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極圖說作者周敦頤的謬誤

太極圖說作者周敦頤的謬誤

在道教除了老子是大徹大悟者,其餘皆與老子存在一定的差距。

老子的道德經很清楚的講解了宇宙最初無生無滅的無極狀態,也闡述了宇宙生化的過程,以及宇宙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老子所講,包羅萬象,涵攝宇宙人生萬事萬物。

而太極圖說的作者只是在研究了老子的理論和其他人的理論後,結合老子的觀點和其他人的觀點,而幻想出來了一些自以為是的理論和觀點。這些觀點都是存在邏輯漏洞和邏輯錯誤的,並且在很多觀點上與道德經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我們應該相信老子這位得道者,相信道德經,而不是相信周敦頤這樣一位沒有悟道的學者言論。

我們來看看周敦頤理論中存在的邏輯錯誤以及和老子道德經中存在的衝突和矛盾。

那麼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周敦頤的理論和觀點。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無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上面是周敦頤結合老子和其他人的理論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理論和觀點。

老子的觀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的先天之道是指無極,無極生混元一氣,混元一氣生陰陽,陰陽分而太極立,若無陰陽二分,則無太極。即若只有陽稱不上太極,若只有陰也稱不上太極,必須陰陽二氣既分立又能交融,這時太極才是成立的。若無陰無陽,或孤陰和孤陽,都不會產生太極這位無極的後裔的。無極裡是無陰無陽的,萬物混雜融合為一體,沒有分化出陰陽彼此相對,因為融合在一體,所以沒有陰陽二性,在能量作用下,形成能量運動,能量才漸漸形成了陰陽兩種性質,陰陽的分立交融,是太極產生和形成的基礎。

因此太極是無極的後裔,無極是太極的母親。因此無極之道是超越陰陽超越五行的道路,無極之道是跳出陰陽束縛,跳出五行束縛的道路。所以在無極裡是不存在太極,不存在陰陽的,太極陰陽五行只能算作無極的孩子或後裔。套用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二章的辯證,用無極這位母親去了知太極陰陽五行這些孩子,完全了解了太極陰陽五行之後,還要復守其母無極之道。這樣母親和孩子才能夠勤於往來,才能夠健康發展。

動靜二性本宇宙之本有,但動靜二性非陰陽二相,動能生陽,靜能生陰,但能生與所生不代表就是彼此。只能代表其可以建立起母親和孩子的關係。動中不但可以生陽,還可以藏陰,就是少陰,魚眼部位。靜中不但可以生陰,還可以藏陽,即少陽,也在魚眼部位。可見動中包著靜,靜中包著動,陰中包著陽,陽中包著陰。

所以不要固執的極端的認為一切陰皆由靜生,一切陽皆由動生,不要產生這種固執極端的認知,否則就變成法執了。

動能含陰而生陽,靜能含陽而生陰,動靜一體,同時發生作用,才能夠產生陰陽分化的現象,才產生了陰陽相對的現象,這種陰陽二氣平衡運行的狀態,才真正產生和形成了太極。

動靜一體(一如)的同時共同作用,造就了陰陽一體同時的平衡發展,因為陰陽平衡相對的存在,所以稱作太極圖。若動時生陽,只有陽沒有陰來製約陽的運動,那又叫什麼陰陽平衡呢?若靜時,沒有陽來製約,不能陰陽同時存在,平衡發展,又算什麼太極呢?陰陽必須同時存在平衡發展才能夠稱之為太極。

若動靜與陰陽失去了相對製約,就如同動時沒有了靜,陽時沒有了陰,靜時沒有了動,陰時沒有了陽。也就是說在靜的時候它是孤陰的,在動的時候它又是獨陽的。只有在靜極或動極的時候它們才可以轉化。不是動極或靜極的時候,它們就處於孤陰或獨陽的狀態,也就是說它們始終不能同時並存,不能相對平衡共存的發展。

因此這是周敦頤觀點中存在的最大的謬誤。

因此應該是動與靜同時作用,陰與陽同時產生,陰陽相對,互相製約,平衡發展,相互轉化,互為其根。這才真正形成了太極。而不是像周敦頤所說,先由動產生了陽,然後動極而靜,才產生了陰,再靜極生動,再產生陽。周敦頤的這種觀點和說法破壞了太極圖的陰陽同時並存平衡發展的觀點。是動與靜同時共同作用,才同時產生了陰陽相對的局面,才形成了這種陰陽同時存在平衡發展的現象。

按照周敦頤的觀點,有陽時無陰,有陰時無陽,只有在動極的時候,陽才會轉化為陰,只有在靜極的時候,陰才能夠轉化為陽,這就打破了陰陽同時存在,相互製約,平衡發展的特點特性。這本身已經違背了太極圖陰陽並存,平衡發展的觀點和理論。

陰陽相合,互相轉化,不停演變,而生地水火風四相,地水火風四相順布,而生四時,四相四時順布,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乃陰陽所生,故為陰陽之子,並非陰陽本身。太極陰陽為無極所生,故為無極之子,並非無極本身。

