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鄭時齡:上海1058處優秀歷史建築的故事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使用中保護,這是必須要遵循的重要原則。”8月15日,在上海書展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說。

此次鄭時齡來到上海書展,是為了參加新書《上海近代建築風格》分享會,該書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另一位出席活動的嘉賓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華霞虹。活動通過線下講座、線上同步直播的方式進行。

鄭時齡在現場演講

上海建築是濃縮版的“世界建築史”

“上海近代建築對城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有44處歷史風貌區,1058處優秀歷史建築,在上海,可以看到不同歷史時期的切片,從1843年開埠以後遺留下來的建築就像一部濃縮版的世界建築史,各個時期、各個風格、各個國家的建築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活動現場,鄭時齡表示。

在他看來,上海的歷史建築為城市帶來更多發展機遇。上海2035總體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要追求這樣的目標,不能沒有歷史建築的彰顯和積澱;另一方面,也要讓這些歷史建築植入新的功能。“現在上海正在建設大型文化設施,比如世博文化公園、歌劇院等等,這也是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非常重要的一步。”

華霞虹表示,正是許多中外建築師的互相競爭、互相合作,共同創造上海近代這麽多優秀的建築,也構成今天如此豐厚的建築文化遺產和城市遺產。新版《上海近代建築風格》附錄部分共載入了109家外國建築事務所的名錄,關於“外國建築師在上海”這個章節共提到了94家外國建築師事務所和821項具體的設計項目。

《上海近代建築風格》

中國建築師在近代上海數量龐大,這一點常被研究者忽略。第一代中國建築師,尤其是留洋的中國建築師幾乎都是從上海這個地方開始置業的。書中記載了194家中國建築師事務所,其中具體介紹了63名、362個項目。從他們的教育背景來看,多數有留洋背景,主要是留美、留歐、留日,還有一部分是本土培養。這些建築師也構成中國現當代建築教育的基石,培養了後來一代一代的建築師,為如今的上海留下豐富而寶貴的建築遺產。

上海日益重視歷史建築保護

鄭時齡介紹,自《上海近代建築風格》1999年第一版出版以來,關於上海和上海近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有了顯著的進步,也出現大量研究和工作成果。

研究的相關學科領域也有很大的擴展,涉及政治、歷史、經濟、社會、文化、法規、檔案、城市規劃、建築等。一系列的志書、文集、論文、圖冊、建築指南、統計資料和專著出版,彌補了以往對上海歷史建築保護的研究和信息缺失。

作為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見證了上海對歷史建築保護的成長之路,在編寫《上海近代建築風格》時,他從多個渠道獲得各種信息和資料,包括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的檔案和圖紙、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設計部門以及施工部門對歷史建築的考證等一手材料。

但他也提到了一些遺憾。“目前對上海近代建築的研究還存在許多空白,一方面是由於缺乏歷史文獻資料和必要的調查、測繪,以及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由於近年來的大規模建設活動,使許多近代建築存在的環境發生了改變,甚至被拆除,許多考證已無法進行。”

據介紹,新版《上海近代建築風格》是一部關於上海近代建築的全景式論著。全書分為11章,近166萬字,2515幅圖片,系統闡述了上海近代建築和城市的發展演變、中國和外國建築師的作品、中國傳統建築的轉型、東西方建築文化在上海的融合。對於近代盛行於上海的西方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現代主義建築風格、裝飾藝術派風格、中國傳統建築複興風格、近代建築中的地域風格及其源流作了全面論述和考證。

本書為舊書再版,其中三分之二部分是重新寫作,全書結構也有較大的調整,增加關於宗教建築和建築師的章節;將傳統建築和古典複興單列一章;從第一版的6章,擴展為新版的11章,同時增補大量的圖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