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先發:詩歌寫作是人的一種生命現象

在《十月》雜誌創刊40周年座談會不久前,當代詩人、新華社安徽分社總編輯陳先發曾回到母校複旦大學,為2018級新生開學典禮做演講,他跟大家說,不要被物質和消息的過度消費“空心化”,成為“空心人”。

詩人陳先發

《十月》是一個偉大的傾聽者

陳先發關注年輕人的成長,在《十月》雜誌創刊40周年座談會上,他也談到,“我感到特別開心的是,《十月》雜誌現在越來越是一個偉大的傾聽者。他所傾聽的對象除了名家以外,越來越多的是那些年輕一輩寂寂無名的寫作者。”

作為一位獲得過“十月詩歌獎”的當代詩人,陳先發同樣肯定了《十月》詩歌欄目的意義,“今年《十月》開始舉辦青春詩會,把一些非常有銳氣的年輕人打破條條框框集合到一起,所以歐陽江河老師說《十月》詩歌上的影響力正在與日俱增,這個也是客觀的。雖然詩歌的版面不大,但是它對各種審美方向上的作品的包容性是有目共睹的。”

詩歌寫作是人的一種生命現象

在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談文學,談詩歌,好像都漸漸遠離了日常,如果自稱詩人,又不知道會換來多少側目,詩人的暗語會不會已經變成了矯情。但無論如何,詩歌作為最古老的文學樣式,它已經成為了生命的一部分。所以,當被問到為什麽開始寫詩的時候,陳先發露出不解的表情,他說,詩歌寫作是人的一種生命現象。

陳先發1989年畢業於複旦大學,80年代的大學校園裡詩歌閱讀、寫作的氛圍濃厚,是如今無法想象的。陳先發最開始的寫作體裁是小說,但後來發現自己更適合寫詩,就這樣開始了詩歌創作。他在《前世》裡寫“要為敵,就乾脆與整個人類為敵。”在《青蝙蝠》裡寫“去死吧,流水;去死吧,世界整肅的秩序。”在《天柱山南麓》裡寫“炊煙散去了,仍是炊煙”。

不同的讀者能夠讀出不同的意味,有些詩句就會莫名擊中某個人的內心。在短暫接受採訪的時間裡,找陳先發簽名、題字的讀者絡繹不絕,有的讀者直接拿著自己喜歡的詩句,希望能夠讓他親筆寫給自己。這就是詩歌的魅力。

北京的文學創作具有豐富性

陳先發並不是全職詩人,他是調查記者出身,曾經寫出過很多非常受長官人重視的調查稿件,如今是新華社安徽分社總編輯,但是人事關係還在北京,跟這座城市有著緊密的聯繫。如今,改革開放40周年,在談到北京文學在此期間的變化,他說,北京文學有一種豐富性,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帶來的是物質的巨大積累,更帶來了精神生活的巨大豐富性和多樣性。“我覺得在北京的這些創作,匹配了這種豐富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