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秋,養生必備三個妙招,為家人收下!

中醫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所以秋季養生也要和天地相應,重在除熱化濕,助消化,利用好秋金陽降收斂之勢,潤肺清腸。

1.減辛增酸、收斂肺氣

飲食以清淡容易消化為主,不宜出大汗。孫真人《養生》曰:「此月肝心少氣,肺臟獨旺,宜安靜性情,增鹹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在五行屬金,五臟屬肺,可借酸味收斂肺氣。如話梅、醋泡黑豆、薑醋豬腳等。

2.艾灸關元,以養元陰

丹田是養生重要部位,在氣海和關元二穴之間。丹田灸以「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為準則,春夏灸氣海以養元陽,秋冬灸關元以養元陰,引氣歸元,調養陰陽。

每天灸一次,一次十分鐘(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皮膚敏感者慎用)。

3.暖胃健脾,除熱化濕

早秋尚有暑熱,脾傷於濕,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聚而生痰,為冬天的咳嗽種下病根。養生需要暖胃健脾,食用桂圓、大棗等溫暖的食物。

這裡講的除熱並不是吃生冷的東西,而是祛除「虛火」。秋主燥,主肺,肺主皮毛。很多陰虛的朋友會覺得喉嚨發乾,皮膚粗糙,適宜吃點茶水,滋潤皮膚。

夏秋交替之際,氣候變化劇烈,若不注意,很可能會使舊病複發、或誘發新病,所以要做好預防措施。

1.防腹瀉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後,人的食慾會逐漸變好,而脾胃長期處於「虛弱」的狀態,很容易增加胃腸的負擔,導致腹瀉、嘔吐等。

建議:可適量吃些祛濕的食物:薏苡仁、赤小豆、茯苓、陳皮、山藥等。也可將祛濕食物按比例搭配,製成茶飲、每天泡水喝。

2.防秋燥

中醫認為「秋內應於肺」而肺為「嬌臟」。立秋後,氣象逐漸乾燥,肺氣虛會使身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容易情緒低落,應做好措施防秋燥。

建議:要注意情緒調節,做到內心安寧、心情舒暢,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應主動排解。

3.防暑降溫

雖然氣象逐漸轉涼,但白天的氣溫還是非常熱,且有時,暑氣十分逼人。

建議:正確穿「薄衣」。中醫認為「春捂秋凍」,秋天氣象逐漸轉涼,但室內溫度較高,在室內可少穿些衣服,出門後穿一件單衣,盡量不加外套即可。

立秋後,起居方面應做到早睡早起;過段時間,氣象更涼爽後,加強體育鍛煉,有助於氣血運行、疏導肺氣。

1. 大麥芽煮湯——理氣健脾

立秋後氣象還是比較悶熱,要少吃辛辣食物,適當多吃酸、鹹食物。給大家推薦一款湯飲,不但能清熱消暑,還有理氣健脾的功效。

主料是大麥芽(一兩)、和瘦豬肉(四兩)、冬瓜(六兩)、少量陳皮(25克)一起用砂鍋煮湯,大火煮開後小火煮1~2小時。

2. 雪梨百合汁——清熱潤燥

立秋後燥氣上升,多吃些滋陰潤肺的食物:蓮子、山藥、百合等。雪梨和百合一起加水熬製,清熱潤燥,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特別是對於經常乾咳的人。

3. 油菜燕麥粥——養胃除燥

立秋後還是屬於長夏之末,氣象仍然比較悶熱,易造成食慾不佳,建議用燕麥熬粥喝,燕麥先煮熟,然後放入油菜末煮開。

或者將大米先煮熟,將提前做好的山藥泥加入煮開,適當喝些能夠養胃健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