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你整理的養生秘術,全網一份!

春夏兩季,氣象由寒轉暖,由暖而暑,按中醫的說法,此時正是人體陽氣生髮時期,常鶴鳴老師建議應多到戶外活動,做適當的運動鍛煉,「收斂神氣」「無擾手陽」這叫作「春夏養陽」。

春天養生

1、春日氣候乍暖乍寒,不可驟然脫衣,俗雲「捂三春」。

2、如偶感身體不適,輕者可不必服藥、或賞花觀魚、或外出散步等,但不可乏力。

3、若胃口不開,畏寒肢冷、大便溏瀉等,可用胡椒加豬肝煮食,也可用中藥砂仁、黨參、杞子、淮山等與雞肉或豬腳筋煮食之,或中成藥純陽正氣丸內服。

4、若原有風濕性關節炎,現舊病複發,可用北芪、黨參、杞子與豬腳或雞肉同煮食。且避免寒濕,忌食生冷。

夏天養生方案

夏季為天暑地熱,人體陽氣發泄的季節,中醫理論認為:暑為陽邪,易傷陽氣:暑性升散,則耗氣傷津。夏季易突發中暑、中風、心臟病、腹瀉等疾病。

1、避免當風熟睡或貪涼露宿。

2、適時午睡有利於消除疲勞,但不可過長,以免神思昏昏,久臥傷氣。

3、食用瓜果或冷飲要有節製,因過食生冷寒滑有傷牌胃。

4、按需要選用人丹、六神丸、十滴水等防暑藥品,但不可過量。

5、若感喉乾口苦,乏力泄瀉,可用扁豆、北芪、黨參、淮山、大棗煮湯飲用。

6、咳嗽痰多、失眠多夢,可用棗仁、龍牙合、大棗、黨參等煮湯飲用。

7、如四肢無力、厥冷、頭暈時,可用大棗、黨參、熟附子、北芪等同雞肉煮後食用。

8、可自製一些清涼飲料,如用烏梅金銀花洗凈後加適量清水,煮沸即可飲用。

秋季養生建議

秋季的氣候特點是乾燥、陽氣收斂,時行清肅之氣,燥邪易傷津液,尤對肺臟影響較大。經夏日疏泄之後,身體漸虛,為適應冬天的潛藏能力,宜進補而培其本。

1、不宜過多食煎炸燥熱的食物,宜食用潤濕養陰之食物,如米飯、蔬菜、柑桔、生梨之類。

2、可按陰陽氣血偏虛的具體情況,酌情進滋補藥酒或丸煎膏丹。

3、秋季日夜溫差較大,早晚氣溫較低,風寒邪氣極易傷人,所以外出旅遊、出差在外等,均宜多備衣物。

4、葯食同源,葯補不及食補,可選用龍眼肉、荔枝、黑棗、核桃、銀耳、蹄筋之類進行食補。

5、若肺燥久咳者,可用杏仁、百合、淮山、黨參、白芨與冰糖同煮後常服。也可用百合、淮山、黨參、杏仁、蜜棗豬肉煮湯食用。

秋季吐納養生方法

這裡給大家秋季吐納養生的方法:

每日清晨,洗漱完畢後,在室內靜坐(不可位於風口處)。先叩齒三十六遍,後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水滿時,漱練數遍,分三口咽下,同時用意念送至丹田(位於肚臍下三寸)。

稍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呼氣時,稍稍撮口,默念「戲」音,但不必出聲。如此反覆三十次。注意深呼吸時,切忌急驟強硬,應自然鬆快。

在《遵生八箋》中有:「嗌(音「戲」)三十遍,去肺穴勞熱,氣壅咳嗽,......四肢勞頓,胸背疼痛。」

東晉葛洪所著《抱樸子?內篇》:「清晨逮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又有《雲籍七簽》稱:「叩齒之法,名曰叩天鍾,左右相加,各日槌天磬......」

此養生方法簡便易行,系千年真傳,不妨一試。

冬天健康注意事項

冬季天寒地凍,萬物閉藏。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凝滯主角,對脾腎臟腑影響較大。

1、初冬驟寒,朔風勁吹之際,要注意保暖,不可輕出。保暖之物應儘早備齊。

2、晨起寒冷,應進熱飲以暖胃祛寒,如牛奶、豆漿、扁豆、紅棗湯之類。若內火旺者,可飲用淡鹽湯一杯。應節製過量食用辛熱之物,包括煎妙食品等,否則會出現目赤咽痛、咳嗽多痰、大便秘結等燥邪之徵。

3、冬季人體皮膚處於收斂狀態,正是藥物進補最佳零節。需助陽與潤燥者,可用淮山、大棗、黨參、龍眼肉與羊肉或瘦肉同煮後服用。

上述各藥用量,一般是15-30克左右,此外,應注意有外感發熱時不宜進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