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良醫 | 老中醫今安在,石庫門深處有大家

記者|黃 祺

▲視頻製作 | 沈 琳

電視劇《老中醫》剛剛在央視熱播結束,陳寶國、馮遠征、曹可凡、許晴等一眾老戲骨塑造的各色老中醫人物,生動而貼近歷史,帶著觀眾一窺上世紀初中醫各派在上海灘百家爭鳴、各顯神通的熱鬧畫面。

百年前的上海,市場繁榮、人口流動,全國各地的中醫帶著各自絕活,闖蕩上海灘,如能在上海立足揚名,才算得上真正的名醫大家。

無論是外來的還是本土的,那些醫技高人一籌、醫德受人尊重、醫術與時俱進、博取眾家之長的中醫流派,經過市場的大浪淘沙後牢固地樹立起自己的金字品牌。這些醫派代代相傳,互相交融,促進獨特的「海派中醫」形成。

「以前看中醫,石筱山骨傷好,顧筱岩瘍科好,韓哲仙治黃疸……可謂婦孺皆知,家喻戶曉。」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陳紅專不無驕傲地介紹著「海派中醫」的輝煌歷史,他說,「海派中醫是我國近代中醫學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以當時上海的名醫薈萃、流派紛紜、學術爭鳴、中西匯通為特徵,對於我國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更承載著豐厚的人文、哲學底蘊。」

現代西醫進入中國不過百年,在此之前,中醫經過千年發展和沉澱,成為當時的中國人治病、救命唯一可以依靠的「先進技術」。直到西醫從上海、廣州等埠登陸,形成中西醫並存的局面,中國患者逐漸接受西醫,至今,大多數國人對中醫和西醫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不管中醫西醫,治得好病就是好醫。

看了《老中醫》,很多觀眾會有疑惑:當年上海灘上大名鼎鼎的名中醫們,他們的傳人如今在哪裡?上海還能看到名醫大家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市就開始保護中醫傳統文化,重視傳承名醫大家的醫術和學術。1993年,上海市名老中醫診療所在位於石門一路67弄1號的上海市中醫門診部內成立開張,這個隱藏於鬧市石庫門中的診所,寄身於一幢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三層小樓中。

上海市名老中醫診療所的成立開風氣之先,是當時全國中醫界的創新之舉,其目的是將上海頂級水準的名中醫匯聚於此,一方面方便百姓看病,另一方面則承擔著中醫傳承的重任。1997年,上海市中醫門診部與上海市中醫醫院合併,繼續保留「上海市中醫門診部」與「上海市名老中醫診療所」稱號。眾多名醫,懸壺於此;四方百姓,紛至遝來。如今,它被大家親切地喚作「石門路門診部」,正為海派中醫文化傳承做出積極貢獻。

至今25年過去,張鏡人、裘沛然、顏德馨、石仰山等已故中醫大家,都曾在石庫門裡的上海市名老中醫診療所為患者切脈診治、授業教徒。如今,這家匯聚當代上海名醫大家的診療所,仍然每日患者絡繹,許多病家從外地專程趕來,只為得到中醫大家的診治。

鬧中取靜的石庫門裡,藏著「海派中醫」的今日縮影。

名醫齊聚,拿出真本事

石門一路靠近威海路,上海繁華市中心的「後街」,石庫門建築群保持著百年前的模樣。每天,石門一路67弄弄堂口總是比別處熱鬧,人來人往。

從弄堂口向裡走幾十米,就是上海市名老中醫診療所,門面不算開闊,但內裡卻是古色古香、別有洞天。從1993年成立至今,已經有70多位名醫在此開診,其中多位是「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上海市名中醫」。

▲上海市名中醫沈丕安教授坐診。

按照如今的說法,上海市名老中醫診療所是一個名中醫多點執業的平台,新的機制為江浙滬一帶的名醫們打破了開診地的限制。

另外,上海市名老中醫診療所特別關注患者的就醫體驗,在上海率先提供一人一診室的服務。為方便和滿足外地病人的就診需求,診療所還開設函診業務,為全國各地患者提供免費代送中草藥上門服務。診療所成立至今已接待患者200餘萬人次,每月門診量超過1萬人次。

首屆國醫大師裘沛然先生,曾在上海市名老中醫診所坐診多年。《老中醫》主人公翁泉海的人物原型,是孟河醫派代表人物之一丁甘仁,他創立了「丁氏內科」,如今開枝散葉,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名家,而裘沛然先生就是「丁氏內科」的傳承人之一。

