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教你看懂血常規報告單:血液三寶要知道

患者:醫生,我家孩子好像發燒了,這幾天一直流鼻涕,咳嗽,你幫我看看是怎麼回事?

醫生:嗯,體溫39度,喉嚨有點紅腫,我給你開個檢查單,你先帶孩子去一樓化驗室做個血常規,我看看白細胞好不好,等化驗好了,你再來找我。

患者:醫生,你看這個白細胞指數怎麼這麼高呀?有一萬多,要不要緊呀?

醫生:血象有點高,說明身體有炎症,可能是細菌感染所引起的。

在生活中,感冒發燒,頭疼腦熱,很多人到醫院去看病時,通常醫生都會提議先查個血象,看一看血常規的各項參數後再用藥。大部分人一拿到化驗單,看著報告單上20多個醫學術語(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箭頭上上下下的,好多人也是一臉的懵,直說看不懂。

如何解讀血常規化驗報告

且聽檢驗科醫生細細道來

一般化驗室的血常規檢查項目有20多項,包括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數量等。通過此項檢查可以大致確認血液方面是否存在異常:如身體是否有感染,是否患有貧血,是否有血液疾病。

1

白細胞代表我們的戰鬥力

它的多少決定了我們機體戰鬥力的強弱

當我們的身體遇到病原體的入侵時,白細胞便首當其衝,勇敢地將它吞噬和殺滅,起到防禦疾病的作用。如裸體內的白細胞數量高於正常值,可能提示我們的體內有了炎症。

要具體判斷究竟是什麼感染引起的炎症,還得同時看3個主要的血象指標: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和淋巴細胞比例。白細胞共分五大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它們分工不同,各司其職。

當有細菌入侵體內時,中性粒細胞能迅速釋放出水解酶,將細菌吞噬進而將它消滅。故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多提示細菌感染。然而在病毒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卻很無奈,因為病毒非常小,會進入到細胞內,這時淋巴細胞可以直接殺死被感染的細胞並分泌活性物質和其他成員一起清理病毒。因此,淋巴細胞比例增高,多提示病毒感染。

嗜酸性粒細胞與嗜鹼性粒細胞常參與對寄生蟲的免疫,以及過敏反應,它們的比例升高常常表示身體正遭受寄生蟲的感染或者處於過敏狀態中。

單核細胞可以對抗多種細菌和病毒感染,尤其是結核桿菌等胞內寄生菌,在細菌和病毒感染時都可能增高。

各項白細胞比例反應免疫系統的工作側重點,提示免疫系統正在加強某一方面的免疫反應。值得注意的是,當白細胞計數有十倍甚至百倍的波動,外周血塗片中還出現了幼稚細胞,常提示白血病,這種情況下應給予高度重視。

2

紅細胞反映的是我們的精氣神

血常規檢查中主要採用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準和紅細胞壓積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分別從紅細胞的數量、血紅蛋白含量和和紅細胞在血液中所佔體積這三個側面進行考察,它們彼此相關,但是血紅蛋白最常用。

如果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準或紅細胞壓積增高,就要考慮紅細胞增多症,可能由吸煙、心臟病、肺部疾病等引起,處於海拔較高的居民,血紅蛋白也會偏高一點;造血系統的腫瘤也可能波及紅細胞造成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增高,比如在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的患者,血紅蛋白可以高達180g/L以上,他們雖說整天紅光滿面、看著容光煥發,但也是需要治療和乾預的。

如果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準和紅細胞壓積比正常低,您很有可能患有貧血。貧血可以引起乏力、頭暈和心悸心慌等不適。貧血的原因有許多,可以是缺少造血原料(鐵、葉酸、B12)、失血或者骨髓造血過程(再障、白血病等)受到影響。

3

血小板是我們的修護師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成分。它是從生長在骨髓中的巨核細胞身體上脫落下來的小碎片,主要負責我們的止血過程。血小板雖說個頭兒小,但它的作用並不小,傷口止血與結痂全靠它了。它保持著我們毛細血管的完整性,同時在我們受傷流血的時候還迅速聚集到傷口,協同機體的凝血因子一起形成凝塊堵住傷口,減少血液的流失,促進傷口的修護和癒合。所以血小板減少的人就會有出血不止的風險。

血小板過多或過少均會引起凝血功能異常,血液中的血小板過少時,就要注意是否患上造血系統疾病,或者脾臟功能亢進。血小板的升高常常提示骨髓病變,或脾臟於近期被切除。而血小板異常增多的人可能血栓的風險就會增加。更細節的情況應通過反應血小板發育情況的「平均血小板體積」、「血小板分布寬度」、「大型血小板比率」來判斷。

特別提醒

化驗單結果異常並不總代表身體患有疾病,化驗單上的參考範圍僅僅是一個參考,根據一個地區絕大多數人的化驗結果統計而成,有些情況,比如從事某些特殊職業,或者懷孕的情況下,某些項目後面可能會被判定為「不正常」而畫上一個箭頭。

血常規說簡單也簡單,它能方便、快捷的讓我們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說複雜它可也真複雜,所以遇到異常還是要到血液科找專業的醫生諮詢或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