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暖花開清明時節,最宜放紙鳶

清明時節除了掃墓祭祖,也是踏春遊玩的好時節。春和景明,春風和煦,最適宜放風箏。氣象好的時候,公園的上空總是擠滿了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風箏。

風箏歷史由來已久,最早起源於軍事應用,唐代時逐漸變成宮廷和民間的遊戲,至晚唐時已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踏青放風箏在宋代一直盛行。明清時代是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文人們親手扎繪並贈送親友。宋李石《續博物志》說:“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故民間風俗以放風箏為放病氣,放晦氣,是不無道理的。

不管是因其娛樂性,還是因其功能性,放風箏一直以來頗受歡迎,發展歷史在書畫中可見一斑。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有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遠足和放風箏的情景,而在南宋宮廷畫家蘇漢臣的《百子圖》中,則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放風箏的場景,在景色分明的戶外庭院中,孩童們盡興玩耍,一派天真浪漫。不少藝術大家也沉迷其中,並創作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藝術作品。

郭忠恕用四丈風箏推掉“私生飯”

宋代是我國風箏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從宮廷到民間,放風箏都是一項喜聞樂見的活動。相傳宋徽宗即位之初就在后宮放風箏,還曾組織編撰了首個風箏畫譜,可惜已失傳。民間放風箏還被畫家用作進行創作的一 種題材。北宋初期畫家郭忠恕就是其中的一位。

郭忠恕很有性格,有人求畫,他必大怒,只有自己想畫了,才會作畫。有一富二代很喜歡他的畫,便有意識的結交他,每日提供醇酒美食,招待得很周到,很長一段日子後才敢把自己的打算說出來。郭忠恕吃人嘴短,推辭不過,只得答應。沒想到這個富二代送上了一匹白絹。郭忠恕無奈,只好揮毫在白絹上作畫。畫面上一稚童手持線車放風箏,孩童在一頭,風箏在一頭,四丈一匹的白絹中引線連綿不斷。富二代大怒,就此與郭忠恕斷絕關係,郭忠恕則哈哈大笑。

徐渭寫下《風鳶圖詩》憶當年

明代時期,在南方民間放風箏為兒童喜聞樂見,風箏因此成為畫家、詩人常見的創作題材。徐渭便是一位有名的風箏迷,尤其晚年喜畫風箏。他總共寫下了25首《風鳶圖詩》,“每一圖必隨景悲歌一首”。第一首就是“柳條搓線絮搓綿,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看見漫天飛舞的風箏,已是垂暮之年的徐渭想到了他的少年時光,那個當時歡喜著放紙鳶的兒童經過現實洗禮,如今已是歷經滄桑的老人。

這一系列題畫詩的畫面,均不求工筆的纖細精工,而是重神韻和情趣。與畫面相配,他的詩歌很有表現力,充滿了智慧和主觀色彩,由此開啟了晚明“獨抒性靈”的詩風。

放鳶圖見證南張北溥情誼

這幅《童子放鳶圖》創作於1935年春,由張大千在恭王府花園萃錦園與溥心畬共同創作。由圖中款識“乙亥春日與萃錦園主人合作為戲,大千居士張爰畫後志之。”“乙亥春暮,大千居士過翠錦園,大千作人物,心畬補景,題袁子才春意詩十一首,西山逸士心畬並題。”可知,作品中放飛紙鳶的童子是由張大千所繪,溥心畬補景並題寫了袁枚春光詩十一首。畫作採用斜對角式的布局,畫的坡石草地上,一童子手持長線放飛紙鳶,系載紙鳶的一根長線從左下角至右上角斜貫整個畫面,細勁飛舞,氣韻十足,充分體現出大千先生深厚的筆墨功力。畫面大塊留白寓天空高遠之意,頗得“計白當黑”之繪畫技巧。溥先生面對大千先生的神來之筆,補景之餘,竟題袁枚《春光》詩十一首,清新的畫面配以溥先生清勁儒雅的行書長題,既互為補充,又相得益彰,筆墨之間也流露出兩位畫家在藝術上的共鳴。

此幅畫作展示了二人的書法和繪畫技巧,也證實了二人的深厚友誼。畫中鈐朱文“大千”“心畬”“鹹陽布衣”“愛畫入骨髓”和白文“張爰私印”“溥儒”“一日思君十二時”諸枚印鑒。

齊白石晚年畫紙鳶解鄉愁

《牧童紙鳶》是齊白石晚年所作。晚年住在北京四合院裡的齊白石,總是沉緬於回憶的內心生活,回憶中鄉村的一切變得遙遠親切,美好動人。這幅《牧童紙鳶》就極具童心:蒼茫暮色,水牛向近岸遊來,倒騎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回收風箏。牽系紙鳶的那條繩線,用渴筆懸腕勾出,柔細堅韌,輕盈飄忽,似斷非斷,似連非連,顯示出白石老人駕馭筆線的高超能力。在這幅圖上,有一句題詩:“牧童歸去紙鳶低”,還寫了一句話:“寄萍堂老人思回鄉句也。”情深意長,與充滿童心的畫面相得益彰。

這不是齊白石第一次創作風箏。早在1910年(48歲)創作《石門二十四景》時,齊白石就畫過一幅《春塢紙鳶》。1915年為該幅題一詩:“仰觀萬丈落儒冠,一線欲無雲際寒。不見木鳶天上去,諸君塵世未曾看。”詩中用了魯班削木鳶飛上天的典故,意態平淡而閑適。

豐子愷:慶祝“和平”和“勝利”

風箏是豐子愷非常喜歡的題材,他一生畫有多幅有名的風箏漫畫。和他的一貫的漫畫特色一樣,構圖簡潔,線條流暢,往往是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意境。

《忙趁東風放紙鳶》這幅作品的出現率很高。“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出自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畫面裡,有帶著紅領巾的哥哥姐姐,也有蹣跚學步的小娃娃。綠草清新,瓦屋素潔,整幅畫風非常純淨,透露出一種遠離塵世煙火的寧靜和簡單。

《漢皋春望》創作於在抗日戰爭時期。漢皋是當時漢口的俗稱。1938年4月初至5月中旬,豐子愷寓居武漢,期間正好目睹了著名的“4·29”武漢空戰,中國空軍打下日軍飛機二十餘架。作為見證者的豐子愷欣然題寫了一闋《望江南》:“聞警報,逃到酒樓中。擊落敵機30架,花雕美酒飲千盅,談話有威風。”,創作了這幅漫畫。畫面上沒有戰機和硝煙,只有一家三口,在河橋的綠柳下放風箏,先生放飛的是“和平”,太太放飛的是“勝利”,一旁的孩子高舉雙臂,和父母一起,仰望空中的風箏。筆墨簡潔,卻深刻地表達了飽受日寇侵略的中國人民盼望勝利與和平的美好心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