▲國醫大師裘沛然生前在上海市名老中醫診療所坐診。

診所負責人金芳已經在上海市名老中醫診所工作了二十多年,當年,每周三中午,金芳會跟車到徐家匯裘老家中,接裘老到診所。半天的門診結束,診所的汽車再將裘老送回家。「這些老人,對診療所有特殊的感情。」金芳告訴記者,診所為名醫們提供的這些服務,是對名醫們的尊重與體貼,至今,對於年齡較大或者有需求的名醫,診所依然堅持接送到家。

當年,能夠成為上海市名老中醫診所的坐診醫生,是一種榮譽。

記者採訪這天,顏乾麟先生正在診所坐診,而顏先生父親、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生前一直在診所坐診。

顏氏內科起源於江蘇孟河醫派。孟河四大家族中的馬培之學生眾多,著名者如武進丁甘仁、無錫鄧星伯、丹陽賀季衡。賀季衡學生有顏亦魯、張澤生等。顏亦魯先生就是顏德馨之父,亦為海派中醫顏氏內科創始人。

「我父親說,名老中醫診所是為老百姓服務的一個基地,也是鑒別醫生水準的地方。水準高,患者就找你,水準不行,就沒人找你看病。」 顏德馨教授晚年身體衰弱後不再出診,於是要求兒子顏乾麟和女兒顏新繼續到名老中醫診所服務,作為對中醫藥事業的支持。「每次回家父親會問我:今天病人多不多?病人多,說明療效好。」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作為顏氏內科第三代傳人的顏乾麟先生,不僅傳承和發展了顏氏內科,他培養的高徒也桃李天下。顏乾麟先生2007年獲得「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高徒獎」,是國家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11年評為「上海市名中醫」。

▲上海市名中醫顏乾麟教授坐診。

顏乾麟先生善治心腦血管病、老年病,從醫已經50多年,看病時卻始終謹慎謙虛。「我們顏氏內科診病有幾個特點:一個是用藥精確、劑量小但療效好,一個是醫生態度好、問診詳細。」顏先生為每一位患者盡心診治,但診療費卻曾多年不變。

在上海市名老中醫診療所寬敞的診室裡,圍坐著三四位跟師的學生,顏乾麟先生與患者之間的一問一答,一舉一動,被新一代顏氏內科傳承者們一一記下,所謂耳濡目染,正是如此。

重獲粉絲,「老中醫」不是「老古董」

電視劇《老中醫》中有這樣一段情節,主人公翁泉海設立講堂,他不僅請滬上其他名醫到自己的講堂講課,還邀請西醫醫生講課。這段情節講的是「海派中醫」最大的特色——海納百川、兼容並蓄、與時俱進。

西醫逐漸被國人接受後,中醫曾壓力重重,但「海派中醫」在彼時就突破傳統、接納新觀念、新技術,傳承和發展。「徐氏兒科」和「董氏兒科」,就已經在上海傳承百年。與創立之初相比,兒童疾病譜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醫療技術也日新月異,但兩個兒科學術流派卻依然受到患者歡迎。在上海市名老中醫診療所,兩個海派中醫兒科流派傳承人,依然在為廣大民眾服務。

「徐氏兒科」是上海本土醫派,起源於清代。「徐氏兒科」肇始於徐杏圃,奠基於徐小圃,中年名噪滬上。

上海市名中醫、原上海市中醫醫院虞堅爾教授是「徐氏兒科」第三代傳承人。「過去,孩子生病大多因為營養不良,後來經濟發展,傳染性疾病多起來。現在,生活方式改變了,孩子的病也發生了變化,過敏性的疾病多了,性早熟出現了。我們中醫兒科要根據疾病譜的變化和環境的變化,不斷地發展自己的學術。」虞堅爾教授說。

在小兒哮喘、性早熟等疾病的治療上,「徐氏兒科」發展出自己獨到的治療理論。在總結幾代學術繼承人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徐氏兒科」將哮喘分為發作期、緩解期和穩定期,實行「三期分治」,以「內外合治」的手段,內治以健脾、化痰、補腎、平喘為原則,以 「平喘方」治療哮喘,取得了較好效果。

傳承「徐氏兒科」注重潛陽育陰的學術思想,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虞堅爾教授創「抗早2號方」防治小兒性早熟,也得到了很好的療效。

「董氏兒科」開創者董廷瑤,是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被全國中醫兒科界譽為當代中醫兒科之泰鬥。董廷瑤教授的代表性傳承人董幼琪和王霞芳教授,均為省市級名醫和全國名中醫學術傳承指導老師,他們都在名老中醫診療所坐診。

