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訪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冠軍陳更:詩是一種情話

陳更有很多個“標簽”。

她是《中國詩詞大會》年度總冠軍,是北京大學機器人研究方向的在讀博士,是《意林》的專欄作家。

她是“學霸”,也是“才女”。

她有嚴謹的理工思維,也有深厚的文學素養。她自己如何看待這一切?

文學、詩詞能夠給人帶來哪些幫助?

拋開一切標簽,我們真正應該追尋的東西是什麽?

今天,讓我們共同聆聽,陳更的講述。

《意林》

首先恭喜我們的陳更小姐姐獲得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鼓掌)!大家都覺得此次奪冠是天道酬勤,實至名歸。想問一下,你覺得此次奪冠對自己而言意味著什麽呢?

陳更

首先是覺得自己運氣好。然後就是支持我的朋友終於不用再絞盡腦汁地在提到我時用各種“無冕之王”“心目中的冠軍”等來組織語言了(笑)。

奪冠並不是我的目標,詩詞大會不是說你拿到了冠軍你就是最厲害的,比賽中間有很多因素也不是能自己決定。詩詞大會本質是一個普及詩詞,讓更多人看到並學習詩詞的文化節目。當然,因為有很多人在支持你,必須要全力以赴。

《意林》

從第一次站上了詩詞大會的主舞台到現在,四年來,自己在心態方面有什麽變化嗎?

陳更

到主舞台比賽一共是十五次,第一季三次,第二季六次,第三季兩次,第四季四次。

我覺得我的心態沒有變化,就是感受和學習,我始終在專注於傾聽和挑戰自己的極限。

在古詩詞這個引線之下,許多人的生命熱情被點燃了,不管他被柴米油鹽的生活所迫成了一個務農為生的人,或者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做饅頭的人,或者建築工地的工人,或者像雷海為大哥一樣的送餐員,到一個舞台清麗秀美,音樂宛轉悠揚,嘉賓蘭心蕙質妙語連珠的環境裡,他會想起隱藏在生活之下的曾經的文學夢想,那些不曾熄滅的點亮他生命的詩句。

我會覺得在詩詞大會裡很有歸屬感,我在為這些我很喜歡的人感動的同時,也覺得找到了自己。就像蒙曼老師說讀《紅樓夢》可以淨化心靈一樣,參加詩詞大會也可以淨化心靈。

《意林》

在比賽的過程中,有沒有特別難忘、印象深刻的瞬間?

陳更

第四季有一場,百人團裡坐在我左手邊的男孩子在比賽間隙看一本書,他沒有拿著唐詩宋詞準備比賽,而是拿著一本波蘭詩人辛波斯卡的詩集《萬物靜默如謎》安靜地讀著。這本書顯然與接下來的比賽沒有什麽關係,我問他為什麽看這本書?他說“因為最近一直在看這本書,不想因為比賽打亂了閱讀計劃。”就在那一刻,我一下就被觸動了,這才是真正的愛詩人,只有赤子心,沒有勝負心。

《意林》

什麽時候開始與詩詞結緣的呢?詩詞、文學,對於工科生而言,它的幫助是什麽?

陳更

我21歲開始廣泛地閱讀詩詞。從小只是讀了很多小說,讀到研究生階段的時候,覺得自己應該讓閱讀計劃做一下調整,就開始從小說轉為散文集。然後又讀了蔣勳老師的《蔣勳說唐詩》。在這本書裡,蔣勳老師把唐詩和人的心理意識、勇氣等聯繫起來,我覺得特別好,從那時候便開始讀詩了。

其實我認為,一個人跟詩詞能夠摩擦、碰撞出一些東西,是需要一定的年齡和閱歷。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或者說情竇初開的少女,還是不太會讀得懂一些詩詞。一定是一個人心裡積累了一些東西的時候,他(她)才會對詩詞有感覺,才會從中獲得救贖或者釋放,從而喜歡上這種確實稍微艱深一點的文學。詩詞不是那麽通俗,而且還需要下一點功夫。但是只要進入到這個世界裡面,你就會發現詩詞有很多別的東西給你,比如說中國古典詩詞,其中有哀民生之多艱的,有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情懷,以及曠達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態度,還有禪語,佛心,體悟等等。

我讀詩常常是假期住在農村的爺爺奶奶家的時候,在那些美好、悠哉的日子裡,我更能體會詩歌。當讀到“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的時候我正好在農村,我們家的房子就是一個小院子,門口是一條土路,處處村舍、農田的環境,恰好就是詩中的氛圍。當我從詩中抬起頭,看到我爺爺和另一位老爺爺正坐在不遠處的石碾子上,那個情景至今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深讀詩詞讓我的生命更寬廣厚重,能更耐心、更堅忍地面對艱深曲折的科研工作。而從詩詞中汲取的力量,讓我永遠不累,永遠有向上的勁頭。

《意林》

當初為什麽會選擇在北大攻讀機器人方向的博士呢?這些年在北大的學習生活給自己帶來了什麽?

