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知《易經》,不足為大醫!

關鍵詞:《 易經》;中醫

《易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最古老的典籍之一,歷代學者稱其為「群經之首」。

自從孔子「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莊 子·天運》)之後,就出現了《易》學。

在中國文化史上,由秦、漢迄今,學者研究《易經》見仁見智,各抒所見。在清代《四庫全書》十三經歷代疏注中,《易》四百七十六部, 其數遠超春秋百家之言。乾隆、嘉慶以後,有關的著述尤多。 綜觀《易》學的發展,自秦、漢以來,大致有以象、數研究為主的 「漢易」和以儒理為說的儒家《易》學派。

《易·繫辭》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易》理邃密難窮。 歷來《易》學研究,涉及的方面甚多,包括占卜、災祥、讖緯、老莊、 儒理、史事、丹道、堪輿、星象等,當然也有關醫學。《禮記·經解》早就說過「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指出了研究《易經》的 正確方向。

《易經》本為上古卜筮之書,後經周文王整理注述,將其思想範圍 拓展到「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復經孔子研究傳述,遂成為諸子百家 學術思想的源泉。因而,如欲研究中國文化而不從《易經》探本,顯然 是「數典忘祖」;若研究中醫學而不從《易經》尋源,更無異於「緣木求魚」。

往昔醫學家早已明白此理,唐代孫思邈故雲:「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明·張介賓更有《醫易》之著,以為「醫易相通,理無二致」。

事實確然如此。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易經》與傳統中醫學的關係 之密切難分,似乎出人意表。

舉其大概而言:首先,《易經》的天地人 「三才」觀念,決定了中醫學「天地人」醫學模式。《鹽鐵論》雲:「《易》 明於陰陽。」《易經》的陰陽變易之理,則是中醫陰陽學說的先導。又如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的觀點,乃屬於精、氣、神生命觀內容。《易經》 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啟發了《素問》關於生、 長、化、收、藏的「生化」理論。

至於「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思想,關係到中醫學所反覆強調的「上工治未病」。「日新」和「與時偕行」,以及化裁變通的觀念,始終激勵著醫家的創新精神,促進了中醫學術的發展。

《易經》「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比物立象,因象得理。其認識和思維推理方式,對中醫學術理論的確立有重要影響。在《易》六十四卦中, 如乾、坤、坎、離、否、泰、既濟、未濟……與中醫學的許多具體學術 內容密切相關。凡此等之,更僕難數。

明·張介賓《類經附翼·醫易》說:「《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 之妙;醫者,意也,和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 大於《周易》。故天人一理也,一此陰陽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 二致!」

總之,醫學家以《易》啟醫,以醫證《易》,不僅促進了中醫學術的 發展,而且對於《易》學研究也不無小補。

本文摘自《經子醫讀·天人性情篇》

精彩篇章賞析

【原文】

君有疾,飲葯,臣先嘗之; 親有疾,飲葯,子先嘗之。

(《禮記·曲禮下》)

【解讀】

古禮,君親有疾,臣子先嘗。

《千金要方》載:辟疫氣令不染,歲旦屠蘇酒,「屠蘇之飲,先從小起」。猶存「飲葯,子先嘗之」的古禮。

《新唐書·裴潾傳》記載:唐帝喜方士,求長年,而方士柳泌等為 帝治丹劑,以致中燥病渴。

裴潾進諫說:「若乃藥劑者,所以禦疾,豈常 進之餌哉?況又金石性托酷烈,而燒治積年,包炎產毒,未易可製……

《禮》:『君之葯,臣先嘗之;父之葯,子先嘗之。』臣子一也,願以所治劑, 俾其人服之,竟一歲以考真偽,則無不驗矣。」

裴潾據《禮記》「君飲葯, 臣先嘗之」之禮,諫使方士自服其所煉丹藥,洵為忠臣智士。

……以下是正經廣告時間……

給大家推薦《經子醫讀·天人性情篇》,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內容介紹

本書將群經諸子之書進行比較全面、系統的抉剔梳理和深入研究。主要涉及醫病,藥物以及醫藥相關史料、寓言故事等。《經子醫讀》為始創之作。本書的編寫,旨在彙集融合經子、醫學百家的精華於一書,取材遠及周秦,下至漢晉,遴選原文進行解讀。其豐富的內容,不僅為研究中醫學術的發生、發展提供了翔實和重要的文獻依據,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我們的視野,以利於提高廣大中醫工作者的傳統文化和思想道德修養。

(掃碼下單)

END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文字摘自 《經子醫讀·天人性情篇》,由中醫出版整理髮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封面圖片來自攝圖網正版圖片庫。-0423,歡迎投稿嘮嗑。

覺得不錯請點贊!

點閱讀原文,一鍵下單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