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慈欣:影響我走上科幻之路的17本科幻文學

那些影響最深我的科幻文學

文/ 劉慈欣

書籍對每個人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但決定自己人生道路的那些書才是最重要的,作為一名科幻作者,我只想列出使自己走上科幻之路的那些書。

儒勒•凡爾納的大機器小說。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從描寫對象來說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科學探險小說,另一類是描寫大機器的小說,後者更具科幻內容,主要有《海底兩萬裡》、《機器島》、《從地球到月球》等。這類小說中所出現的大機器,均以18 和19 世紀的蒸汽技術和初級電氣技術為基礎,粗陋而笨拙,是現代技術世界童年時代的象徵,有一種童年清純稚拙的美感。

在凡爾納的時代,科學開始轉化為技術,並開始了全面影響社會生活的進程,這些大機器所表現的,是人類初見科技奇跡時的那種天真的驚喜,這種感覺正是科幻小說滋生和成長的土壤。直到今天,19 世紀大機器的美感仍未消失,具體的表現就是科幻文學中近年來出現的蒸汽朋克題材,在這類科幻作品展現的不是我們現代人想象的未來,而是過去(大多是18 世紀末和19 世紀上半葉)的人想象中的現在。在蒸汽朋克影視中,我們可以看到蒸汽驅動的大機器,像巡洋艦般外形粗陋的飛行器,到處是錯綜的銅管道和古色古香的儀表。蒸汽朋克是凡爾納作品中的大機器時代在想象中的延續,它所展現的除了大機器的美,還有一種懷舊的溫馨。

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奧德賽》則是另一種類型的科幻小說,同為技術型科幻,它與凡爾納的大機器小說卻處於這一類型的兩端,後者描寫從現實向前一步的技術,前者則描寫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趨於終極的空靈世界。讀這本書是在20 世紀80 年代初,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在不算長的篇幅中生動描寫人類從誕生到消亡(或升華)的全過程的小說,科幻的魅力在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那上帝式的視角給了我近於窒息的震撼。同時,《2001,太空奧德賽》讓我看到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文筆,同時具有哲學的抽象超脫和文學的細膩,用來描寫宇宙中那些我們在感觀和想象上都無法把握的巨大存在。

克拉克的《與拉瑪相會》則體現了科幻小說創造想象世界的能力,整部作品就像一套宏偉的造物主設計圖,展現了一個想象中的外星世界,其中的每一塊磚都砌得很精致。同《2001,太空奧德賽》一樣,外星人始終沒有出現,但這個想象世界本身已經使人著迷,如果說凡爾納的小說讓我愛上了科幻,克拉克的作品就是我投身科幻創作的最初動力。

反烏托邦三部曲。奧威爾的《一九八四》、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扎米亞京的《我們》只被劃定為科幻的邊緣,但我從中看到了科幻文學的另一種能力,就是從傳統現實主義文學所不可能具備的角度反映和乾預現實的能力。《一九八四》在文學界沒有很高地位,它的影響主要在政治和社會學領域,在剛剛閉幕的成都科幻大會上,甚至有些作家認為,正是《一九八四》的出現,使真正的1984 沒有成為“一九八四”,這當然有些言過其實,但科幻文學除了帶給人想象的享受外,還有其他文學體裁所達不到的現實力量。在我和江曉原教授的討論中,我們都承認,反烏托邦三部曲中,看似最黑暗的《一九八四》,實際上是三個想象世界中最光明的一個,其中的人性雖然被壓抑,至少還存在;而其他兩個世界中,人性已在技術中消失了。這種黑暗,是現實主義文學不可能表現出來的。

從文學角度看,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與赫爾曼•沃克的《戰爭風雲》系列不是一個檔次的作品,但我所關注的是它們共有的鳥瞰全局的視角,兩者都是全景式描寫人類戰爭的小說,與那些以個人感覺為線索的小橋流水的精致文學相比,這樣的巨著更能使人體會到人類作為一個種族的整體存在,這也恰恰是科幻文學的視角。

