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讓MDT成為常態!復旦中山醫院多學科診療,究竟「多」了些什麼?

讓MDT成為常態!復旦中山醫院多學科診療,究竟「多」了些什麼?

「我活到67歲,第一次知道MDT,而且是在一群醫生中間。」陳先生感嘆。

因患直腸癌,兼有多種慢性病,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陳先生兩次「受邀」參加多學科會診,前所未有的經歷令他終生難忘。而在中山醫院,這樣的多學科會診已成為一種常態。憑藉強勁的綜合實力,該院先後組建50多個MDT(多學科診療)團隊,今年成立的「復旦中山腫瘤防治中心」更如一聲集結號:全院所有腫瘤相關學科一併統籌,「醫教研防管」全盤規劃——不禁讓人好奇,中山醫院的多學科診療究竟「多」了些什麼?帶著問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讓MDT成為常態!復旦中山醫院多學科診療,究竟「多」了些什麼?

更多保障帶來更多希望

陳先生第一次參加MDT討論時,有點心慌,因為聽到醫生說「局部腫脹、還不能手術」。討論後,醫生一致認為要先行放化療等輔助治療。中山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劉天舒告訴他:「別擔心,先讓腫瘤『穩定』下來,再手術。」經過輔助治療,便血消失、梗阻感減輕,當醫生告訴陳先生可以手術時,他卻猶豫了:因為腫瘤靠近肛門,手術無法保肛,「其實現在感覺挺好,我不想失去肛門啊!」很快,他參加了第二次MDT討論。外科、病理科、麻醉科等醫生輪番發表意見,而他們的觀點相同:目前是手術最佳時機,雖然可以等待觀察,但更多醫學證據還是支持在最合適的時候進行手術治療,以後一旦出現轉移就失去根治的機會了。聽了醫生意見,在家人勸說下,陳先生終於同意手術:「他們午飯都沒吃,討論了那麼久,我知道他們都是為我好。」

中山醫院有「三多」——病人數量多、腫瘤類型多、治療方法多。住院手術病人中,有55%是腫瘤病人,而隨著老齡化加深,高齡病人不斷增多,大部分有「夾雜症」——心、肺、腦、腎等慢性病限制了治療方式。這就需要發揮綜合醫院多學科優勢,讓病人儘早、儘可能獲得最適合的治療。

「普外科MDT始於2009年,至今已走過10年。」中山醫院副院長、普外科主任孫益紅告訴記者,以胃癌為例,約37%的病人在術前有夾雜症。作為復旦中山腫瘤防治中心副主任,他坦言,近年來,腫瘤發病呈現更複雜的狀態,病人往往不知所措,而通過MDT,「醫生圍著病人轉」,嚴格按照規範,讓病人安心接受每一步治療。後來,他們嘗試讓病人和家屬參與MDT,發現效果更好。

「採集病史、討論病情、與病人家屬溝通,本就是治療中不可缺少的步驟,不妨讓他們聽聽我們的討論,即使很多專業術語他們不了解,但我們醫生會跟他們解釋。這對病人和家屬而言,也是一種培訓,讓他們了解、參與治療的全過程,有助於提升他們的依從性。MDT給病人和家屬充分知情權與充分保障,更多保障帶來更多希望。」孫益紅說。

讓MDT成為常態!復旦中山醫院多學科診療,究竟「多」了些什麼?

更多歷練培養更強能力

「腫瘤巨大,最大徑達8厘米,病變累及鄰近臟器,包括脾臟、左腎上腺、左腎上極、胃壁及部分左結腸,預計手術難度非常大。」影像科饒聖祥教授說道。「放化療也有風險,但在手術難以實施情況下,放療是相對安全的局部治療手段。建議患者在明確病理診斷後,先行同步放化療,再行全身化療。」放療科吳莉莉教授認為。

中午12時,中山醫院15號樓3樓多功能廳,胰腺腫瘤MDT團隊正討論一位85歲胰腺癌患者的病情。「經過討論後,我們一致建議完善PET/CT評估腫瘤分期及明確病理診斷,行姑息性放化療。」普外科副主任王單松告訴記者。討論結束,顧不上吃午飯,他又匆匆趕去做下午的手術。作為胰腺組負責人已有11年,他始終難忘2008年5月4日——既是他的40歲生日,也是他正式帶組的第一天。在此之前,「中山規矩」已讓他在普外科的各個亞專科輪轉了15年。胃腸、結直腸、甲狀腺、乳腺……每個腫瘤MDT討論,他都參加過——對於每一個年輕醫生而言,這是中山醫院給予他們的歷練,也是他們每一場都不願意錯過的盛宴。每周三下午的胃癌討論、每周四下午的腸癌討論……如數家珍,因為這是他們「作為醫生的寶貴經歷和財富」。

中山醫院MDT不止院內皆知,更聞名院外:每年慕名前來進修的醫生,有85.6%來自全國32個省(區、市)的三級醫院。「跨專業拓展、規範診療行為,這是MDT對於各科醫生的最大價值所在。」中山醫院副院長、復旦中山腫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周儉認為,「廣博與精深,兩者並不矛盾——醫生需要更多歷練,才能收穫更多經驗、培養更強能力,最終造福更多病人。」

讓MDT成為常態!復旦中山醫院多學科診療,究竟「多」了些什麼?

