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地球流浪2500年,中國科幻文學行走了多久?

在《流浪地球》中,這一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計劃要持續2500年,恢弘而浪漫。

2000年,劉慈欣的這部小說獲得科幻小說銀河獎特等獎。

2015年,他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一年,他52歲。

而中國科幻文學(Science Fiction,以下簡稱SF)走到這裡,又用了多久?

千年以來的SF元素

人們把唐代以前的小說統稱為“古小說”。屬於古小說這個範疇的,還有六朝時期創作的很多“志怪小說”。“志”即“記載”,即,把不可思議的事件記錄下來,每個故事都很簡短。

也許可以說,志怪小說是微型 SF 的雛形。一般來說,志怪小說就是記錄者將靈異事件當作事實記錄下來。人們用筆墨將某些事情記錄下來時,要進行一些類似於創作的構想,這是不言而喻的。志怪小說的世界,就是以鬼神加妖怪、擁有超能力的怪人、奇人為主,將未探明的奇異現象和神秘事物進行集中亮相。沿襲志怪小說風格的小說,直到唐代以後還繼續在撰寫,比如在清代創作的,就稱為“清代志怪小說”。

中國將神話、傳說以及這些古小說都稱為“中國古代科學幻想故事”,有一種將之看作是中國 SF 鼻祖的傾向。在神話和傳說裡尋求 SF 起源的想法,也許是源自於尋根的衝動,認為被視作西洋產物的 SF 在中國古代早就已經存在。不管怎麽說,在中國神話傳說、古小說裡,能用現代 SF 來處理的那種題材,肯定比比皆是。

在喜歡議論的科幻迷中,也許會有人在尋求嚴密意義上的“SF”定義。

我們使用“SF”這個詞,是指近現代產生或者“發現”的一種文學類型。暫且可以這樣來看待:“SF”小說是一種充滿著假裝是科學性或科學的“驚險感”而令人感到陶醉的故事類型。如果我們可以戴著“SF”這種快樂的有色眼鏡來欣賞中國古代的作品,同時有一些有趣的發現,不是很好嗎?一口咬定說“這不能算 SF”,而忽略了難得的精彩故事,這是很可惜的。但是,堅持說“這也是 SF”而斷定全人類的SF 起源就在中國的神話裡,也是不可信的。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給古代浩如煙海的作品劃分界線進行分類是不可能的,也是很無聊的。但請不要忘記,中國的文學作品,即使是現代作品,也不得不受中國傳統小說的強烈影響。因此,即使是剛剛創作的“SF”中——晚清時期稱作什麽“科學小說”,現代稱為“科學幻想小說”——有不少作品也是經常從古代的 SF 創意中獲得靈感的。

中國古代含有SF元素的作品

戰國:《列子·偃師造人》——機器人元素

漢:《神異經》——異族異獸元素

晉:《博物志》《抱樸子》《拾遺記》——飛行器、外星元素

南北朝:《幽明錄》——意念元素

唐:《人虎傳》——變異元素

宋:《太平廣記·陰隱客》——時間旅行元素

明:李漁《夏宜樓》——高科技(相對當時)元素

《博物志》中的飛車

凡爾納來臨的前夜

1900 年儒勒·凡爾納的《八十天環遊世界》開始被中國譯介。此後,凡爾納高潮到來,許多中國人模仿它,中國近代的 SF 史拉開了帷幕。這是教科書上經常用來解釋的劇本,也包含著某種程度的事實。但是,稍稍持些懷疑態度的讀者都會明白,正宗的中國 SF 史不可能是從凡爾納開始的。

要說為什麽的話,因為在這一年之前,能被看作構思奇特、描寫出眾的作品,已經由中國人之手創作出來了。而且這些作品的 SF 描寫,即使讓人聯想起凡爾納作品裡司空見慣的場景,兩者之間的影響關係——當然,若要說有——也是一廂情願。因此,縱然用“受到了凡爾納浪潮的影響”這樣的話來狡辯,恐怕也不能對這些作品群作出解釋。

凡爾納來臨前的作品

《鏡花緣》

運動機關,只見那些銅輪,橫的豎的,莫不一齊亂動:有如磨盤的,有如轆轤的,好像風車一般,個個旋轉起來。轉眼間離地數尺,直朝上升,約有十餘丈高,直向西方去了。

這就是在 19 世紀初葉的中國小說裡看見的垂直起落機的描寫,比儒勒·凡爾納的飛翔小說《從地球到月球》早了大約 50 年。這就是那個凡爾納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的 10 年前,一名中國人寫的“飛翔”小說。