阿西莫夫的《自然科學趣談》雖說是一大部流水账式的東西,但確實也沒有見到還有哪部科普作品對現代科學有這樣系統的介紹。卡爾•薩根的《宇宙》、《伊甸園的飛龍》也是較早進入國內的西方科普名著,雖然現在看來在理論的新穎上有些過時,但它在對科學的描述中引入了美學視角,這在今天看來不足為奇,但在20 世紀80 年代初期真的為我打開了看科學的第三隻眼。

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最大的特點就是冷,比冷靜更冷的冷,不動聲色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質,儘管這種結論不一定正確,卻告訴了我們一種可能:生命和人生以及世界與文明的最終目的,可能是我們根本想不到的東西。而辛格的《動物解放》則相反,把平等和愛撒向人類之外的芸芸眾生,同樣使我們從一個以前沒有過的高度審視人類文明。不管怎麽說,這兩本書都很“科幻”。

但最科幻的是溫伯格的《宇宙最初三分鐘》和戴維斯的《宇宙的最後三分鐘》,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描述宇宙初生和垂死之際的極端狀態,這時的世界離現實是那樣的遙遠,卻可能是真實存在的。在我們無法經歷的時間裡帶我們去永遠無法到達的地方,這是科學與科幻的最大魅力,不得不承認,在這方面科學做得更好。世界各個民族都用最大膽最絢麗的幻想來構築自己的創世神話,但沒有一個民族的創世神話如現代宇宙學的大爆炸理論那樣壯麗,那樣震撼人心;生命進化的漫長故事,是如此曲折和浪漫,與之相比,上帝和女媧造人的故事真是平淡乏味。還有廣義相對論詩一樣的時空觀,量子物理中精靈一樣的微觀世界,這些科學所創造的世界不但超出了我們的想象,而且超出了我們可能的想象。這種想象是人類的神話作家絕對無力創造出的。

但科學的想象和美被禁錮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要經過巨大的努力,才能窺到她的一線光芒。而科學之美一旦展現在人們面前,其對靈魂的震撼和淨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某些方面是傳統文學之美難以達到的。科幻小說,正是通向科學之美的一座橋梁,它把這種美從方程式中釋放出來,以文學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

劉慈欣的17本科幻書單

《海底兩萬裡》,(法)凡爾納 著,趙克非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機器島》,(法)凡爾納 著,聯星 譯,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

《從地球到月球》,(法)凡爾納 著,李倉人 譯,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

《2001:太空漫遊》,(英)克拉克 著,郝明義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與拉瑪相會》,(英)克拉克 著,蔡南德 譯,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98

《一九八四》,(英)喬治·奧維爾 著,董樂山 譯,花城出版社,1988

《美麗新世界》,(英)赫胥黎 著,孟祥森 譯,探索文化出版社,1998

《我們》,(俄)扎米亞京 著,范國恩 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戰爭與和平》,(俄)托爾斯泰 著,高植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戰爭風雲》,(美)沃克 著,施鹹榮 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自然科學趣談》,(美)蓋朗特、阿西莫夫 著,董眉君 等譯,科學普及出版社,1982

《宇宙》,(美)薩根 著,周秋麟 等譯,海洋出版社,1989

《伊甸園的飛龍:人類智力進化推測》,(美)薩根 著,呂柱、王志勇 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

《自私的基因》,(英)理查德·道金斯 著,盧允中、張岱雲 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動物解放》,(英)辛格 著,孟祥森、錢永祥 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宇宙最初三分鐘:關於宇宙起源的現代觀點》,(美)溫伯格 著,張承泉 等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公司,2000

《宇宙的最後三分鐘:關於宇宙歸宿的最新觀念》,(澳)戴維斯 著,傅承啟 譯,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

本文選自《我書架上的神明》

轉於一起悅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