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79名醫生說出了這些癲癇診治痛點,你被戳中了嗎?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目前,我國醫生對於幾種常見的抗癲癇葯如何選擇?什麼是目前癲癇治療領域最重要的未滿足需求?醫生對於癲癇知識的獲取渠道有何變化?

癲癇是神經內科和小兒神經科臨床工作中最常見的一大難題,它臨床分型複雜、藥物種類繁多,臨床治療常令人棘手。近期,「醫學界」對近半年來診治過癲癇的479位臨床醫生(以神經內科和兒科為主)進行了定量調研,並且對癲癇診治經驗豐富的臨床專家進行了定性訪談,趕緊來看看結果吧:

調研主要結論:

  • 大多數醫生診治癲癇患者的數量佔總患者人數不足20%,可能導致其診治經驗相對有限;

  • 臨床醫生對癲癇診斷的自信度相對較高,對癲癇的分類和治療(尤其難治性癲癇)自信度相對不足,基層醫生對於難治性癲癇的診斷仍存在困難;

  • 最常處方的抗癲癇藥物依次為:丙戊酸鈉、卡馬西平、左乙拉西坦和奧卡西平。傳統抗癲癇葯仍然佔據癲癇處方葯市場的領先份額;左乙拉西坦的用藥滿意度相比其他三種常見葯更高;

  • 選擇抗癲癇藥物時,患者的病因、發作類型和綜合征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其次是可能的不良反應、特殊治療人群的需要、達到治療劑量的時間和藥物的整體有效率;

  • 安全性好、副作用少且可控是目前抗癲癇藥物最重要的未滿足需求;

  • 難治性癲癇的診斷和早期識別是臨床上最重要的未滿足需求,其藥物層面的未滿足需求依次是:缺少理想的單藥方案,現有治療選擇較少、總體緩解率不高。

  • 閱讀教科書、文獻期刊和線上醫學資訊講座是臨床醫生獲取抗癲癇藥物相關知識最常用的渠道,生動有趣的短文和專家授課視頻是目前臨床醫生最願意接受的線上學術內容傳播形式;

  • 對於新葯信息,臨床醫生最希望獲取的渠道是線上資訊及在線講座,其次為線下各類會議和閱讀期刊文獻,希望葯企人員面對面傳達信息的醫生佔比最少;

訪談專家列表如下,感謝他們對此次定性訪談的支持與配合:

訪談專家列表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 田培超 主任醫師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神經內科 楊利 副教授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神經內科 彭華 副教授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神經內科 舒怡 主治醫師

臨床診治基本情況


一線城市、三級醫院診治癲癇患者比例明顯更高,整體醫療水準決定患者就診選擇

按區域劃分,調查發現省會城市及以上一線城市(北上廣深)醫生近半年診治的癲癇患者數量佔全部接診患者的比例相較於普通地級市、縣級市及縣、鄉鎮村醫生來說佔比更高。也就是說,大城市醫生接診到的癲癇患者數量更多,診治經驗相對更豐富。

從醫院等級看,三級公立醫院醫生近半年診治的癲癇患者數量佔全部接診患者的比例較二級、一級公立醫院及其他非公立醫院高,癲癇患者更傾向於選擇三級公立醫院就診。

專家說:

癲癇診治存在著「專業化」、「集中化」的趨勢。以河南省小兒癲癇診治為例,該省的癲癇患兒往往集中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等有小兒神經內科專科的三甲醫院診治,這些醫院的專科醫生診治經驗豐富,而其他城市鄉鎮的下級醫院常缺乏小兒神經內科的專科人才,診治經驗相對欠缺,遇上難治患兒往往需要轉診或會診。


多數醫生認為癲癇的分類和治療相對於診斷而言更加困難

在「癲癇診療自信度」上我們發現,臨床醫生對癲癇的診斷環節,即包括採集病史、應用並解讀輔助檢查結果、清晰鑒別癲癇和非癲癇發作等更為自信,而對於癲癇的治療環節,如區分癲癇分類、掌握常用藥知識併合理使用、診治難治性癲癇等較不自信。具體結果如下:

  • 43%的醫生對鑒別癲癇發作和非癲癇發作有自信,但僅24%醫生能夠自信掌握各類癲癇及綜合征的特點並準確分類

  • 僅29%的醫生自信自己能夠清晰了解癲癇常用藥,31%的醫生自信自己能夠合理實用藥物控制大多數癲癇發作

  • 僅24%的醫生自信能夠正確診治難治性癲癇,而更多(36%)的醫生則表示「不自信」

專家說:

以難治性癲癇的診治為例,它的診斷屬於臨床診斷,往往根據使用抗癲癇藥物的時間和效果即可做出判斷,因此並不存在很大困難。而臨床上的難點在於明確病因和制定治療方案,需要完善病史和各類輔助檢查(包括腦電圖,甚至基因檢測),還需要有經驗的醫生進行臨床判斷和決策。

醫生處方行為及認可度


丙戊酸鈉、卡馬西平、左乙拉西坦位居處方率前三

在調查「最常處方的癲癇藥物」中,傳統抗癲癇葯(AED)丙戊酸鈉以89%處方率的絕對優勢位居第一,其次為卡馬西平(處方率57%),新型AED左乙拉西坦和奧卡西平分別以34%和30%的處方率位居第三/四。


除對卡馬西平的安全性擔憂外,臨床醫生對常見AEDs的療效、安全性、服藥方便性的滿意人群比例均超50%

丙戊酸鈉的滿意度總體較高,但是療效和服藥方便性滿意度更突出:

  • 「安全性」滿意的人數佔比為60%左右,其他兩項的滿意人群均接近70%。

左乙拉西坦的(療效、安全性、服藥方便性)滿意度最高:

  • 對「安全性」滿意的人數佔比超過75%,對「療效」和「服藥方便性」滿意的人數佔比也超過了70%。

卡馬西平的滿意度在這四種AED藥物中表現最低,尤其安全性滿意度更差:

  • 對「安全性」滿意的人群僅33%。

奧卡西平的滿意度位居中等,其中療效滿意度更突出:

  • 對「療效」滿意的人群佔66%,對「安全性」和「服藥方便性」滿意的人群均為60%左右。

專家說:

相對而言,丙戊酸鈉是抗癲癇治療領域最經典的藥物之一,其適用人群廣泛,臨床使用經驗豐富,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常作為各類癲癇患者的首選藥物之一。

左乙拉西坦在新型AEDs裡屬於較常用的藥物。它沒有濃度依賴性,用藥很快就可以達到治療劑量,且不良反應小,對肝腎功能損害較小,引起皮疹的情況也相對較少見。就臨床使用來說,左乙拉西坦不大推薦作為單葯治療,推薦聯合用藥,對於難治性癲癇加用該藥效果比較好。

卡馬西平屬於傳統AED,其副作用較為常見,而奧卡西平的藥物作用性質和適用範圍與卡馬西平相近,但是安全性和耐受性更高,常作為卡馬西平的替代選擇。

部分專家認為,並不能籠統地認為新型AED較傳統AED更具優勢:「傳統藥物的療效,如丙戊酸、卡馬西平,循證醫學來說還是應該比新型AEDs明確一些。新型AEDs優勢是副作用更小。臨床還是要新老葯交替使用,一起使用,認清相互作用的情況下進行患者個體化選擇。」

決定抗癲癇藥物選擇的因素及臨床未滿足需求


AEDs的安全性是臨床醫生關注度最高但未很好滿足的藥物特性

臨床醫生在選擇抗癲癇藥物時,患者的病因、發作類型和綜合征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其次是可能的不良反應、特殊治療人群的需要、達到治療劑量的時間和藥物的整體有效率。相比之下,藥物間相互作用、對認知功能的影響、服藥次數及劑型、藥物費用等問題在藥物選擇層面考慮相對更少。

安全性好、副作用少且可控是臨床醫生對抗癲癇藥物最重要的未滿足需求,其次為長期(停葯後)無複發、能夠強效控制發作

結合抗癲癇葯的選擇因素而言,藥物的安全性是臨床醫生最關心且實際並未很好滿足的藥物特性

專家說:

除了安全性外,抗癲癇葯也存在其他較為重要的未滿足需求。例如,由於臨床上大部分癲癇患者是長期服藥的,方便性很重要,這樣患者不容易遺忘服藥。再如,目前未滿足的重要需求是藥物的普適性,期待一個能夠普遍應用於所有癲癇的葯。