「董氏兒科」創立了「推理論病,推理論治」的學術思想和 「臨證九訣」的辨證思路及小兒用藥六字要訣;創立了外感熱病「擇途逐盜」法等諸多法則,及家傳指壓法治療嬰兒吐乳症等特色技術和特色製劑。

很多患兒家長目睹「董氏兒科」獨特的技術,大呼「神奇」。比如用針刺四縫穴及「開胃貼」外敷臍部的方法治療小兒厭食症,用「火丁」指壓法治療小兒吐乳症等等,看似簡單的療法,治癒率卻非常高。

中醫傳承,讓沉重的話題變年輕

為了強化中醫流派的傳承,除了在1993年開設上海名老中醫診療所,上海還設立海派中醫建設項目,探索以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和流派傳承基地的形式發掘整理中醫名家和學術流派的學術思想、臨床特色,並在院校之外探索師承教育。後來,上海的這些經驗被推廣到全國,促進各地中醫的傳承發展。「傳承是魂、是基礎,沒有搞清楚自家流派的特色、優勢,何談創新與發展。」上海市名中醫、上海市中醫醫院原副院長、上海中醫學術流派分會主任委員胡國華教授說。

胡國華教授是「朱氏婦科」第四代傳承人,師從朱南孫。

朱氏婦科奠基人朱南山是江蘇南通縣四甲壩合興鎮人(今屬海門),1916年到上海行醫,統治內、外、婦、骨傷科,晚年以擅長婦科著稱,創「婦科十問歌訣」。由於他對疾病辨證確切,往往一帖有效,當時人稱「朱一帖」,成為上海灘上的名醫。1936年朱南山斥資創辦上海新中國醫學院,後其子朱小南接任,為海派中醫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第三代傳人朱南孫承前啟後,將朱氏婦科醫術名方流傳於世,帶教學生桃李滿園。朱老是全國首批名老中醫傳承指導老師、第四屆國醫大師,至今已98歲高齡,仍堅持每周看診。

胡國華教授是天津哈荔田教授的研究生,1990年底拜朱南孫為師,全暫時脫離工作跟師三年,每天跟師抄方,領悟朱老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現已是上海市名中醫。

▲上海市名中醫胡國華教授跟師國醫大師朱南孫先生。

他體會,當今中醫藥學院教育和拜師學習兩種方式相輔相成,若有機會跟名師、肯鑽研,無疑能夠讓中醫醫生加快成長。

除了跟自己流派的老師,名老中醫工作室的學生還被要求去其他的流派名醫那裡,學習他人特長,然後融會貫通。這一幕,在電視劇《老中醫》裡也有所體現,當年在上海灘上成名成家的中醫,都吸納了眾家之長,絕不故步自封。

說到傳承經典,「張氏內科」傳承人朱凌雲教授,拿出了厚厚一本《海上名醫張元鼎流派研究》。朱凌雲教授團隊花了三年時間,整理出張氏醫家後代珍藏的大批清道光年間醫方秘訣,首次向世人公開,這些醫方過去「傳內不傳外」,甚是神秘。

編撰這本著作時,研究者們發現了一張藥方母本,傳承者以工整的毛筆字,一筆一劃抄寫母本,張氏內科的經典經驗,就這樣代代相傳。

▲1918年上海城廂圖,紅色圓圈為張氏醫家最初診所位置。本圖翻拍自《海上名醫-張元鼎流派研究》。

張氏內科起源於上海,歷時370年,如今已有第十四代傳承人。朱凌雲教授師從第十二代傳承人、國醫大師張鏡人先生。

朱凌雲教授介紹,張氏內科名醫輩出。張鏡人先生不僅是名醫,還是社會活動家,張先生國學功底深厚,詩書畫均頗有造詣。跟師二十多年,朱凌雲教授不僅學到了醫術,也學到了張先生的醫德。「張老從未在門診診察期間小息一會兒或者上一次衛生間。他從不主動叫病人離座,哪怕是講話滔滔不絕的病患,張老也是耐心聽述。」

「中醫的思想沒有變、中醫的道理沒有變,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我們要更好地發展中醫,讓它為現在的患者服務。」朱凌雲告訴記者,抗菌素出現之前,患者高燒不退,張氏內科就有很好的退燒之法,這些中醫的治療方法,至今仍然在治療中發揮很好的療效。

上海市名老中醫診療所成立至今26年,在這裡,醫脈傳承、流派競放,海派中醫百年精華,濃縮在一幢小樓之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