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美的哥特式教堂”巴黎聖母院,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建築?

要談巴黎聖母院的建築史,不得不從巴黎的哥特式建築說起。大約從公元1150年開始,羅馬風建築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繼承了羅馬風建築技術、藝術特徵,但又截然不同的哥特式。哥特式建築作為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個重要類型,其顯著的特點就是在構造上具有大膽的思路並且建築整體充滿浪漫主義風格。

一、什麽是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這一概念在公元十二世紀時開始出現,最早是在法國。至於“哥特”的含義也逐漸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衍生。起初,這個詞表達的是愚昧、無知、野蠻的意思,含有貶義。從18世紀到19世紀初,在法國、英國和德國,人們主要關注的就是哥特式建築,而不是古典建築。

在建築風格上,哥特式建築講究結構上的非對稱性以及雕刻方面的怪誕離奇,而這些要素恰恰與古典建築風格中所推崇的對稱均衡、比例適中、清晰簡潔等原則相背離。

哥特式建築源起於巴黎近郊,本駕會修道院教堂聖丹尼斯教堂可以說是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哥特式建築,這座教堂是由巴黎主教SUGER主持修建的。整個工程於1133年開工,1144年竣工,整個工程歷時11年。這座建築可以說是開啟了哥特式建築的一個時代。此後的時間裡,隨著大批的建築家穿梭於各國間的不斷交流,哥特式的建築風格在無形之間也得到了相應的傳播和繼承,從而使這種建築風格不再單單局限於法國,而是風靡整個歐洲。巴黎聖母院、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些都是哥特式建築大名鼎鼎的代表作。

從這些建築中不難發現哥特式建築所共有的一些特點,最為顯著的就是高聳的尖塔,而門窗也各具特色,窗戶的玻璃上面往往有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繪於其上,似乎門也要和尖塔形成呼應,往往是尖形拱門。在建築的設計上,多用修長的柱體、尖肋拱頂等元素來營造出飛天感覺。在哥特式建築中,飛扶壁是極為重要的建築要素,它的重要作用在於吸收分解大廳連續拱廊因為要擎起高大的穹頂所產生的側推力的同時又構成了丁字形的和諧的整體。

往後的哥特式建築中飛扶壁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其能夠分散了穹頂造成的壓力而成為哥特式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哥特式建築是法國人民最偉大的創造,是法蘭西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有人說哥特建築是法蘭西精神的再現。

二、“最美的哥特式教堂”——巴黎聖母院

眾所周知,巴黎聖母院不僅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的曠世傑作,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建築,享有“最美的哥特式教堂”這一美譽。巴黎聖母院坐東向西矗立在塞納河中西岱島的東南端,與同樣享有盛譽的盧浮宮以及巴黎市政廳隔河相望,每年都有數以千萬計的遊人來此參觀遊覽。

提到巴黎聖母院就不能不說西岱島,它作為巴黎這座城市的歷史起點,承載著法蘭西民族更多的歷史文化意蘊。西岱島,又名西堤島、城島,位於流經巴黎市中心的法國第二大河——塞納河中。

西岱島在法語和英語中均有“城、區域”之含義,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國際大都會——巴黎就是從西岱島不斷發展而來的。穿城而過的塞納河生生不息、蜿蜒輾轉、風情萬種,她像一條綠色的絲帶,環抱著巴黎,巴黎猶如“塞納河的女兒”靜靜躺在母親的臂彎中,難怪有許多巴黎人將其稱之為“慈愛的母親”。

公元4世紀左右,聖特埃努教堂——巴黎聖母院的前身開始在西岱島建起。整個中世紀,西岱島上大興建築之風,古代監獄、王宮、法律所陸續建起,機構設施逐步配齊,整個島上,如同一個王國。隨著歷史變遷,西岱島開始漸漸顯得擁擠,城市的雛形漸漸形成,並向塞納兩岸漸漸擴張,巴黎這座城市也在不斷地壯大發展。

一年中隨便哪個時節,巴黎聖母院的周圍總是人頭攢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在此觀仰建築,洗滌心靈,並俯下身去用心尋找法國道路的零起點——人行道上鑲嵌的青銅星。來到法國要到巴黎,來到巴黎就不能不到巴黎聖母院,她作為法國中心的中心,於整個法蘭西民族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巴黎城市名稱的由來

關於巴黎城市名稱的由來還有一段歷史。公元前300年時,島上居住著一個民族,名叫巴黎西族,他們是外遷而來的高盧人,大約公元前50年,羅馬共和國末期的統帥凱撒率大軍侵入北部高盧,巴黎西族人在島上修築了堡壘與之抗衡。小島經歷激戰,最終失守,可是島上的巴黎西族人殊死抵抗的精神卻讓凱撒感到極為震撼,事後,凱撒把巴黎西族人的名字寫進《高盧戰記》,漸漸地“巴黎”成了這座城市的名字,我們今天說的巴黎市由此得名。

四、巴黎聖母院為後世的許多教堂的建築設計確立了新的藍本

我們所說的“巴黎聖母院”實際上就是一座教堂。在法國,天主教教堂大都以“聖母院”命名,法國的教堂很多,阿納西教堂、貝桑松教堂等等不可謂不知名,但這些教堂的地位和名聲相較於巴黎聖母院都顯得黯然失色。巴黎聖母院作為全歐洲最大的供奉聖母瑪利亞的天主教堂坐東朝西,高69米,教堂正面寬約47米,正廳縱深約125米,教堂內能同時容納近萬人。教堂的尖塔是其標誌,高90米,是早期哥特式建築的傑出代表。

哥特建築以其自由的建造風格著稱,赫德的審美相對論讓哥特建築甩掉了古典主義的帽子:“當建築師以希臘的標準去衡量哥特結構時,他所見到的無非是畸形,而哥特建築自有其規則與尺度,依照自身的法則,哥特建築與希臘建築皆有各自的優點。”

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沒有鍾樓雙塔的哥特式建築,以其完美的對稱感而聞名,教堂特殊的平頂雙塔結構保留至今。教堂西側的主立面共分三層,立柱將整個正立面分為9塊勻稱和諧的矩形,這些矩形部分的水準豎直比例接近黃金分割值,呈現出哥特式建築中為數不多的唯美與和諧,偉岸高大的外形與高聳的鍾塔渾然一體,可謂雄偉與壯觀。

教堂底層有三個門洞並列,中間略大,兩側稍小,成核桃形,這三扇門上面的浮雕各有不同,有著各自的名字和含義。頂樓左右兩側各有一座塔樓,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座塔樓並沒有塔尖,《巴黎聖母院》中伽西莫多所敲打的那口大鍾就懸掛在其中的一座塔樓裡。整個建築的主體部分並沒有出離哥特式建築的獨有特徵,俯瞰下去平面呈十字形即中軸較長,兩翼較短。

巴黎聖母院可以看作是歐洲建築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在它之前,歐洲的教堂大多注重突出窄小的空間以及厚實、沉重的石拱牆壁這樣往往給人以笨重之感,並且建築內部陰暗而壓抑,待巴黎聖母院建成,便樹立了哥特式建築的高直藍本,歐洲的很多教堂逐漸改變原有建築思路,崇尚輕巧的拱頂和敞亮的空間。可以說,巴黎聖母院為後世的許多教堂的建築設計確立了新的藍本。

參考文獻:

楊春怡《中建築的文學文化學闡釋研究》

肖明翰《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

陳志華《外國建築史》

王其均《專家帶你看建築——歐洲著名建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