《蕩寇志》

俞萬春的《蕩寇志》(1853),又名《結水滸傳》,這部小說採用沿襲《水滸傳》續篇的模式。

俞萬春的《蕩寇志》緊接金聖歎“腰斬”過的七十回本《水滸傳》,從七十一回寫起。在俞萬春描繪的梁山泊裡,他發明了各種高科技兵器,比如“奔雷車”。這是三層結構、呈怪獸形的無敵戰車。同時,“沉螺舟”是能載千人以上兵員航行的超弩級潛水艇,儲糧可以潛行長達數月。關於它的動力和空氣問題,作者沒有言及。除此之外,還出現了“落匣連珠銃”、“飛天神雷”、“陷地鬼戶”等引入西洋技術的新兵器。

作者俞萬春年輕時隨父親赴廣東,接觸到西洋文化。他還有參加鎮壓瑤族起義的戰鬥經歷,而且還撰寫《火器論》和《騎射論》等兵器史的著作,所以對兵器和戰鬥的描寫十分用心。這一點也是值得首肯的。

《年大將軍平西傳》

這部小說的 SF 旨趣,除了在神怪小說中傳統的魔幻色彩兵器之外,還出現了反映時代的新式科學兵器。這些兵器由一名叫“南國泰”的西洋人科學家所發明,書中把他設定為歷史上有名的傳教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的兒子。

他隨清軍行進,製造各種高科技兵器。比如“升天球”是一種可載百人的飛翔機械,裝備有各種火炮。比如,乘坐升天球升到天空,借助利用透鏡原理製成的“借火鏡”,將太陽光線收成光束,再照射到敵人陣營裡的火藥庫,用高熱使之爆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從航空機上發射殺人光線炮的構思。

所謂的“地行船”,據說是形似穿山甲、前端尖削的地底戰車,一台可乘坐百人,每個時辰可行走百裡,所以可從地底攻入敵陣。還有“鏹水”武器,是一種甚至能溶化金屬的液體狀兵器。武器的說明也是竭盡全力自圓其說,說這種“鏹水”兵器為了不使自身被鏹水融化,而用瓷筒製造而成。除此之外,善財童子這個人物擁有的兵器,據稱是瑞典科學家發明的電氣鞭。用電氣鞭抽打,任何東西都會在瞬間消失。

《淞隱漫錄》

從前的志怪和傳奇的風格,後來得到了傳承,在清代也創作出了很多作品。報刊編輯王韜(1828—1898)的短篇小說集《淞隱漫錄》從 1884 年開始作為系列作品在當時的報紙《點石齋畫報》上刊登,1886 年匯編成單行本。內容襲用傳奇小說的風格,其中還能找到若乾篇 SF 作品。

《海外美人》這個故事講述一對想去海洋冒險的商人夫婦,設計了一艘功能超越西洋汽船的新船出海旅行。

除此之外,還能找到《仙人島》、《海底奇景》、《海外壯遊》等幾部以海洋為舞台的幻想作品。在創作這部短篇小說集時,凡爾納的中文版還沒有翻譯出版,不過王韜是有過漫遊世界經歷的報刊編輯,他這樣的人也許已經知道凡爾納等作家的西洋SF小說了。

先行的SF翻譯者們

最早被帶到中國來並將中國人卷入興奮漩渦裡的外國 SF 小說,可以說還是儒勒·凡爾納的作品系列。

構成凡爾納小說濫觴的,是 1900 年發行的《八十日環遊記》。不用說,這個標題是根據日譯本《八十日間世界一周》翻譯的。譯者是薛紹徽女士和她的丈夫、同鄉陳壽彭。陳壽彭跟隨當外交官的哥哥在日本和法國旅行時,收集了西洋書籍。這本書是由丈夫口述翻譯、妻子用文言文整理的。他們將英譯本當作藍本,以“譯述”為名的意譯為主。這在當時是很罕見的、相當忠實於原著的翻譯。

因《阿 Q 正傳》和《藤野先生》以及《故鄉》等在日本也家喻戶曉的魯迅,年輕時在日本將凡爾納的兩部作品翻譯成中文,題為《月界旅行》(1903)和《地底旅行》(1906)。當時他還不是因“魯迅”筆名而聞名的作家,不過是名叫周樹人、剛過 20 歲的一名留學生。

