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朱元璋剛剛欽點的狀元郎,帽子還沒焐熱就掉了腦袋

我們今天所說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為什麽這麽說?它們的相同點都是牽動全國上下各階層的選拔考試。區別在於今天的高考,連續考三天,一次完成。但古代的科舉,則細分了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共四個等級。

以上四次考試,以殿試為最高等級。殿試,又稱“禦試”、廷試”、“廷對”。其主考官相當的厲害——是至高無上的皇帝。

公元690年二月,武則天於神都洛陽紫微城的洛城殿策問貢士,開創了殿試的模式。到了明清時期,殿試的程序大致是這樣:

試前須複試,在紫禁城內的保和殿應試。

複試畢,於四月二十一日應殿試,也在保和殿。

殿試隻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讚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

製策題目,題長二、三百字,所詢一二事。策文不限長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間的書寫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數限制,特別強調書寫,必須用正體,即所謂“院體”、“館閣體”,字要方正、光園、烏黑、體大。從某種角度來看,書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殿試隻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

到了閱卷的這一天,分交讀卷官8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各加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為佳卷,然後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至此,閱卷老師的工作已經完成,剩下的就是皇帝的事了。

皇上欽定禦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

一甲定完,二甲取三分之一的人數,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

其余的就是三甲,大約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後由填榜官填寫發榜。

一甲三人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次,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其余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

公元1397年,明朝的科舉考試如期進行。這本來就是歷史上一次例行的科舉考試,但由於後來發生了一系列事件,才變成了一次很不尋常的科舉考試。

一是這次科舉考試,是朱元璋洪武年間的最後一場考試,因為第二年皇上就駕崩了。

二是這次科舉考試之後,發生了一樁血案,朱皇帝竟然把自己剛剛欽點的狀元,連同許多主考官,都給殺了!

那麽,朱皇帝為何做出這樣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來呢?

這次恩科朝廷任命的考試官,為翰林院學士劉三吾、吉府紀善白信蹈。經過層層把關,最後遴選出51人參加最後的殿試。

殿試的結果,皇上最後賜閩縣陳安阝為第一名、吉安尹昌隆、會稽劉諤分別為第二、第三名。

但這年的科考卻出現了一種歷史上罕見的奇特現象,這51人中沒有一個人是長江以北的人,全是南方人!

皇榜一出,輿論嘩然,北方的舉子,群情激憤,他們聯袂上書朝廷,說劉三吾等考官都是南方人,這次錄用的全部是他們各自的家鄉人,是營私行為。

學子們的上書最後報到朱皇帝那裡。其實這時的朱皇帝,他的心裡非常明白。哪個大臣敢在慣以剝皮萱草手段懲罰人的自己眼皮子底下徇私舞弊?出現這種情況,是歷史原因造成的。

中國的古代文明,發軔自夏商時代。從那以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原地區始終支撐著中國文化的江山。故史學界將這一時期稱為“中原文化時代”。

到了唐朝,我們的大唐進入封建社會的頂層發展階段,那時的唐朝是世界上同時期最強大的王朝,形成了“萬國來朝”的興盛局面,帝國的觸角最遠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

這時全國的學風呈現出全國分布狀態,過去落後的南方學風開始日漸興盛,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人才尤為集中。但仍然表現出北盛南弱的總態勢。

到了北宋,黃河流域的學風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人才和學風密集於西安-洛陽-開封軸心線上。但南方的局部地區也有了強力的上升勢頭,其中學風最盛者為福建路,次為兩浙路。

但歷史走到了公元1127年,一切都變樣了。到這時來了一個急轉彎,甚至可以說是乾坤大倒個。由於金的崛起,他們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北宋滅亡以後,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使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由此可以斷言,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

和經濟相伴的文化、學風,形成了以江、浙、贛為主體的長江下遊學風密集區,尤以蘇州人才密度最大。

我們先看一個統計,歷史的不同時期各省狀元分布情況:

先看北宋時期(前三名)

河南省19名、山東省10名、福建省6名。

南宋時期狀元地理分布(前三名):

浙江省20人,佔南宋狀元總人數的40.80%;福建省13人,佔26. 50%;江蘇省5人,佔 10.20%。

從以上統計可以看出,北宋時期的河南、山東兩個狀元大省,到南宋時期無一個擠進前三名!

