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賈樟柯拎《一個桶》闖春運大潮

“回家過年有兩件事令我印象深刻,一是與家人一起做飯;另外一個是離家的時候我媽媽就會給我整理行李,每個角落都塞了各種各樣吃的。”今年春節前夕,知名導演賈樟柯完全用 iPhone XS 手機拍攝的春節短篇新作《一個桶》在優酷上線。

《一個桶》講述了春節期間在山城重慶發生的親情故事,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短片中,兒子過完年即將離鄉,媽媽用膠帶仔細密封好一個白色塑料桶,鄭重交給兒子。與母親不捨離別後,帶著被塞滿的行囊與那個桶,兒子踏上了春運返程的路途。等他回到城裡的住處,才發現桶中滿滿裝著媽媽精心準備的雞蛋,而且每個雞蛋的一側是媽媽手寫的日期,另一側畫著笑臉。

一個桶,傾注了母親對兒子的愛的“家味”。

大家都在說,隨著時代變遷,春節假期人們團聚的年味似乎“變淡”了,但每年春節數億中國人仍不遠千里與家人團聚。“我們把拍攝地選在重慶跟貴州交界的地方,經過烏江激流,有崇山峻嶺、河流、橋梁。我覺得回家的路確實非常長,我們用這樣的環境來展開旅途。”現代社會,雖然聚少離多,但每一個人都有離不開的家味,更顯春節團圓的彌足珍貴。

那麽問題來了,賈樟柯為什麽要用手機拍?

“我幹了20年電影,從來沒有用手機拍過電影。我的一些同行已經用手機拍出了長片,我們這個行業總是隨著技術的改變在革新。我特別渴望用蘋果手機來拍一部電影,這次終於實現了,感受一部小小的手機能拍出什麽?它跟傳統電影拍攝有什麽不一樣?”

賈樟柯感慨,生於1970年的他,在成長過程中,電影離他真是既近又遠。所謂近,因為那時候沒有什麽娛樂方式,電影是最主要的消遣,在賈樟柯的精神世界裡電影是非常重要的;所謂遠,是因為那個年代沒有影像生活。“大家一年拍個照就了不起了,不像今天我們有手機,隨時拍,隨時傳輸影像。所以當時覺得這個事業離我非常遙遠”。

上世紀90年代初,賈樟柯偶然看到了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非常感動。“那時我已經21歲了,才想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導演,這樣一步一步學習電影、拍攝電影,最後變成了一個電影工作者”。

“資訊的互動和傳播確實因為手機的出現改變很大。”隨著Vlog以及短影片等日常記錄生活的攝影方式出現,更加便捷、易操作,同時保持專業攝影效果的手機,逐漸成為大眾的硬需求。第一次用手機拍片,賈樟柯感慨“體會到技術革新的好處”,實現了“上天入地”。

為什麽要拍“一個桶”?

“吸引我的是拍茫茫的春運大潮。”賈樟柯說,過去他走南闖北,臨近春節時,在火車上、輪船上、長途汽車上,經常跟這樣的人群擦肩而過:他們興衝衝地回家,或者興衝衝地拎著東西從家回到城市,手裡總會拎一個桶。

“拎這隻桶的人是普通人。在機場頭等艙休息室肯定看不到這隻桶,但是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馬路上無處不在——對我來說,這是我最熟悉也最愛的人群。”

拍攝《一個桶》的過程中,有兩個點深深觸動賈樟柯。

一點是路之長。“離開家,哪怕是離開一公里都是非常漫長的,更不要說千山萬水。跟親人的分別,是每年幾億人要經歷的,大家都是從全國各地來到不同地方工作、離開故鄉,這種分別非常打動我。”

另一點是桶之重。賈樟柯表示,片中那位母親為了讓孩子把雞蛋完好拿到城裡,在桶裡放了很多沙子。“旅途的辛苦,桶之重和雞蛋之輕的對比,那麽脆弱、晶瑩剔透的雞蛋跟沙子的對比,千言萬語盡在其中。我們整個團隊也是帶著這樣一種感動進行拍攝的”。

“回到故鄉再離開,每次春節都會經歷這樣的相聚再分離。”賈樟柯過去看了很多關於春節回家的故事,基本圍繞著如何“趕車回家”,而這次他打造的故事是春節將盡,人們回到城市的“逆向運動”,充滿了惆悵感。

賈樟柯特別回憶了自己的春節記憶,比如春節和家人一起做飯的場面。“做飯像一個儀式一樣,像我們老家每天都有一個主題,正月裡要準備很多食材,比如年三十炸丸子,年二十八大碗。到了初一家裡就不動刀了,都是預製好的,一炒一蒸就可以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在煙熏火燎的氛圍裡聊天,會問我很多問題,聊感興趣的生活,工作上的事情。我覺得這是一家人充分交流的時間”。

在很多影迷眼中,賈樟柯是一個光影創作離不開故鄉空間的導演。賈樟柯笑稱,他並沒有刻意地去愛故鄉,“這是一個下意識的過程,是一個感性的過程”,而一個人的生活經驗大多數時候會跟故鄉重合。

賈樟柯篤信,故鄉建立起每個人理解世界的視窗,“我們迎接這個世界的經驗,我們自己的體系,都是故鄉帶給我們的。所以,故鄉是一個終生陪伴我們的地方,一個文化上的概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