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心衰前,心臟給了你4次機會!請別忽視身體的5個提醒

心痛、心碎、心累,用來表示不適的辭彙很多和「心臟」有關。事實上,人類的心臟確實脆弱。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發展的最終結局,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和乏力(活動耐量受限),以及液體瀦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腫)。

它不是一個獨立疾病,而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發展的嚴重和終末階段。

其實,心衰並非不可避免,《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告訴你預防心衰的4次機會, 並教你幾招護好心臟。

受訪專家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主任醫師 陳偉偉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程康林

心衰有4次預防機會

心衰是指心肌受到嚴重傷害,令心臟無法正常泵出足夠的血液來供應身體各個器官活動及代謝的需求,心臟因此漸漸變得肥大,失去功能。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系循環器官內科學教授小室一成強調,如果能夠掌握疾病的相關知識,一生當中,人們有4次預防的機會。

雖然40多歲有可能患上心肌梗死和心衰,但在該年齡段,心衰發病率僅為十萬分之二三十。

與此形成對比是的,65歲以後,心衰發病率激增到十萬分之一二百。

如果在40~50歲時,仍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50歲以後就可能受到心衰發病之苦;最晚從40~50歲開始作出改善,對防止心衰也會起到作用。

專家表示,心衰是包括心臟病在內的、所有循環器官疾病的終末階段,但患上心臟疾病和血管疾病未必都會導致心衰,其區別在於個人基礎疾病的不同。

相對而言,伴有高血壓、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更易發展為心衰。

零次預防

指在沒有患任何相關疾病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包括不暴飲暴食、不攝取過多鹽分、不吸煙、多運動、控制體重、避免混亂的生活習慣。

第一次預防

如果已經由於吃得過多、動得過少導致了肥胖,且患上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就已經在向你招手了。

但此時還不算太晚,只要在得上心臟病之前,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就可以了。

減肥、降壓、控糖和降血脂,可以降低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患病風險。

第二次預防

由於未能充分改善生活習慣,患上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臟疾病後,你需要注意的是預防心肌梗死的反覆發作,以免病情進展為心衰

因為患上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的人,並非都會成為心衰患者。

高血壓患者須遵醫囑堅持服用降壓藥,穩定血壓;

曾經心肌梗死發作的患者須按時服藥、定期複查、堅持鍛煉,同時避免過度勞累及情緒過於激動等。

第三次預防

通常來說,急性心衰多是在其他誘因下突然發作,患者會突然感覺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心源性休克。

若能在急性心衰未發作前,做好日常預防,即便已經患上心衰,也可能避免最嚴重的後果。

這一階段的關鍵是阻止病情急性惡化,必須嚴格按醫囑服藥,避免一切不利於心臟健康及有可能引起心衰發作的因素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心衰第一次發作時還有搶救成功的可能,經過住院治療後,大部分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健康」。

然而,這不是治癒,而是變成慢性心衰,一旦病情再次惡化會極為兇險。

心衰的5個早期信號

1

咳嗽

心衰患者在早期常出現咳嗽。

一般來說,心衰引起的咳嗽有以下幾個特點:

頻繁的乾咳,伴有胸悶氣喘;

活動或勞累後,咳嗽氣喘的癥狀加重;

處於平臥位時癥狀較重,當變成坐位或立位時癥狀緩解,並且常在夜間發作。

2

疲乏無力

總是感覺全身乏力,沒走多少路就已經疲乏不堪,甚至連話都不願意說。

3

食欲不振

右心衰的人全身供血不足,導致胃腸血流量減少,容易腹脹、噁心、嘔吐。

4

尿少、浮腫

心功能減退後,心排血量降低,全身的有效循環血量減少,腎血流不足,導致患者總尿量減少,而夜間尿量相對增多。

由於心衰後還會導致體循環瘀血,所以還會出現雙腳、雙小腿水腫的癥狀,而且勞累後會加重。

5

情緒或精神異常

老年心衰患者往往出現此類癥狀,主要表現為煩躁不安、幻覺、意識不清甚至昏迷等。

7個習慣幫你護心

監測三高

心血管事件鏈是從沒有疾病風險到血管損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再到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

一旦有了風險暴露,就意味著在心血管事件鏈中向過早死亡奔跑。人如果控制好「三高」,應該可以活到100~120歲。

建議老人平時在家勤測量血壓、血糖等,如果經過嚴格的生活方式乾預,血糖、血脂、血壓仍未達標,需儘早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啟用藥物治療。

定期體檢

一般人每兩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即可,40歲以下且有心臟病家族史,以及75歲以上者,建議每年做一次體檢。

戒煙戒酒

吸煙者心血管病發病率是不吸煙者的2~3倍。

研究顯示,戒煙對預防心血管病複發的作用佔40%,戒煙24小時,心血管系統就開始受益,血壓下降、心跳變緩,發生心肌梗死等心血管意外的風險隨之降低。

此外,飲酒量越大,高血壓的發生風險就越大,因此還應少喝酒。

多做運動

不少人認為,心臟不好就應多休息,避免運動。

事實上,規律的運動可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風險,與不運動的人相比,每周做中高等強度運動的人,缺血性心臟病和腦血管病死亡風險分別下降64%和63%。

即便是心血管病患者,每周運動時間增加3小時,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就能下降31%。

需要提醒的是,鍛煉應以有氧運動為主,比如慢跑、步行、騎車等,不科學的無氧運動可能起到反作用。

保證有氧運動且適量,可從4個方面判斷:

運動時心跳加快但不胸悶;

運動中不喘還能吹口哨;

運動後半小時微微出汗但不累;

運動次日不感到疲勞。

「三高」人士或其他有潛在心臟病風險的人,要注意運動強度,最好在開始規律鍛煉前顧問專業人士,根據自身情況,評估運動強度和安全性,以防運動不當發生意外。

低鹽飲食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全世界每年有160萬人死於高鹽飲食引起的心血管病。

建議烹調時少用鹽和醬油,可試著用香料或其他天然調味品代替,例如大蒜、薑、百裡香、檸檬草等。

多吃水果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對我國50萬人群的調查表明,與不吃和很少吃水果者相比,每天吃水果的人心血管病死亡風險低40%,糖尿病發病風險低12%。

控制體重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中國營養與健康調查表明,身體品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的平方(㎡)】與高血壓發病風險呈顯著正相關。

控制體重,特別是青少年肥胖,可降低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風險。

本期編輯:王曉晴

覺得文章不錯?別忘了點個好看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