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今名人談中醫 | 老中醫

望聞問切施仁術,

陰陽五行通今古。

但願世間人無病,

何惜葯架滿塵土。

關於中醫憂患的話題

高滿堂撰寫中醫的故事,視作生命的慷慨陳詞引出了我們對中國傳統中醫藥的思考。我們的國葯,我們的文化經歷了如此豐富的歷史,那麼為什麼今天會是這樣的境地?

中醫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它和普通的中國人息息相關,小說不會簡單地給出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會用辯證的方法客觀地表現,用故事讓觀眾感受今天中醫與中國人的關係。

張藝謀蜂毒驅寒

陳寶國湯劑保命

平日裡光鮮亮麗的文藝「大咖」,也吃五穀雜糧,疾患在所難免。

「在當年我幼小的心靈裡,中醫是『神奇』的。」著名演員陳寶國說,「我小時候這條命差點留不下來,多虧老中醫趙炳南(音)救我一命。」陳寶國告訴記者,他那時吃了300多劑湯藥,「都說我從小在葯湯子裡泡大的。現在呢,有個頭疼腦熱,吃點兒丸散膏丹,心裡就踏實很多」。

同樣出生於中醫家庭的還有著名演員馮遠征。「我爺爺是陝西韓城老家很有名的中醫,專長治傷寒。」馮遠征說,受家庭影響,他還針對「痛則不通」的癥狀總結出一套「拍打療法」。談到出演的《老中醫》,馮遠征說:「能扮演中醫,也是冥冥之中跟爺爺的一次對話。」

張靜初喜歡中醫在圈內聞名,她不但經常服用黨參、茨實等熬製的養生湯補氣血,而且用針灸、艾灸、拔罐、刮痧等手段驅寒解暑、調養身體。

「我母親就是醫生,很多人找她看病,喝了她開的中草藥,身上的斑、瘡就好了。」著名導演張藝謀回憶,他甚至還接受過中醫蜂療驅寒,「蜜蜂的毒刺不停地扎患處,效果不錯」。

「當今,全世界都在討論人與自然,實際上,幾千年前的中醫,早就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張藝謀說,我們應長存敬畏之心,去深入中醫、了解中醫。

懸壺濟世、大醫精誠,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敬畏生命、尊重醫生的觀念和倫理要求。

中醫是一棵充滿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樹!

穿越歷史的長廊,回望中國傳統文化:詩詞歌賦、書法繪畫、古銅青瓷等源遠流長,流芳溢彩。當然,還有一種文化根深葉茂,燦爛奪目,它就是傳統中醫養生文化。

中醫養生文化有著幾千年的實踐經驗,它彙集了我國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融合了儒、 道、佛及諸子百家的學術精華,堪稱一棵充滿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樹。

「我國自古對醫生有更高的倫理要求,醫家須有割股之心,懸壺濟世、大醫精誠。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敬畏生命、尊重醫生的觀念和倫理要求。」蘇婧認為,在現實背景下,這些傳統文化的精華需要藉助文藝作品更多地呈現、傳播。

「中醫是一本人生的大書,無所不包、無所不融。」高滿堂深有感觸地說:「你讀懂了中醫,你就讀懂了人生。」是醫者仁心。中醫的精華和糟粕,劇本會通過很多案例去表現,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還有一些靠江湖把式來忽悠老百姓的故事。

人生在世,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做官,就應施行仁政;行醫,就應實行仁術。范仲淹的榜樣,不僅極大提高了醫生的社會地位,而且鼓勵了一批立志經世濟民的讀書人。 人世間的災難,莫過於疾病。中華民族能夠繁衍至今,儒家傳統影響至深,而醫生的功德也不可估量。「但願世間人少病,何妨架上藥生塵」。一批批良醫以推已及人、捨己救人的理念和胸懷,把儒家的仁愛思想撿到了極致。直到近代中國,不少志士仁人志在救民於水火,也是從學醫開始,諸如孫中山、魯迅、郭沫若等等,更多人則是選定這一職業,終生未再脫離,而儒與醫的完美結合,最終造就了我國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寶庫。

國手頻出

名醫雲集

孟河醫派作為著名醫派之一,其形成可追溯至東漢三國時期,可謂為葛洪醫藥餘緒。孟河地區歷代名醫輩出,宋代出了許叔微,著《本事方》,開醫案類著作之先河。明代王肯堂著《六科準繩》以求「宗學術之規矩」、「求醇疵互辨」。至清代,孟河地區積集了一批學養很深的醫界人物,為孟河醫派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孟河醫派著名醫家如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等紛紛走出故土,有多名名醫東行上海,開業授徒,共和國建國前後許多著名中醫專家皆傳承於孟河醫派。

孟河醫家,最具代表性的是費、馬、巢、丁四大家。

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學術造詣,豐富的臨床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績。由他們為核心而形成的孟河醫派,似一顆燦爛的明星,照耀在清代末年、民國初年的醫壇上,流派所及,至今未衰。

在《中國醫學史》裡列出的12位近代中國著名醫家裡,有5位都是來自孟河醫派,而在2009年首次評選的30位中國國醫大師裡,孟河醫派就有6位。

「孟河醫派影響之所以如此之大,原因很多,既攬中醫之大成,又容納《內經》、《難經》和《傷寒論》等,並將各派學術熔化於一爐。」孟河醫家雖然各以內、外、喉科稱名於世,但卻都是精通各科的醫家。