無極為性,太極陰陽五行為相,性相如如,乃成有秩有序有儀有規的大千世界。無極為母,太極陰陽五行萬事萬物為子,用無極這位母親去認知太極陰陽五行這些孩子,既然了解了這些孩子,還要復守無極(道)這位母親,讓無極(母親)和太極陰陽五行(孩子)勤於往來,這樣才能夠有利於萬事萬物的健康發展。雖然太極陰陽五行以及萬事萬物追溯源頭乃一體所出,都是從道所出,但是母親不是孩子,孩子不是母親。雖然它們不是彼此,但是它們卻有著緊密的密切的關係。

追溯源頭太極陰陽五行以及萬事萬物為一體所生,但不能認為能生和所生是一物,這就如同不能把母親當做孩子,把孩子當做母親,但他(她)們卻是一脈相承,有著相同的屬性和基因,關係密切。

太極陰陽五行萬事萬物都是同根同源一體所生,追根溯源只是為了讓太極陰陽五行以及萬事萬物歸宗認祖,找到根源,能夠與無極(道)這位先輩勤於往來。而不是去像周敦頤這樣用來論證五行就是陰陽,陰陽就是太極,太極就是無極,這樣做是很愚蠢的,我們要做的是讓太極陰陽五行這些孩子認祖歸宗,回歸無極這一宗脈,而絕不是論證太極陰陽五行這些孩子就是祖先無極,這就等於論證母親是孩子,孩子是母親,這是很可笑和很愚蠢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二章說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老子並沒有論證孩子是母親,母親是孩子,而是論證了孩子必須認祖歸宗,必須與先輩勤於往來,這是說修道者既然證得了無極(道)這位萬事萬物的母親,那就借用這位無極這位母親去了解太極陰陽五行以及萬事萬物這些孩子,既然對太極陰陽五行這些孩子有了了解,那麼還要復守這些孩子的母親無極(道),只要守住無極(道),即使太極陰陽五行以及萬事萬物這些物質身相全部滅亡了,也不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和危害。因為只要守住了母親道,身體和相貌的滅亡並不會給自己帶來實質意義上的傷害,體相遲早是會滅亡的,但是只要守住了道,即使死了,體相不存在了,也不會產生噁心惡果,不會形成惡業,不會給自己的來生帶來實質上的危害和災禍。如果堵塞起通往太極陰陽五行這些孩子的道路,關閉起通往無極(道)的大門,那麼無極(道)這位母親和太極陰陽五行這些孩子就會終身不能勤於往來,就會孩子不認得母親,母親不認得孩子。如果打開通往太極陰陽五行這些孩子的道路,用無極(道)這位母親去撫育管理太極陰陽五行這些孩子,那麼太極陰陽五行這些孩子與母親無極(道)終身就不會斷絕來往,這樣太極陰陽五行和萬事萬物才能夠健康發展。孩子曰小,柔者曰強,所以知太極陰陽五行以及萬事萬物這些孩子曰明,復守其母無極(道)曰強,道是柔的,所以守住溫柔的母道曰強。用無極(道)的光明,去指引太極陰陽五行以及萬事萬物,不會給來生來世遺留下任何的災禍和禍殃。這就叫逆流而上,回歸於道。

雖然遵守太極陰陽五行之道,不去違背這些後天的自然法則規律,但是心卻要逆流而上,跳出陰陽五行的束縛,復守其母無極(道),守住其母無極(道),才算跳出了太極陰陽五行的生克變化法則束縛,這樣才算是跳出了太極陰陽五行生剋變化法則的束縛。

無極之真,可以成就陰陽二氣,也可以成就五行,也可以成就日月星辰以及萬事萬物。是無極之真本含陰陽二氣五行之精,本含萬事萬物之精,所以能夠形成陰陽,形成五行,形成萬事萬物。

太極陰陽五行以及萬事萬物皆由無極之真所出,如果說無極之真包含一切之精,這樣說非常正確,這也是本有的事實。但是如果說無極之真是由陰陽和五行之精妙合而成的,則有點本末倒置,是為顛倒陰陽的說法。是把陰陽往無極裡邊強塞的說法,是想論證太極陰陽本是無極的強盜邏輯。

太極陰陽五行雖然可以認祖歸宗,但太極陰陽五行卻不是無極這位先輩,它們都只是無極這位先輩的後裔而已,二五之精(二指陰陽,五指五行)也無非無極這位先輩裡的成份而已。雖然含有二五之精的成份,但是在無極(道)裡卻不存在太極陰陽和五行,所以無極(道)能夠超越太極陰陽五行的生克法則規律而存在,它是不受陰陽法則和五行生剋法則規律束縛的。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這幾句沒有什麼問題。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幾句話卻存在錯誤,應該這樣解釋:立天之道,曰陽,清者為陽,清陽為天,清者以正。立地之道,曰陰,厚重者為陰,厚重為地,厚重者厚德載物。立人之道,曰中。把握中道智慧,上能承天之正氣,下能厚德以載物。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之至矣。這幾句也存在問題,應該這樣說,向上追根溯源探尋萬事萬物之母乃始知無極(道)之不生不滅的本質自性。向下窮於演變,乃知太極陰陽五行生滅變化,故知死生之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