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五常大米」對話「大紅袍茶」

▲九龍窠上的母樹大紅袍是傳說中的皇家貢品。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荒攝

▲今年6月初,五常市一處稻田。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坤晟攝

編者按】

從黑龍江五常市到福建武夷山市,相距2700公里之遙,而這兩個縣級市最有名的特產——五常大米和武夷岩茶的品牌價值則比肩而立。

今年5月9日,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在上海發布2018年中國區域品牌(地理標誌產品)百強榜單。「武夷岩茶」以693億元品牌價值排名第五,「五常大米」以品牌價值670億元位居第六。

雖然同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品牌價值相近,但兩地產業發展路線並不相同。五常大米將「稻花香2號」(以下簡稱稻花香)稻種奉為圭臬,全力打假亮真「求其純」;武夷岩茶以「大紅袍」品牌為先鋒,精選肉桂、水仙等名樅「拚其精」。它們憑藉「真山真水真風光」,贏得了「好茶好米好口碑」。

帶著產業化之路何以不同、品牌價值如何實現等諸多疑問,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先後深入武夷山市和五常市,從產品到產業對比溯源,從產業到產權抽絲剝繭,探尋我國品牌農業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產品故事:難考證的傳說與仍健在的傳人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荒、李坤晟、程子龍

自古以來,無論什麼物件一旦成了「貢品」,就身價倍增。五常大米和大紅袍茶亦不能免俗——「慈禧太后的米」「明朝皇帝的茶」等傳說,不僅為之增添幾分神秘,也讓不少消費者掏腰包時,多了一層格外的心理滿足。

早已走進尋常百姓家的五常大米和大紅袍茶,與傳說中的那些「貢品」相去甚遠,傳承關係脆弱而模糊。兩位與其淵源深厚的品牌「創始人」,為記者揭開了它們的「身世」之謎。

明清兩代皇后的貢品

據載,1835年,吉林將軍富俊組織一些朝鮮族人,在五常地區茫茫荒野上開墾水田,種植水稻。東北黑土地獨特的氣候環境,賦予五常大米香鬱誘人的口感,很快被選為清朝皇宮的貢米。

相傳,對飲食極其挑剔的慈禧太后,曾多次提起五常大米,以至於「非此米不能進食」。

據五常市壹百坰米業有限公司經理王世明回憶,十幾年前一次新米上市,正趕上北京召開全國性重要會議,濃鬱的米香贏得與會代表交口稱讚。

彼時,負責運送24噸五常大米進京的車隊,出發前還掛起橫幅、放了鞭炮。一時間,五常大米名聲大噪。

相形之下,大紅袍茶的貢品傳說更為久遠。

明朝一位上京趕考的舉人,途經武夷山時突發急症,腹痛難忍。武夷山天心寺一位老僧援手相救,將寺邊岩石上採摘下來的茶葉沏泡成湯。舉人喝過之後,不藥而癒。

後來,這位舉人高中狀元,專程到武夷山感謝老僧,並請求採製一盒寺邊岩茶進貢給皇上。回京後,聽聞皇后腹痛成疾,臥床不起,他便獻茶給皇后。果然,皇后飲過此茶後病痛立消。

皇上龍顏大悅,賜大紅袍一件,命狀元到武夷山封賞。狀元奉旨來到武夷山九龍窠,命當地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帝所賜大紅袍披掛在茶樹上。從此,這幾株茶樹得名「大紅袍」,成了年年進貢的珍品。

上世紀70年代,一段有關大紅袍茶的外交佳話廣為流傳。傳說,尼克松訪華期間,毛澤東主席送他4兩大紅袍。尼克松一臉詫異,思忖一個東方大國長官人,禮節上居然這麼小氣。陪同會見的周恩來總理打趣道:總統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給您了!

看著尼克松更加迷惑不解的神情,周總理指著裝有大紅袍茶的精美罐子說:武夷山大紅袍是中國歷代皇家貢品,一年只有8兩,主席送您4兩,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身世鮮為人知的產品

傳說中受封大紅袍的6棵茶樹,早已成為武夷山最著名的景觀。以「大紅袍」為名的茶葉,是武夷岩茶中最有影響力的品牌。

據武夷山市茶葉局局長鄧崇慧介紹,九龍窠「大紅袍」母樹已經禁采多年,現在市面上出售的武夷山大紅袍茶,主要是以拚配為主的商品大紅袍。如果從概念上來說,還有母樹大紅袍、品種大紅袍、純種大紅袍以及作為商業品牌的武夷山大紅袍等說法。

被譽為「大紅袍之父」的陳德華告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武夷岩茶的定義裡,九龍窠大紅袍即母樹大紅袍,和鐵羅漢、白雞冠、半天妖一樣屬於名樅,照輩分只能算孫輩,還算不上一個品種。

1985年初,時任武夷山茶科所所長的陳德華獲悉,一家惠安茶莊製作了名為「大紅袍」的小包裝茶。他想,大紅袍明明是武夷山的茶樹,為什麼我們自己不把這個品牌做起來?

