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端午吃粽子,選對了吃法,解膩、降糖、助消化……健康長久久!

播放GIF

又到一年端午時,眨眼間,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了。

在感嘆這半年中,不知在渾渾噩噩忙碌些什麼的時候,又忽然想念起了粽子那迷人的味道了!

播放GIF

是的,又可以吃粽子了!!!

早在一個月前,各大超市就已經開始為端午節預熱了,各種口味的粽子琳琅滿目,蒸煮過後香氣四溢,令人食指大動!

01

文化氣息濃厚的粽子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可算是我國文化積澱最深的食物之一,古人稱粽子為「角黍」或「筒粽」。關於它的起源也有多種傳說,其中當屬紀念屈原的說法最深入人心。

播放GIF

這麼一說,忽然感覺自己吃的不是粽子,是文化積澱深厚的精神食糧了!

粽子雖然經歷了2000多年的變遷,但其外形並沒有太多變化,不過口味上,根據各地區不同的飲食喜好,產生了較大的口味差異。其中最具「爭議」的當屬甜粽子與鹹粽子的「爭鬥」了吧,每逢端午,「甜黨」與「鹹黨」必定有一場「世紀大戰」!

播放GIF

但無論是甜還是鹹,都逃不過「好吃」這一詞。雖然好吃但卻不可多吃,否則可能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

02

粽子雖香,也不可多吃

粽子香甜軟糯,好多人一口氣就能吃5、6個粽子,這樣的「暴飲暴食」對人體的健康損害是極大的,特別是患有以下疾病的人群,更應該注意。

1

胃腸道疾病患者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粽子蒸熟後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這種物質在進入腸道後會增加消化酶的負擔,影響腸道消化,長時間停留在胃裡會刺激胃酸分泌。

所以一些胃腸功能不好的人在吃完粽子後,經常會出現「燒心」的現象,這就是胃酸分泌過多的一種表現,如果吃太多還有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甚至引發其他胃腸道疾病。所以這類患者要嚴格控制進食量,少吃或者不吃。

2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為了讓粽子更加好吃,在粽子中人們往往會加入肉類,海鮮,豆類等食物,以此來豐富粽子的口感,但這時候的粽子就變成了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了。

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食用富含高脂肪的粽子可能會增加血液濃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增加心臟負擔,容易誘發一些心腦血管疾病,因此這類人最好不吃或者選擇油脂含量低一些的粽子。

3

糖尿病患者

一些粽子會加入紅棗,豆沙,果脯等一些含糖量高的食物。糖尿病人如果不加節製,大量進食,就會引起血糖異常升高,加重病情,甚至引發生命危險。

對於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來說,建議不要進食糯米食品,如果實在忍不住要吃,也要嚴格控制進食量,避免血糖異常。

4

老人和小孩

老人和小孩的胃腸功能相對較弱,如果吃太多粽子,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生的諸多胃腸道問題,這類人群在進食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進食量。

小貼士

除了以上人群外,吃粽子最好要熱著吃,這樣相對於冷粽子來說,腸道更容易消化,如果涼了的粽子,不妨加熱下再吃。

03

這樣吃粽子,更解膩

由於粽子屬於油脂含量較高、食物粘度較大的食物,在吃粽子的時候我們可以搭配一些食物,從而起到緩解油膩,促進消化的作用。

1

粽子+茶=解膩

粽子相比白米飯熱量更高,同時也更難消化,要麼甜,要麼油膩。此時可以喝點茶來進行解膩。超甜的粽子,如棗泥、豆沙等,配薄荷茶、綠茶。能增進葡萄糖的代謝,清熱去膩。特別油的粽子,如鮮肉、火腿、香腸等,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幫助消化。

2

粽子+水果=助消化

吃完粽子後,可以適當吃些餐後水果,如木瓜,菠蘿等清甜消食的水果,不僅能夠緩解吃完粽子後的油膩感,還能起到助消化的作用。

3

粽子+蔬菜=降血糖

吃粽子時,宜先吃一些新鮮的綠葉蔬菜。 研究表明,富含蔬菜的飲食對控制糖尿病、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風險有重要的作用。我國和日本的研究發現,在吃主食前先吃大量蔬菜,能顯著降低餐後的血糖反應。

小貼士

粽子屬於糧食主食,一個中等大小的粽子所含的熱量就相當於與1、2碗米飯的分量。如果當天有吃粽子,一定要減少當天其他主食的攝入量,避免食用過多引起肥胖。

只要合理地進食,適當地搭配,端午的粽子一定能夠成為一道節日美味,給家家戶戶帶來美好的幸福!

別忘了轉發給家人,讓他們吃的更健康,過得更開心!

播放GIF

更多知識

睡眠品質差,正在一點點拖垮你的身體!睡前試試這5個訣竅+6個動作,快速入睡,擁抱健康!

身體有血栓,6個部位會「說話」!血栓最怕這個動作,躺著就能做,每天只需10秒!

【醫生有話說】肚臍眼裡竟藏著你「生老病死」的秘密!今晚洗澡就趕快看看

大蒜防癌?這麼多年都被騙了?1瓣蒜,3種功效!別再浪費這個「養生神器」,加1物,補腎活血,養肝護胃,效果棒!

圖片來源自百度圖片

點擊「閱讀原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