更多創新實現更大跨越

常規運作、常態運行,這是中山醫院MDT的第一步。一方面,通過互聯網遠程技術,讓MDT以更「普羅的姿態」異塵餘生至更廣泛的區域;另一方面,通過強大外科團隊及藥物、放療、內科等學科的堅實後盾,讓MDT以更「嶄新的面貌」與遺傳基因檢測、生物免疫治療等尖端技術融合,實現最大程度上的個體化治療。

越來越多新型MDT團隊在中山醫院出現。「比如精準醫學MDT,對於疑難、耐葯等腫瘤病人進行遺傳基因檢測,我們臨床醫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與醫生一起解讀報告、討論用藥,製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方案。」劉天舒介紹,「再如腫瘤心臟MDT,對於腫瘤藥物治療過程中出現心臟毒性反應,我們聯合心臟科醫生,通過超聲檢查等手段,共同判斷毒性、討論解決方案。」作為復旦中山腫瘤防治中心秘書長,她認為,這些擁有交叉學科、極具創新特色的MDT團隊,目標是一致的——全面覆蓋病人需求,為每一位病人度身打造精準醫療服務。

而這,正是源於中山醫院統籌優勢力量、布局資源配置的頂層設計。「全球每死亡100個腫瘤患者中,中國人佔近三成。」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表示,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復旦中山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面對我國腫瘤診治的龐大需求,我們希望集全院之力,打造以臨床應用為導向、醫療質量為主體、醫教研防管全面強化的腫瘤防治中心。」

更多創新將實現更大跨越。「從鬆散到緊密,完善架構;從院內到院外,引聚人才——致力為我國腫瘤防治相關指南與規範的制定提供循證醫學依據,引領示範腫瘤區域醫療中心。」樊嘉表示,「我們將在多學科診治基礎上,探索基於大數據研究的疾病預防與早期診斷,嘗試基於分級診療的疾病康復與舒緩療護,推進『健康中國2030』戰略在腫瘤領域落地,共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體系。」

評論:

「聯合艦隊」的情懷與修為

打破專業壁壘,統一全盤規劃,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先後組建50多個MDT(多學科診療)團隊,讓多學科會診成為一種常態。在腫瘤防控這場艱難戰役中,這種全方位覆蓋病人需求、追求精準醫療的診療模式,戰鬥力滿滿。

腫瘤是無言之痛,任誰遭遇都難以從容應對。很多患者帶著一線希望,不惜一切代價,奔著大城市、大醫院而來,但常常不知道該掛什麼科的號;就診後確診難,確診後又可能面臨轉科、轉診等諸多麻煩;有時窮盡了人財物力,仍得不到合適的治療,徒留遺憾……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通過實行多學科診療模式,讓醫生團隊圍著病人轉,跟他們面對面探討治療方案,讓病人儘早、儘可能獲得最適合的治療,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病急亂投醫下的信息不對稱和決策偏差,給了患者最大的安心,贏回更多生機。

現代醫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學科分類越來越細,不同專科的醫生往往對自己的專業領域如數家珍,對其他領域卻不甚了解。而醫學的複雜性和患者的個體性,又讓整個醫療過程牽涉極廣。這樣顯然不利於患者得到綜合診療,對醫生個人成長和專業發展也是掣肘。多個亞專科輪轉、多學科討論,讓醫生廣博與精深兼修,既為醫生樂見,又可為病情複雜患者減少後顧之憂。

進入老齡化社會,腫瘤發病呈現更加複雜的態勢,腫瘤防控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如何結合自身特色整合資源、提升質量,讓原本短缺的醫療供給實現最優化?我們欣喜地看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全院上下一盤棋,以臨床應用為導向、醫療質量為主體,統籌集結相關學科,表現出勇於創新的實踐精神和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多學科診療提供了可複製、可資借鑒推廣的經驗,為腫瘤防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增加了優質資源供給。

腫瘤戰場硝煙瀰漫,單艦種作戰難以克敵。組成「聯合艦隊」,在統一指揮下,充分發揮每種戰艦的作用,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然,讓這支「聯合艦隊」真正發揮作用,要靠多方合力,國家層面的動員和號召、醫院整體的規劃和引導、醫生團隊的精益求精,一個都不能少。

文: 健康報特約記者 宋瓊芳 齊璐璐

評論:健康報記者 余運西

編輯:管仲瑤

審核:曹政

讓MDT成為常態!復旦中山醫院多學科診療,究竟「多」了些什麼?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29NUDD20】獲取授權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