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權威發布:遊戲成癮是種病,你被確診了嗎?

遊戲障礙防治專家共識(2019版)發布

遊戲成癮是一種病

保健時報記者 燕聲

我國多項相關調查研究顯示,遊戲相關問題患病率為3.5%~17%。綜合既往相關研究結果,遊戲障礙患病率平均約為5%,且保持相對穩定。不久前,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簡稱ICD-11)。其中,將「遊戲障礙」作為新增疾病,納入「成癮行為所致障礙」疾病單元中。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組織專家對遊戲障礙的定義、臨床特徵、評估、診斷、治療、康復等進行系統梳理,達成了專家共識。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這一新增疾病呢?

遊戲障礙遊戲障礙核心特徵

對遊戲失去控制強行停止會情緒失控

圖片來自「健康中國」公眾號

遊戲障礙是一種成癮性疾病。遊戲是正常行為,但遊戲過度可導致遊戲障礙。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以下簡稱ICD-11)定義,遊戲障礙是指一種持續或反覆地使用電子或視頻遊戲的行為模式,表現為遊戲行為失控,遊戲成為生活中優先行為,不顧不良後果繼續遊戲行為,並持續較長時間。

專家共識指出,遊戲障礙的主要特徵是,在玩遊戲的頻率、強度、時長、開始和結束,以及遊戲情景上缺乏自製力;將玩遊戲的優先性排在其他生活興趣與日常作息行為之上;在過度遊戲導致負面影響後,仍舊會繼續甚至加大玩遊戲的力度;相關行為要持續至少12個月。

遊戲障礙可導致軀體問題、精神行為問題及社會功能損害。軀體問題包括睡眠不足、晝夜節律紊亂、營養不良、胃潰瘍、癲癇發作等,嚴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靜脈栓塞,甚至引發肺栓塞而猝死;精神行為問題包括易怒、焦慮、攻擊言行、抑鬱、負罪感等;社會功能損害包括拒絕上學和社交活動,家庭衝突增多,重要關係喪失,學業成就、職業績效受損等。

兒童青少年高發兒童青少年高發

父母不沉溺於電子遊戲是最好的預防

圖片來自「健康中國」公眾號

良好的親子關係、豐富的日常活動、科學適度的體育鍛煉、健康的上網習慣,能夠降低遊戲障礙風險。

共識指出,遊戲障礙高發於兒童青少年群體,從娛樂性遊戲行為發展成為遊戲障礙有一定過程,針對高發人群進行預防性乾預,可以顯著減少遊戲障礙發病率及疾病負擔。遊戲障礙多出現在兒童青少年中。父母不沉溺於網路及電子遊戲,是對兒童青少年最好的預防,而且越早預防越好。

對於預防遊戲障礙的預防也有三級預防體系,包括普遍性預防、針對性預防、早期發現及治療。普遍性預防是對公眾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宣傳工作。針對性預防是對於兒童青少年等易患遊戲障礙的高危人群,在個體層面及所處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重點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和應對技能的科普宣傳工作。早期發現與治療,首先要提高兒童青少年、家長與學校早期識別遊戲障礙的能力,對可疑的遊戲障礙患者,指導其及家屬及時就診。

玩遊戲不等於遊戲障礙不等於遊戲障礙

只有一小部分人屬遊戲障礙疾病

圖片來自「健康中國」公眾號

長時間以來,人們對遊戲成癮的界定和判斷較為模糊,一些「妖魔化」網路遊戲的聲音乃至報導屢屢出現,一度引發家長的社會焦慮。根據遊戲障礙的判斷特徵,此前人們說的大部分遊戲成癮行為並不能被列入疾病範疇。研究也表明,在參與數字或視頻遊戲活動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遊戲障礙影響。

網路遊戲具有多媒體、互動、社交等特點所營造的沉浸式體驗特徵,加上青少年自控能力較差,家長監管和學校教育不到位、方法不得當等原因,所以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一些青少年遊戲成癮問題。但是適度玩遊戲還是需要理性看待的,而不應該被妖魔化。

北京郵電大學網路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勝枝在文章中介紹,遊戲本身是人類有史以來就有的文化行為。德國哲學家席勒把遊戲看作是防止人性分裂的治癒手段,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真實體現,適度的遊戲對健康是有益處的。

遊戲障礙可乾預但易複發

應及時尋求正規治療

圖片來自「健康中國」公眾號

遊戲障礙會嚴重損耗學習、工作、生活、社交等,應及時去正規專業機構求助。

共識指出,目前沒有權威的遊戲障礙治療指南,但近年有不少關於遊戲障礙治療及乾預的研究或臨床實踐提示,將社會心理乾預、藥物治療、處理共病等結合的綜合治療有利於改善遊戲障礙患者預後。

遊戲障礙可以有效乾預,但易複發,所以需要醫療衛生、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協調及監督。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 編輯 || 燕聲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