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00後、95後詩人成群出現,聽聽他們如何談詩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實習生 張欽

詩歌是年輕的事業,青春與詩意尤為相稱。得益於通訊媒介發達,詩歌創作和閱讀近些年呈復甦之勢。在當下國內,95後,00後詩人群體正形成氣候。7月16日,2019年度“星星”大學生詩歌夏令營,在四川眉山三蘇祠開營,來自北大、複旦、韓國國立釜山大學等多所大學的22位大學生詩人們,以詩之名,相聚東坡故裡,展開此次在川詩歌之旅。 22名大學生詩人是通過自由征稿形式,進行869份有效詩稿的文本評析,最終篩選而出的。這群大學生年齡大部分出生於1995年之後,有兩位還是00後。從他們身上,我們也可以窺見當下最年輕一批詩人們的詩歌生態面貌。

來自上海的李玥涵,是複旦大學中文系2018級大學生,曾獲第九屆複旦大學“光華詩歌獎”。作為一位00後校園詩人,李玥涵向封面新聞記者分享了她對自己同代詩人看法,“在我看來,00後是在城市、科技迅速發展環境中長大的一代。所以00後一代的寫作,對城市環境更為敏感。而且,由於互聯網的便利,掌握的詞匯量也更為豐富。甚至有時候會有一些’朋克’的感覺。”李玥涵還以複旦詩社成員的詩歌為例,“大家整體會比較重視修辭和語言的跳躍性。”

除了自己寫詩,李玥涵還擔任了複旦詩社常務副社長。據她介紹,在複旦校園裡,詩歌氛圍比較濃厚,詩社開展各種詩歌活動也非常活躍,“比如每月定期面向全校甚至校外同學的作品進行匿名評獎,成立曹操習詩小組等進行分組學習,每天在詩歌圖書館讀詩等等。”

生於1992年的王年軍,目前已考上北大中文系2019級博士研究生。來到眉山,來到蘇軾老家,讓他他聯想到“古典詩詞的現代化”問題,“如何把中國古代詩詞的格律和意象,與中國現代新詩的審美需求進行結合,一直是一個重要課題。能夠親眼目睹蘇軾從小的生活的地方,了解蘇軾的為人處世和他詩詞的一些隱秘的來源,這對我們這群年輕的新詩寫作者是大有啟發的。”

作為一位活躍的校園詩人,王年軍是著名的北大“五四文學社”成員,曾有作品發於《詩刊》《未名湖》等。談到他所觀察到的同齡人詩歌寫作的優點和不足,王年軍說,“我認為最大的優點就是,我們這一代詩歌寫作者所站的起點,很高。比如,由於信息便利,比起前輩,我們更容易有機會讀到大量優質的翻譯詩歌。不足則在於,創新度還不夠,存在一些同質化現象。當然,這一代詩人還年輕,還有足夠的時間去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

為發掘詩壇的新鮮血液,由《星星》詩刊主辦的大學生詩歌夏令營,自2008年開辦以來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11屆。如今已成為當代大學生詩人展示自己和互相交流的一個重要平台,也為中國當代詩壇發現、培養和扶持了一大批大學生詩人,為漢語詩壇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新鮮血液。本次夏令營還特別邀請到詩人葉舟,人大教授、文學評論家楊慶祥給大學生詩人們進行專題授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