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類壽命尚未達到頂點?

1825年,英國人本傑明·岡珀茨(Benjamin Gompertz)將年齡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簡明地概括為指數型增長:年齡每增加8歲,死亡率就會提高1倍。岡珀茨的死亡率定律至今仍指導著我們對自然死亡率的認識。值得注意的是,岡珀茨當時給他的定律設定的適用範圍是30至80歲,那麼80歲之後呢?

生物學家早就觀察到,許多常用的實驗昆蟲,如果蠅、黃蜂及豆象,在衰老過程中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死亡率隨年齡增長到一定階段後,增速就下降了,進而進入一個平台期,不再增長。過去兩個世紀,大量人口學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現象,80歲後,人類死亡率增長開始減慢,而部分包括了極高壽人群的研究認為,到達110歲,死亡率就不再增長了。一些數學模型甚至預測,110歲後,死亡率有可能轉而下降。

然而,人類衰老、死亡普查研究的數據品質一直倍受質疑,大範圍收集人口學資訊時,高齡者認知能力的下降、對年齡的誇大,使得誤報、謊報的情況十分常見,而想對浩如煙海的數據逐一求證,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雖然有關極高壽階段的死亡率的研究極受關注,但由於缺乏有力證據的支持,一直沒有很強的說服力。

最近,一項高品質人口統計學研究終於填補了這一空白。羅馬大學的人口學教授伊麗莎白·巴爾比(Elisabetta Barbi)和羅馬第三大學的弗朗西斯科·拉戈納(Francesco Lagona)長官的團隊,利用義大利國家統計局的社保數據開展研究,從2009年1月1日起對義大利全境所有年齡大於105歲的公民(共3836人,其中3373位女性,463位男性)進行了長達6年的跟蹤記錄。所有參與者均有出生證明,研究結束時,共2883人離世,民事官員提供死亡證明。統計學分析顯示,6年間,這些極高壽的義大利人的死亡率無明顯增長,穩定在50%左右。這說明,對於極高壽者來說,死亡率平台期確實存在。相關研究結果已於6月29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

死亡率不再增長,意味著人類的壽命可能並未到極限。研究結束時仍在世的953位老人,年齡均已超過111歲(其中最年長者115歲),假設死亡率一直維持在50%,那9年後,即9次50%的考驗後,他們中將很有可能仍有人在世,接近或超過目前有明確記載的人類最高壽者——122歲的法國女性珍妮·路易斯·卡爾門特(Jeanne Louise Calment)。「如果該研究觀察到的平台期是準確的,」法國健康與醫學研究所的人口學家讓馬裡·羅賓(JeanMarie Robine,未參與本項研究)說,「就說明人類的壽命將是沒有極限的。」

根據巴爾比和阿戈納團隊觀察到的趨勢,隨著人類總體壽命的逐漸提高,到達105歲的人數每增加一倍,人類歷史上的最高壽命就可能被提高1歲。聯合國人口司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在世的百歲老人接近50萬位,是1990年時的4倍多,他們預測這個數字在未來30多年內還將增長8倍,在2050年達到370萬。我們能否在有生之年見證人類的壽命記錄被多次刷新?羅賓心中尚存疑惑,他表示,目前尚難以確定在義大利的發現能否擴展到全球範圍,因為來自法國、日本和加拿大的數據(尚未發表)中的死亡率平台期「並沒有如此直觀」。

為什麼會存在死亡率增速下降以至出現平台期的現象呢?美國演化生物學家喬治·C·威廉姆斯(George C. Williams)提出的關於自然選擇與基因作用的假說,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解釋。自然界中,擁有大量優勢基因的生物能獲得更多生育機會,他們的基因通過後代留存下來。但許多基因並非隻控制單一性狀,同一基因在生命早期有優勢特性,卻可能在生命晚期對存活不利。比如較多的睾酮使得成年雄性更強壯、好鬥,更受雌性青睞,但也意味著在生命晚期會有更高的攝護腺癌風險。然而,這些多效基因能否在種群中得以保存,完全取決於它們在生物有生育能力期間的表現,即能不能有效產生後代,並不會因為對晚年生活造成威脅而被淘汰。所以現實中,不管人類還是其他動物,到達沒有生育能力的老年階段時,都陸續受到眾多原本無害甚至有利的基因的威脅,死亡率不斷加速攀升。經過一段時間,攜帶這些基因的個體相繼因各種疾病離世,還在世的極高壽者,極少再面對這種考驗,所以死亡率的增長減緩甚至停止了。2002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生態學教授邁克爾·羅斯(Michael Rose)團隊的果蠅實驗顯示,生育能力終止得越早,死亡率的平台期出現就越早,這說明平台期現象與多效基因密切相關。

義大利科學家的這項研究對探討人類壽命極限的意義,還有待更多來自其他地區的數據的進一步驗證。長遠來說,湊成足夠的110歲以後更高壽研究樣本的人可能就在你我之間。

撰文:劉心宇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