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蕭三匝:他開啟了半部中國思想史

《中國思想史批判》第二十四講:周敦頤:大開山

題外話:最近有人罵李澤厚先生,原因是李先生在回憶金庸的文章裡提到金庸小氣,當年他逃亡美國時金庸隻資助6000美元,所以他拒不接受。我非常理解李先生,如果我身處那種情景,這點錢我也會拒絕。況且李先生的回憶文章還是承認金庸此舉“當然是好意”。那些罵李澤厚先生的人,有幾個真正讀過他的書,認識到了他的價值?!

(正文)這一講我們講周敦頤,他是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

周敦頤(公元1017年-公元1073年)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人。與跟他同輩的邵雍一樣,二人都是名士或高士,與後世以程朱為代表的正襟危坐、峨冠博帶、力斥佛老的理學家的作風決然不同。他當過的最高官職是江西南昌的知府,但他的興趣卻是當個隱士。他不喜歡交遊當代人,卻喜歡神交古人,也極喜遊歷山川,渴慕神仙生活。晚年定居廬山蓮花峰下,號稱“濂溪”,人稱“濂溪先生”。他從不鏟除窗前野草,因為他要借此感悟萬物生機。可見,他的生活作風是道教徒式的。他也能欣賞佛教的妙處。眾所周知,他寫過流傳千古的散文名篇《愛蓮說》,可是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麽他愛的偏偏是蓮花?蓮花不正是佛教的象徵物之一嗎?他就不怕別人批評他這個新儒家的開山鼻祖思想不純嗎?其實這都是以俗人眼光猜度高士。在像周敦頤這樣的高士眼裡,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因為他從來沒想過要當什麽開山祖師,何況他在思想史中的地位是被後人,尤其是到朱熹才極力強調並論定的。

朱熹對周敦頤評價極高,他接過了韓愈的道統說,認為:“蓋自鄒孟氏沒而聖人之道不傳。世俗所謂儒者之學,內則局於章句文詞之習,外則雜於老子釋氏之言,而其所以修己治人者,逐一出於私智人為之鑿,淺陋乖離,莫適主統,使其君之德不得比於三代之隆,民之俗不得躋於三代之盛。若是者蓋已千有余年於今矣。濂溪周公先生,奮乎百世之下,乃始深探聖賢之奧,疏觀造化之原,而獨心得之。立象著書,闡發幽秘。詞義雖約,而天生性命之微,修己治人之要,莫不畢舉。河南兩程先生既親見之而得其傳,於是其學遂行於世。士之講於其說者,始得以脫於俗學之漏,異端之惑,而其所以修己治人之意,亦往往有能卓然不惑於世俗利害之私,而慨然有志於堯舜其君民者。”

朱熹文中提到二程“親見”周敦頤“而得其傳”,說明周敦頤在世時就已經有人認識到了他的價值。周敦頤任南安軍司理入伍時,還比較年輕,二程的父親程珦通判軍事,見周敦頤“氣貌非常人,與語,知其為學知道,因與為友,使二子顥、頤往受業焉”。程珦欣賞周敦頤的學問,因此請他當自己兩個兒子的老師,黃庭堅則讚賞周敦頤的為人,稱他胸懷廣大、超然脫俗,“如光風霽月”。

周敦頤說:“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他深刻地認識到了“天”的價值,作為思想家,他的志向是“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他的兩部代表作《太極圖說》(又稱《太極圖易說》)、《通書》(又稱《易通》)都是解釋《易經》之作。他通過這兩部著作構建了新的天人關係。太極圖源於道教,可見周敦頤思想受道教影響極深。

有人說《易經》是中國人的《創世紀》,在我看來,《太極圖說》就是宋明理學的《創世紀》。《太極圖說》不過是一篇249字的文章,表面上看,它只是對太極圖(與今日所常見太極圖不同)的解說,但周敦頤已經用極其精到的文字勾勒、規定了中國半部思想史的發展方向。因為這篇文章極為重要,現全文抄錄如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即陰陽五行)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這篇文章看似簡單,但如何解讀,尤其對文中“無極”與“太極”的關係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比如,南宋時,陸九淵、陸九韶兄弟就曾就文中“無極”一詞與朱熹辯論兩次,每次辯論,雙方都寫了上萬字書信闡述己見。陸氏兄弟認為,“無極”一詞源於道家,《太極圖說》有“無極”,但《通書》中不見“無極”,所以“無極”是個累贅無用之詞,或者是周敦頤學問未成熟時的提法。朱熹則在答陸九韶的信中說:“然殊不知不言無極,則太極同於一物,而不足為萬化根本;不言太極,則無極淪於空寂,而不能為萬化根本。”但朱熹又認為:“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匯之根柢也,故曰‘無極而太極’。非太極之外,複有無極也。”我認為,朱熹看到了太極本身的問題,以及“無極”的價值,但對“無極”與“太極”的關係的理解又是錯的。“太極”是物質性的最高存在,“無極”則可謂抽象的主宰之天。“無極而太極”之“而”字,並不是並列義,而是承接義,也即是“無極”生出“太極”。“太極本無極”則是“太極”本於“無極”義,而非“太極”的本質是“無極”。