不同級別醫生的選擇:低年資醫生更關注安全,高年資醫生更關注療效

將醫生按職稱分類,調查發現初級及中級醫生(住院醫師及住院總76%;主治醫師71%)均認為安全性好,副作用少且可控是目前抗癲癇葯較為重要的未滿足需求。而多數中級以上醫生(尤其是主任醫師81%)認為長期(停葯後)無複發是更為重要的未滿足需求。

難治性癲癇的藥物選擇與未滿足需求


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在難治性癲癇的處方中更常見

對於難治性癲癇,最常選擇的治療藥物有: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卡馬西平、奧卡西平。丙戊酸鈉依舊是首選的AED,而相比於普通癲癇的藥物選擇,左乙拉西坦和拉莫三嗪在難治性癲癇患者中的處方率更高,而卡馬西平和奧卡西平則相對更低。


難治性癲癇的病因診斷和早期識別是最重要的未滿足需求,臨床醫生期待理想的單藥方案出現

68%和65%的醫生認為診斷困難(如排除假性藥物難治性癲癇等)和難以識別早期難治性癲癇患者是目前最重要的未滿足需求。

藥物層面的未滿足需求依次是:缺少有效、安全、使用方便的理想單藥方案,現有治療選擇較少、總體緩解率不高。可見臨床上對難治性癲癇的理想單藥方案有較高渴求度。

專家說:

難治性癲癇的病因多種多樣,非常個體化,而要想研發理想的抗癲癇葯,藥物機制的突破尤為重要,對於某種疾病的病因越清楚,靶點越高,藥物副作用也就越小。而對抗癲癇新葯的期待,服藥方便性、安全性、經濟適用性仍是新葯焦點。


明確診斷仍是普通地級市及基層醫生對於難治性癲癇的最大問題

按照醫生所在區域等級劃分,對於多數一線城市醫生(63%)及省會城市醫生(62%)而言,難治性癲癇目前臨床未滿足需求主要是難以早期識別難治性癲癇患者。而普通地級市(70%)、縣級市及縣(72%)和鄉鎮村(74%)醫生更關注於診斷困難(如難排除假性藥物難治性癲癇,易誤診)。

醫生對於癲癇知識的獲取渠道和偏好選擇


多數醫生學習行為主動,新葯信息偏向線上獲取

84%的醫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文獻期刊獲取癲癇藥物治療的相關知識,81%的醫生線上學習醫學資訊講座,此外線下會議和科室講座、同事和上級的溝通也是獲取知識的常用渠道。僅20%的醫生將葯企人員面對面傳達作為主要相關知識獲取渠道。

對於新葯信息,臨床醫生最希望獲取的渠道是線上資訊及在線講座,其次為線下各類會議和閱讀期刊文獻。希望葯企人員面對面傳達信息的醫生僅佔不到30%。

專家說:

如今多數醫生都更傾向於線上學習。由於期刊文獻的時效性不強,從編輯到發表周期較長,知識的更新較慢,且有些臨床醫生對於文獻來源獲取渠道受限,因此並非首要的學習方式。通過互聯網或手機公眾號等形式學習,也可以同時對患者進行宣教,方便且高效。


線上內容更期待相關指南共識和專家經驗分享

對於線上傳播的內容,臨床醫生最希望獲取的依次是:相關指南共識解讀(89%)、專家經驗分享(82%)、病例討論(73%)、藥物介紹和新葯信息(72%)。


線上短文、專家授課視頻更易抓住醫生眼球

生動有趣的短文是76%的臨床醫生最樂意接受的線上學術內容傳播形式,其次為專家授課長視頻(64%)、授課短視頻(57%)和動畫短視頻(48%),冗長的教科書樣文字及音頻是醫生們最不願接受的內容。

調研主體構成

本次調研線上共回收有效問卷479份(近半年來診治過癲癇的臨床醫生),以兒科和神經內科醫生為主,高級職稱佔比27%,中級職稱佔比39%。所在醫院以三級和二級醫院為主,城市以普通地級市、縣級市及縣為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