JJ, McQueen MB, Viswanathan A, Blacker 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lood pressure and incident Alzheime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pidemiology. 2011;22(5):646-659.
  9. Joung KI, Cho SI. Association of low blood pressure with suicidal idea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10,708 adults with normal or low blood pressure in Korea. BMC Public Health. 2018;18(1):200.
  10. Shibao C, Lipsitz LA, Biaggioni I. ASH position paper: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3;15(3):147-153.
  11.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高血壓分會. 老年人異常血壓波動臨床診療中國專家共識. 中國心血管雜誌. 2017;22(1):1-11.
  12. Gibbons CH, Schmidt P, Biaggioni I, Frazier-Mills C, Freeman R, Isaacson S, Karabin B, Kuritzky L, Lew M, Low P, Mehdirad A, Raj SR, Vernino S, Kaufmann H. The recommendations of a consensus panel for the screen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eurogenic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and associated supine hypertension. J Neurol. 2017;264(8):1567-1582.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