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港股上半年IPO總結:老闆讓利之年,你還在猶豫嗎?

2019上半年以來,不少新股的表現超於理想,期內共75隻新股,其中當然以近期的中煙香港(6055.HK)最為羨煞旁人,三周累漲超160%。

而從整體來看,上半年新股的平均首日上漲回報為4.5%,再考慮到中簽率,6個月以來打新的累計回報可以達到184%。

更厲害的是,有12隻累漲逾30%,遠遠超逾同期恆指。

當然,大部分都有莊家在背後控制,不然,看看前幾名所涉及的行業,汽車、食品、基建等,這些哪來的吸引力?

數據來源:aastocks,數據截止6月28日

對於部份新股,在上市估值與行業未來發展潛力下,其表現卻是實實在在的基於市場大眾資金所推動,生物科技和教育股便是當中的表表者。

仔細想想,今年初小牛市出現,部份新股跟隨大市上漲當然是主要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亦因為上市時估值便宜,才會出現更凌厲的走勢。

估值這單一因素,不但影響長線的價值投資回報,其實對短期的打新回報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2018年,熊市下港股IPO的高光之年

2018年,港交所積極改革,推行了新政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以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股市場掛牌。

前者無異是針對曾經錯過的如阿里巴巴一類的公司、而後者則是大幅降低了生物科技股上市的門檻,以捕捉全球與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的未來發展潛力。

2018年7月9日,小米成為港股首家以同股不同權上市的企業;2018年8月1日,歌禮製藥成為港股首家未盈利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期後,同類的美團、華領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等在下半年扎推上市。

港交所改革的決心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2018年港股即使墜入了熊市,但全年IPO集資額卻重回全球第一。

圖片來源:德勤

2018年,港股新股量上漲29%至208隻,延續了2017年的新高,同時融資額也大漲123%至2,866億港元,打敗2017年第一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蟬聯冠軍寶座,當中最大功臣當然是三隻巨無霸 - 中國鐵塔(588億港元)、小米(426億港元)、美團點評(331億港元)。

圖片來源:德勤

不過,IPO量及融資額雖然大幅上漲,但上市市盈率卻是整體下滑

41% 新股以10-20倍上市,同比增長16個百份點;

35% 新股以 20倍或以上上市,同比下滑8個百份點;

以40倍上市的新股從2017年21%大跌至2018年的12%。

圖片來源:德勤

除此之外,以招股價範圍中間值以下上市的新股亦有上漲跡象

2018年,僅34% 新股以高於招股價範圍中間值上市,低於2017年的 42%;約26.8%新股更以下限上市,同比上漲10個百份點

圖片來源:德勤

再看另一組數據,較高市盈率的消費行業佔整體新股比例增加,相比一向部門數字市盈率的房地產行業卻在減少。

因此,並不是行業因素拖累了整體新股市盈率下降,而是大概率基於大市行情不好下,大老闆們主動降低估值上市

圖片來源:德勤

2018年,雖然是港股IPO的高光之年,但對大老闆們而言卻不如表面般風光。

不過,能上市已是成功了一大半。相比下,內地上市行情更不好,不論新股量或是融資額均大幅下降。2018年新股量同比下降76%至106隻;融資額同比下降39%至1,402億元人民幣。

圖片來源:德勤

整體上市市盈率自然也是向下滑。

圖片來源:德勤

上年出現突如其來的熊市,指數不斷下滑,大市氣氛不好,但港股新股量和融資額卻大漲,打新回報仍然不錯。

數據來源:aastocks

另一方面,根據富途統計顯示,如果不以上市首日計算,而是以2018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來統計,去年新股整體破發率達到72%

這意味著,新上市公司的股價隨大盤下行的趨勢明顯,即使打新能賺錢,但對於看中長線投資的小股東而言,基本上都是虧錢。

圖片來源:富途

供需失衡,破發陰影,老闆讓利

2018年7月12日,8家公司於同一天在香港上市,在港交所狹窄的扇形台擺上了四面銅鑼,倆人共享一個,到了9點30分,8位代表同時敲響銅鑼,這一幕更成為了媒體輿論調侃的對象。