為什麽如此解釋?首先當然是從文章內在邏輯鏈條和作者用詞習慣出發(此中細節此處不再展開)分析的結果,其次是從該文版本變遷出發的分析結果。“無極而太極”最初有兩個版本:《國史.周敦頤傳》原文為“自無極而為太極”,《九江故家傳本》原文為“無極而太極”,兩個版本均顯示出是“無極”生出了“太極”。

要言之,周敦頤通過引入道家的“無極”觀念,即“有生於無”的觀念,將其嫁接於儒家的“太極”觀念上,重新構建了儒家的天道觀和天人關係,彌補了傳統儒家天道觀不足的缺陷。周敦頤思想中的“天”就是無極,他的宇宙萬物生成邏輯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生五行——陰陽五行化生萬物——人為萬物靈長——聖人與天地一體,故能為人間制定標準。至此,周敦頤為天、地、人都立了法:天之道為陰陽,地之道為剛柔,人之道為仁義。

周敦頤對道家的借用不僅體現在關於“無”和“無極”的觀念上,還體現在“主靜”觀念上,但這一切借用的目的還是為了重新激活儒家,引出“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的論點。可以說,作為思想家的周敦頤調用了道家的思想資源對儒家實現了“轉化性創造”。而且,這一“轉化性創造”不僅體現在對道家的借用上,還體現在對陰陽家的五行觀念的借用上。要知道,周敦頤是根據《易傳》來解釋太極圖,但《易·系辭》裡有“四象八卦”觀念,並無五行觀念,《太極圖說》裡的五行觀念完全是周敦頤自己加進去的。

《太極圖說》雖然高屋建瓴、開天辟地,但畢竟文辭簡約,很多問題並沒有說清楚。比如,主宰之天與人的主體性之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天在何種程度上主宰?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努力?這就要留待《通書》來解說了。

《通書》共四十章,起於論“誠”,終於論《蒙》《艮》二卦。金觀濤先生認為:“《通書》解決了儒學的另一個重大命題,這就是聖人可學。”“在漢代,因為聖人不可學,最多可以修煉成為君子,君子的道德實踐必須是為帝王服務。周敦頤則肯定地說,聖人可學,士子只要去欲修身就可以成聖,在境界上明顯高於為帝王服務。”的確,在《通書》中,周敦頤提出了一個自問自答的問題:“聖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聞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顯然,周敦頤這裡已暗含後世“天理人欲”說了。

如何才能成為無欲的聖人呢?關鍵是“誠”。《易·系辭》裡本無“誠”的觀念,此為《中庸》的重要觀念,《通書》借此觀念以作為全書中心觀念。在《中庸》中,“誠”有“本體”及“工夫”二義,前者指最高之形而上存在,後者指通向這個形而上存在的方法和路徑。《通書》對“誠”的解釋與《中庸》相同,有時它又兼容了這兩層意思:就本體義而言,《通書》的表述有“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 本體意義上的“誠”,既是主宰之天,又是創生萬物的動力。就工夫義而言,《通書》的表述有“聖,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就本體、工夫兼容義而言,《通書》的表述有“誠者,聖人之本”。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聖人所本(依據)的是誠”,也可以理解為“聖人之所以是聖人,是因為他能達到誠的境界”。

周敦頤還提出了一個與 “誠”相應的概念——“幾”。“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曰聖人。”“幾者,動之微,善惡所由分也。蓋動於人心之微,則天理固當發現,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間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天道是“誠”,所以人應該“誠”,但人心一動,可能做到“誠”,可能做不到。做到,就是善;做不到,就是惡。做到,是因為服從天理;做不到,是因為擺脫不了人欲。所以,善惡全由“動”來定。“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邪動,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動。”先秦儒家是主張剛健有為的,而周敦頤主張“心靜”、“慎動”,已經開啟了宋明理學內傾化方向。

人能否做到“誠”,與“性”有關,所以周敦頤也提到了“性”這一概念。但他所說的性,不過是一種感性的存在,也就是我在上一講講到的“氣質之性”,與程朱的定義決然不同。周敦頤說:“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這句話,不同的學者解釋非常不同,在我看來,聯繫下面這句話則可以解釋:“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聖人之事也。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已矣。”簡言之,性分剛善、剛惡、柔善、柔惡四種,但最好的性是中和之性。因為天道就是中道,所以人能達致中和之性,也即“誠”,就能溝通天道。天人合一由此證成。

上面講到,《太極圖說》得出的結論是“天道為陰陽,人道為仁義”,那麽,陰陽與仁義之間是什麽關係?《通書》回答了這個問題:“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

《通書》還論及了種種問題,茲不詳及。

通觀《太極圖說》及《通書》可知,作為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周敦頤隻大略論及了天人關係,其中有太多細節問題沒有論及,而且周氏之理論體系並不圓融。比如,天道既然主宰萬物,人欲又從何而來?“性”既然只是“氣質之性”,那就只是一種客觀存在,它為什麽、或在何種意義上才能達致中和狀態?既然性中有善,理論上即有“至善”狀態,為什麽周敦頤又要強調中和狀態?如此等等。

周敦頤為宋明理學之開山鼻祖,凡開宗立派者,其理論都不能精純完備,所以我們對周敦頤也不能苛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