孟河醫派作為中醫學的重要流派,其形成背景可追溯至漢魏時期葛洪等人於附近茅山地區的道教活動,後歷經兩晉、南朝、隋、唐、宋、元朝代更迭,雖世道陵替,而薪火不絕,陶弘景、許叔微、王肯堂諸人皆為其中佼佼之輩。 明末清初以來,得益於交運的便利、經濟的繁榮與文教的昌盛,常州孟河地區醫館林立,世家眾多。 其中,費、馬、巢、丁四家醫術精湛,譽滿杏林,以致「求醫者絡繹不絕,搖櫓之聲連綿數十裡」,一時為吳中翹首,以致「吳中醫學之盛甲於天下,孟河名醫之眾冠於吳中」之譽不絕於時。

2016年,屠呦呦憑藉青蒿素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世界為之驚嘆。高滿堂認為,作為中國人,卻對中醫藥知之甚少,甚至比較麻木,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情。但高滿堂明白這當中也是有原因的:中醫歷史悠久,但從誕生起就泥沙俱下;也正因為中醫的實用性,患者沒辦法分辨真假。高滿堂覺得老百姓需要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正本清源」,所以該劇應運而生 。

高滿堂表示因為中醫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職業,包括對歷史、哲學和傳統的《孫子兵法》等無所不包含的。高滿堂認為如果讀懂了中醫,會活得很平靜,很自由,包括境界和情懷自然地會打開 。

高滿堂延用過往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以小人物經歷體現大歷史格局。主人公翁泉海的人物塑造以江蘇常州孟河醫派費、馬、巢、丁四大名醫為原型,並將故事的發生地搬至十裡洋場大上海,令情節展開更具戲劇空間,同時刮進更為濃厚的歷史風雲,加入更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使得整部劇作格外飽滿。並且,翁泉海名字中的泉海二字代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浩蕩、飄渺之意。此外,陳寶國也參與創作,為故事的構架提供了許多意見 。

導演毛衛寧對於片名《老中醫》的理解是,「老」是老派傳承,「中」是中西融合,「醫」是醫者仁心。

偏愛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高滿堂,此次將目光對準民族瑰寶中醫,力圖將醫道國粹推陳出新:「讓大家知道中國人的偉大,也要讓中國文化真正走向國際。」為展現傳統中醫文化的無窮魅力和中醫傳承數千年且歷久彌新的強大生命力,高滿堂潛心閉關三年打造了這部精品《老中醫》。

為了貼合劇中老中醫的形象,陳寶國不辭辛苦,多次去常州進行採風,向名中醫學習把脈、藥材辨別等專業知識,並為《老中醫》瘦身12斤,對角色如此癡迷與負責讓導演十分感動。陳寶國曾在採訪中表示:「從小就覺得中醫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在兒時被老中醫救了一命以後,陳寶國就更加崇拜中醫文化,他表示,這一次自己也將懷著對中醫文化的敬畏與感激,來詮釋劇中的翁海泉。

很多人對曹可凡的印象都是在電視節目中妙語連珠的主持人,但你知道嗎?曹可凡年輕的時候曾在醫科大學讀書,也曾跟隨常州孟河醫派傳人丁甘仁的後人學習中醫。此次曹可凡加盟《老中醫》,並在其中飾演一位上海名醫,可謂真正意義上的「本色出演」。

由於接受過專業的中醫學習,曹可凡在拍攝現場毫不怯場,針灸、號脈隨手拈來盡顯專業,他也直言,「身為一個醫生再去演一個醫生,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

中醫藥&文藝:「如膠似漆」上千年

「激情燃燒」總關情

讀讀辛棄疾的大作《定風波·用藥名招婺源馬荀仲遊雨岩馬善醫》。別嫌煩,這裡面有十幾種中藥,看你能挑出幾個:

「山路風來草木香。雨余涼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風月費遍章。孤負尋常山簡醉。獨自。故應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誰伴。隻甘松竹共淒涼。」

「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佗刮盡其毒,敷上藥,以線縫之」——正史未詳載這位醫生名姓,但在小說家筆下,華佗高超的醫術和關羽的豪氣躍然紙上,「刮骨療毒」的故事流芳百世。

「儒而知醫」。自古以來,眾多文人墨客與中醫藥結下不解之緣。比如,蘇東坡不但是文學家、政治家,還是一名精通醫理的中醫藥學家;不但寫詩讚詠黃芪、薏仁、石菖蒲、橘皮等多種中藥材,還把收集的方劑著成《蘇學士方》《聖散子方》,流傳後世。

杜甫所作的《病後過王倚飲贈歌·瘧疾》、白居易所作的《眼病》、劉禹錫所作的《贈眼醫婆羅門僧》,既有中醫「望診」描寫,也有古代中醫「金篦刮除眼中障翳」的神技。

現代文藝作品對中醫藥文化的展現和傳播更為豐富。從電影《李時珍》到《大明劫》,從電視劇《大宅門》到正在熱播的《老中醫》,乃至近年來火爆熒屏的《甄嬛傳》《琅琊榜》《羋月傳》等「宮鬥戲」,劇中都有不少有關中醫藥的橋段。

《老中醫》作家出版社微店現已開啟預售

限時特惠,單本包郵

微信提示:預售商品,商品入庫後,統一發貨。請耐心等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