成功上市敲鑼本是一間公司的高光時刻,但卻淪落為一個共享銅鑼的罕見盛景,只因上市公司實在太多,港交所鑼都不夠用了。

圖片來源:網絡

這一幕奇景並沒有阻止更多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始終,獨自敲鑼不是最終目的,上市集資才是最要緊之事。

2018年的上市潮也帶也因此帶來了一個“血淋淋”的破發潮,更為今年的新股市場埋下了一個“伏筆”。

圖片來源:富途

先回顧一下,去年破發潮不外乎以下原因:

首先,市場整體低迷的氣氛自然拖累新股表現;

其次,一下子湧來這麽多新股上市,港股真的吃得下么?新股密集上市的情況不但會給投資者一種麻木感,而且特別在熊市下,資金面的壓力更是明顯;

此外,新股以高估值上市,亦是一個導致破發潮的重要因素。

實際上,在去年破發陰影下,今年大市行情雖然有所恢復,但上市公司基本難以再用比去年更好的市盈率上市。

而且,去年有不少公司都選擇將上市時間推延,2018年已獲原則上批準但仍未上市的公司有53家,數量明顯高於2017年的30家。

圖片來源:德勤

擇日再上的企業明顯不會錯過目前的市況,截止2019年上半年,處理中個案達到163件,包括22間已獲原則上批準但仍未上市的企業,一大批公司仍然等待著上市集資。

圖片來源:港交所

截止6月28日,今年上市的IPO共75隻,逾73%新股以發售價中間值以下上市,當中50%更是以下限上市。

資料來源:港交所

很多公司都是去年上不了而一拖再拖,心裡基本已有陰影了,因此,今年即使給投資人壓價也甘心上市。

打新股就是這樣的一個遊戲, 公司上市, 之後看投資人願意用什麽價錢買, 不停博弈。

在供需失衡、去年破發陰影下,老闆自然要讓利,也因此挺多新股一上市出現了足夠安全邊際,投資值價因此更大。

數據來源:aastocks,數據截止6月28日

結語

近年裡,港股IPO基本跨越了“熱戀期”和“失望期”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

2017年,新經濟股保險科技第一股眾安在線、汽車新零售第一股易鑫、網文第一股閱文等紛紛來港上市,無一不受到市場熱烈的追捧。

上市估值不但高,而且在二級市場開始的表現也不錯。在新經濟股帶來的熱戀期下,港股新股量創下了多年新高。

此前港股上基本都是地產和金融類,新經濟公司數量較少,因此更多行業種類的出現保持了新股市場的熱情。

再加上港交所上市新規助推,熱戀期延續至2018年,即使熊市來臨了,港股也同時有更多新股上市。不過,隨著破發潮湧現,第一批的新經濟股跌成狗,市場開始進入失望期。

上市潮和破發潮並存的現象,從根本上就注定不會長久。“熱戀期”和“失望期”過後,新股市場便會進入第三個階段 - “讓利期”。

可預期的是,2019年的新股上市規模也許不及上年,但仍然是一個好年份。

國內雖然沒有了去杠杆減負債的大背景,但各個企業未雨綢繆提前集資減壓仍然是一個不會停止的事,因為誰也不知道市場情況會不會再次急轉直下。

在公司仍然扎堆赴港上市下,老闆也就面對更大的壓力需要讓利。

例如,這周開始招股的一隻大灣區高等教育股,傳聞估值更有可能低至明年的8倍以下。雖然估值低也反映了資金興趣度不高,短期有機會破發,但是試想一下,投資重要兩件事,安全邊際及成長性,雖然民促法還沒頒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是這樣的低估值已一定程度反映了民促法的風險。

另外,即使民促法在高等教育收購上進一步收緊(機會率不大),導致高等教育只能依靠內生增長,以高等教育股這樣良好的現金流,公司大可把每年的利潤全數派發給股東,這樣的高派息率也提供足夠的安全邊際。

因此,如果是從投資的角度,期限放長一點,今年的新股都會有更大的安全邊際,贏的機率自然更高。

而且,從另一角度看,以較低估值上市後股價不斷創新高,總會比排除萬難以高估值上市後股價不斷破發探底,對老闆面子來說來得更好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