陳更

我高中的時候,對自己能否背下大段的歷史和政治沒有信心,加之覺得物理的電學、熱學等很有意思,就選擇了理科。本科學習的是自動化專業,研究生選擇從事理工科,都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從小北大校園對我就有很強大的吸引力,語文課本中季羨林先生,宗璞先生在散文中對這個園子的描述都讓我無比神往這裡。

北大對我的影響最大的就是優秀的北大人給我的力量。研一時,我加入過輪滑社。第一次訓練是在晚上,就在英傑中心外面的空地,一個瘦弱的女生為了讓我理解怎樣摔跤最安全,穿著輪滑鞋,一遍遍摔在水泥地上示範給我看。我和她素不相識,也只有那一個訓練的夜晚有交集。但那個多次摔在地上的我的小教練,成為我心中北大人的最初縮影。在北大,少說話、多乾活、不遺余力、全力以赴是一種習慣。而這種努力常來自本真的熱愛、赤誠的純粹,與功利無關。

後來我越來越多地發現,比起怎樣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北大的姑娘們會更重視我有什麽本事,我能給其他人帶來什麽。

《意林》

人工智能作為近幾年來高速發展的技術,已經逐步進入到了各行各業。在你看來,詩詞是否有其“特殊性”?人工智能是不是永遠沒有辦法像詩人一樣去“寫詩”?

陳更

因為南轅北轍的平生所好和專業背景,每次出現在詩詞節目中,我一定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哎,她可以研究一個機器人來寫詩啊!”當時總是一笑而過,心想嘉賓們要將每個人的背景與詩詞聯繫起來,真是難為他們了。

直到2017年,我參與了中央電視台《機智過人》節目,真的遇到了為作詩而生的機器人“九歌”。“九歌”來自於清華大學的一個人工智能課題組,它的創始人很喜歡屈原的《九歌》,因此取了這個名字。九歌用深度神經網絡方法學習了初唐到晚清的30萬首詩歌,只要為它指定好詩的格式,譬如七絕五律,它就能在幾秒的時間裡交給你合轍押韻合乎格律的詩。

30萬首詩歌足以讓“九歌”學到龐大的詞匯量、完備的語法規則,甚至豪放派該如何揮毫,婉約派該怎麽覓句,可我最想問的是,它為誰而作詩呢?

詩是情話,是人對所要傾訴的對象說的情話,這個對象有時候是自己,有時候是放在心尖上的另一個人。機器人沒有傾訴情話的對象,它甚至沒有傾訴的欲望。它的智能芯片裡充滿了什麽字可以和什麽字搭配的套路,但它不知道這些字要說給誰聽,這些字能怎樣予人安慰,又怎樣予人釋放,予人救贖。

所以,相比於教導機器人寫詩的套路,或者以算法來啟迪人寫詩,我還是更眷戀這個場景,杜甫的小兒子宗武過十三歲生日,這一天,做爸爸的殷殷地對兒子說:

“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

這是詩,有故事,有背景,有對象,有情,有分量。

《意林》

在這麽多的詩人之中,有沒有特別喜歡的?他(她)的哪些特質比較打動你?

陳更

杜甫,他有一顆柔軟,善良,溫暖的心。

簡媜說:“最難的是,在困苦流離之中仍保有寬容平靜的微笑;最珍惜的是,在披風帶雨的行程中,還能以笠護人。”杜甫就是這樣的人,最難做到的人,最該被珍惜的人。

《意林》

所以讀詩的同時也應該去了解作者的思想。

陳更

對,讀詩本質上應該是一種交流,在交流中讀懂自己,讀懂人性,讀懂世間萬物,要做好交流,當然與詩人溝通地越深入越好。

《意林》

你曾經出過一本散文集,《意林》雜誌也刊登過很多你的作品,你覺得自己最想通過文章傳遞給讀者的是什麽?

陳更

詩詞是溫暖的,有情懷的,不是冷冰冰的文字技巧,想通過我的解讀讓大家體會到其中的感情。今後我也會注意不讓自己原地踏步,努力成為一個更合格的寫作者。

《意林》

我們的讀者之中多數都是中學生,他們在生活、學業以及情感方面有會很多的困擾,能不能送他們幾句寄語呢?在你看來,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是什麽?

陳更

兩點吧,一是盡量不要被動地隨大流,多思考,不要人雲亦雲,保持自己的判斷。二是不要陷入情緒裡,盡量行動起來,行動可以化解焦慮,一件件小事做好以後,一點點的成就感,都可以化解焦慮。做好一件件小事,也能積累成很大的成就。

(專訪刊登於2019年第4期《意林·原創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