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超七成破發,港股IPO市場根本不慌

今年港股市場迎來IPO大年。由於今年港股IPO制度改革,大批國內企業選擇赴港上市,其中包括一眾獨角獸和新經濟企業。根據萬得數據,截止今年8月28日,已經有140家企業在香港上市(扣除3家介紹方式上市企業),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46%。7月12日,8家新股同時在港上市成為市場奇觀,當地證券界調侃此類現象為“鑼都不夠用了”。

破發潮背後的真相

今年在美聯儲加息、國內去杠杆、貿易摩擦打擊市場信心的大背景下,港股一直處於下跌狀態(回撤近15%)。作為市場化程度很高的注冊製股票市場,投資者成熟理性,中簽率高,新股走勢多取決於大市及上市公司自身等因素,少有惡炒習慣,但最近“破發潮”卻多見輿論之上,似乎已成為港股新股市場的主旋律。事實果真如此嗎?

富途證券整理了港股2010年以來新股發行及上市首日破發數量。通過對比,往年首日破發率介於21-38%之間,而今年30%的破發率的確比表現不及去年牛市,但也只是處於歷史中游水平,還遠未達到“一枝獨秀”的地步。

並且首日破發率這一指標跟隨當年IPO數量起伏變化,IPO數量少的年份,破發率稍低,IPO數量多的年份,破發率稍高。考慮今年市場的不利因素,客觀上這一破發率對於熟悉港股的投資者來說應該是預期之內,不算太糟糕。下半年可能還好轉了點:

那麽近期大家所說的破發潮所指是什麽?當我們把上市首日破發改成截止目前股價是否破發則大不一樣:

整體破發率超過70%,今年炒次新,無異於變相捐款。

打新切忌無腦,哪些行業勝率高?

通常港股新股上市後表現跟所屬行業、認購倍數(或中簽率)有較大聯繫。因為不同時期下,不同行業有不同發展狀況、盈利表現,也就具備不同投資價值。而認購倍數則代表投資者對上市企業的追捧熱度。投資價值越高、熱度越高的新股股價表現自然越好。

今年上半年港股共有98家企業IPO,66家在上市首日股價上漲。從行業上看,日常消費、醫療保健和可選消費3個行業的新股上市首日表現最好,分別有86%、83%和74%的上漲概率(高於整體的67%),並且可選消費上漲企業的平均漲幅為49%。資訊技術企業表現稍差,有50%的首日上漲概率,不過上漲企業的平均漲幅高達63%。

下半年的42起IPO,25家在上市首日股價上漲。分行業看,可選消費行業有77%的上漲概率(高於整體的60%),上漲企業平均漲幅為43%;資訊技術行業有50%的上漲概率,上漲企業平均漲幅為50%;工業行業上漲概率最低,為46%。

可選消費行業在港股新股市場中不僅佔據數量大,上漲概率與平均漲幅也表現十分不錯。

傳說中的認購倍數,是否能“仙人指路”?

如果用一個指標來描述市場對新股的追捧程度,最直接的便是新股認購倍數。認購倍數反映的是市場各方等對新股的認可程度,認可度高參與者自然會開足馬力打新,甚至動用融資(孖展),可以認為它是一個情緒面因子。

認購倍數大漲幅就大?

不一定,但相關性的確很強。

例如,今年上市首日即跌破發行價的新股普遍認購倍數較低,而首日漲幅大於30%的新股認購倍數基本在300倍以上。

但這裡需要提醒一點,考慮到市值體量越大的公司往往認購倍數越低的趨勢,特別是一些巨量級大公司,個位數倍數已經是比較好的成績。投資者借鑒以往認購倍數時應對標同緯度公司進行比較才顯客觀。

幾招學會傻瓜式打新

1、首日賣出原則。新股在第一天賺錢的概率及安全性較高,今年首日收盤價優於歷史收盤價的概率接近四成,與其承受之後的風險,不如第一天或第二天就尋求合適的時機賣出;

2、賣出時機選擇。假設新股上市當天高開,建議以開盤價止盈,如果低開,反彈到成本價離場,假如一直不反彈,以當天收盤價止損。本操作雖然會壓縮平均回報率,但卻能最大限度降低虧損風險;

3、遵循打新不炒新原則。剛剛接觸的新手們打新就打新,不建議炒新。

4、時刻關注招股期間更新的認購倍數。認購倍數高預示市場追捧熱烈、新股上市首日大概率上漲,投資者可考慮出手。

附富途證券打新具體操作指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