先看一下《月界旅行》(1903,東京進化社)。這本書裡沒有任何署名具體注明譯者是誰,只是印著“中國教育普及社譯印”。魯迅的翻譯是打零工做的,當時的譯本裡有不少圖書沒有注明譯者個人的名字,比如隻印著“商務印書館編譯處”等。

《月界旅行》的藍本是井上勤翻譯、三木佐助發行的日譯本《九十七時二十分間 月世界旅行》。井上勤以美國版本為藍本,將凡爾納當成了美國人。魯迅承接井上勤的說法,介紹說“培倫(培倫,即凡爾納,曾被譯作“查理士·培倫”。)是美國大學者,名查理士”。

文體是文言文,與梁啟超一樣,襲用中國傳統的通俗小說形式即“章回小說”的體裁。每回開頭揭示的章節標題也按章回小說的風格,比如第一回就冠以“悲太平會員懷舊 破寥寂社長貽書”這樣的章節標題。

據魯迅回顧,1906 年他還出版了譯著《北極探險記》,但詳情不明。假如這是凡爾納的作品,日本在 1881 年就由井上勤翻譯出版了《北極一周》,1887 年由福田直彥翻譯出版了《萬裡絶域 北極旅行》,魯迅的譯本或許就是從這些日譯本翻譯過來的。

亨利·萊特·哈葛德(Henry Rider Haggard)是一位創作了以《 所 羅 門 王 的 寶 藏 》和《 她 》為代表的很多幻想小說的作家。他的小說裡出現的迷失世界、長生不老等主題,給以後的SF、幻想帶來很大的影響。作者“Haggard”在中國被譯成解佳、哈葛德、哈葛得、赫格爾德等,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由林紓和他的弟子譯介的。

部分其他SF譯作

以毀滅為主題的 SF《世界末日記》——梁啟超

對康有為的宇宙觀產生影響的《星球遊行記》——戴讚

以生理學為主題的 SF《生生袋》——支明

在實驗室裡製造人類怪物的《造人術》——魯迅

描寫電力奇人的《電幻奇談》——洪澤如

清末SF創作

1904 年,後來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1868—1940)創作了短篇《新年夢》。這是一部講述作者夢中理想的未來中國的作品,即所謂的“未來記”。在他的新世界,人類已經沒有同志之爭,代之以建立“勝自然會——戰勝自然會”為目標,將自然當作鬥爭的對象,就連氣候也憑借科學的力量可以自由控制。而且,蔡元培還這樣說:

“……更要排馭空氣,到星球上去殖民,這才叫地球上人類競爭心的歸宿呢。”

《新年夢》誕生於 1904 年,這一年中國人自己創作的 SF佳作頻頻登場。

部分佳作

不能去月球的月球世界 SF——荒江釣叟《月球殖民地小說》

女版 SF《水滸傳》——海上獨嘯子《女媧石》

環遊太陽系——徐念慈(東海覺我)《新法螺先生譚》

如空中城市的巨型“飛空艇”——蕭然鬱生《烏托邦遊記》

賈寶玉的時空穿梭——吳趼人《新石頭記》

人種戰爭——碧荷館主人《新紀元》(作者存疑)

公元 2399 年的《後天》大災難——李伯元《冰山雪海》(作者存疑)

正宗的 SF 作家——陸士諤《新三國》《新水滸》《新野叟曝言》《新中國》

有人說,《流浪地球》開啟了“國產科幻電影的元年”。而在這部電影背後,有那些將科幻世界展現在大螢幕上的導演、演員、後期等奉獻者,有以劉慈欣為代表的廣大中國科幻作家群體,更有漫長歷史中為科幻文學付出努力的所有人。

中國科學幻想文學史(上、下卷)

《中國科學幻想文學史(上、下卷)》是日本學者武田雅哉和林久之合著的有關中國科學幻想文學(Science Fiction)的專著。上卷由武田雅哉撰寫,回顧了中國數千年以來神話、傳奇、小說、戲劇中的科學幻想萌芽,從《山海經》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末真正意義上科幻作品的引進,著重爬梳了清末、民國時期中國科幻小說的譯介和創作情況。下卷由林久之撰寫,講述了1949年以來“科學文藝”這一文學類型在中國大陸的確立,旁及了港台科幻小說的創作情況,更對日文原版中所未遑涉及的近年來中國科幻文學的再次繁榮進行了跟蹤,展望了中國科幻文學未來發展的前景。全書資料翔實,作者筆觸風趣,既是一本嚴謹的學術力作,也可足休閑閱讀之樂,可視作研究中國科幻文學史的必讀之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