明朝建立後實行的教育體制和考試制度,非但沒有改變這種趨勢,相反則繼續拉大。

這一次的恩科,最終有資格參加殿試的,無一個是北方人!更別說出狀元了。所以北方的學子們寒了心。

面對強大的輿論,朱元璋下令,重新梳理考卷,在落榜者中再補錄一部分學子進來。並指定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讚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局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長史黃章、紀善周衡、蕭揖,以及剛剛經廷試取錄的陳安阝、尹昌隆、劉諤,每人各批閱十份試卷。

皇帝都發話了,那就認真的調閱試卷吧。但是結果出來後,讓朱皇帝還是感到很鬱悶——北方的舉人還是無一人合格!

“這幫蠢人,不能領會聖意。”朱元璋急召主考官劉三吾。

當劉三吾前來覲見時,朱皇帝沒有和他繞彎子,直接開搶就打,明確表示刪除一些南人,替補上一些北人,以撫慰北邊民心。

誰知這個劉三吾是個隻認死理的腐儒,堅決反對。

朱元璋一看一個耄耋的老頭子都來頂撞自己,怒不可遏的問道:“你這樣堅持己見,是不是包藏私心?”

這個帽子扣的劉三吾差一點給壓趴下。他委屈的回答:“如果聖上懷疑老臣有私,那盡可另外派人複審。”

竟然敢這樣頂撞聖上!朱元璋動了真氣,革去劉三吾的翰林學士銜,待家候審。

這邊說不通,那就找別人。於是又另派翰林侍講張信等人,再次前往複查。

可是這一次張信卻讓他老人家失望了, 這些被派去複審的官員,其實都很清楚皇帝的意思,就是要給北方舉子一個交代,好下這個台階。

但是他們看來試卷以後,依然覺得,北方舉子的試卷,確實不如南方的。張信拿著幾張試卷請朱元璋過目:“這些試卷與前榜錄取的試卷相對照,發現竟比不上前榜末名中試者的文章。”

此結論出來後,北方的舉子們更又理由可挑了,他們製造輿論,認為張信他們故意挑了幾分劣卷來搪塞皇上。

不按自己的意圖辦事,現在又弄成如此糟糕的局面,朱元璋怒不可遏。他指責官員們互相包庇,有意蒙蔽自己,一氣之下把這些官員都交刑部嚴加拷問。

刑部的官員們倒很能領會聖意,於是捏造出劉三吾、張信等人乃反叛朝廷的“藍玉余黨”。

報告一出來,朱皇帝馬上禦批:白信韜、張信等其他同科試官凌遲處死,這些處斬的人中就包括狀元陳安阝。劉三吾因已85歲,念其曾為太子老師,免死發配充軍邊塞,會元宋琮也予充軍。

隨後,朱元璋親自閱卷,欽定任伯安等61人為進士,這回全是北人,無一南人。史稱“南北榜”之爭。又因第一榜發於春,第二榜發於夏,亦稱“春夏榜”。

朱元璋此舉,顯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國家選拔人才了,而是具有明顯的偏向性。從而使持續了上千年的科舉所具有的公正性被拋到了一邊。但是這沒辦法,科舉雖然主要,國家的政治大局更重要。

就這樣,為了朱皇帝的大局,剛剛被他欽定禦批的狀元郎,可能帽子都沒有捂熱乎,結果是吃飯的家夥就被砍掉了。

參考資料:

《明史》清·張廷玉

《明太祖實錄》

《中國文化地理》王會昌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2年

《明代進士的地理分布》吳宣德 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