於是,陳德華從茶科所1萬斤茶葉中,精挑細選300斤茶葉,按每盒15克的標準製出1萬盒小包裝茶,並取名「大紅袍」。從此,岩骨花香的大紅袍茶一炮打響,大獲成功。

「再沒有過這麼好的大紅袍,那真正是百裡挑一、優中選優啊!」78歲的陳德華在自己的茶莊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慨嘆道。當年,他所精選的武夷岩茶有幾十個品種,但除了名稱之外,沒有一芽茶葉來自九龍窠大紅袍母樹。

早在1964年,福建省茶葉研究所曾派工作人員來武夷山,剪下九龍窠母樹大紅袍枝條帶回研究。1985年11月,陳德華終於覓得機會通過私人關係,將5株大紅袍茶苗從省所「引種」回到武夷山茶科所。此時,母樹大紅袍才真正「落地生根、開枝散葉」,最終成為前述的品種大紅袍,這是後話。

無獨有偶,傳說中慈禧太后念茲在茲的五常大米,無論稻種還是口感,都已無從考證了。現今「米中翹楚」的五常大米,則與當地一位叫田永泰的老人密不可分。

今年81歲的田永泰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回憶,1991年,他在龍鳳山鄉的稻田裡,意外發現12穗自然變異的水稻。經過兩年精心選育,稻種「五優稻1號」終於面世。這種有別於東北傳統圓粒大米的長粒米,不僅口感好,做飯也香。五常大米品牌正是從它開始起步的。

2000年,田永泰在「五優稻1號」的稻田裡轉悠,突然「聞到一陣香氣,仔細一找,發現一穴又黑又黃,長有斑點的稻子,竟然連種子都是香的。」他從來沒見過這麼香的稻米。這種稻米口感十分柔軟,香氣四溢,連葉子和稻花都散發著香氣。

屢獲幸運之神垂青的田永泰喜出望外,當年入冬就帶著500粒種子到海南繁種。後來,種子管理部門依例將之命名為「五優稻4號」,而稻農們更喜歡稱其俗名「稻花香2號」。

現在市面上最受熱捧的五常大米,就是「五優稻4號」。

產業視角:五常米的隱憂和大紅袍的從容

不論是田永泰在稻田裡聞出來的五常大米,還是陳德華托「大紅袍」之名挑選的武夷岩茶,都已衍生出品牌價值數百億元的龐大產業。

除了一擲千金的豪客,普通消費者並不計較他們喝的大紅袍茶並非純種。因為他們根本不會奢望:喝上傳說一年僅產8兩的大紅袍茶。

與之相反,雖也號稱貴為貢品,五常大米每年數十萬噸的產量,讓消費者覺得自己有這個口福。人們擔心的是從超市裡買回的五常大米不夠純正,甚至認為,市場上買不到正宗的五常大米。

事實上,消費心理的差別折射出了兩條不同的產業之路。

都是調與配,際遇各不同

近年,五常大米見諸報端最熱門話題是「打假」。五常市現有稻田223萬畝,即使按畝產1500斤水稻和70%的最高出米率計算,全年大米產量也不超過118萬噸。此前有業內人士估算,市場上五常大米銷量超過1000萬噸。

拋開與五常大米八竿子打不著的「李鬼」不談,市面上數量可觀的五常大米,其實是「調和米」。這幾乎是業界公開的「秘密」。

官方定義的「調和米」分為三類:一是由外地水稻和五常市地產其他水稻調和而成;二是由五常地產水稻和「稻花香」調和而成;三是由外地水稻和「稻花香」調和而成。

五常市一直希望將五常大米和稻花香2號綁定,不僅打擊各種「調和米」,也不鼓勵在五常種植其它稻種。據當地一家飯館老闆反映,今年更要求當地餐廳的米飯必須使用稻花香。

「五常大米就等於稻花香。」田永泰力挺自己選育稻種的正統地位。田家在當地經營一家米企,每年靠賣稻花香種子收入不菲。

然而,由於水稻種植面積有限,五常大米產業的天花板顯而易見,放開「調和米」的呼聲一直都有。業內人士指出,五常大米產業不宜「畫地為牢」,應該提升和豐富產品定位,向大紅袍茶學習如何從6棵母樹發展成一個產業。

「五常大米主要是口感好。要說這營養價值,比不上現在一些富硒米。」一名五常市官員稱。

也有人認為,不同年代、不同人群的口味都會變化,產業發展要尊重市場規律,將主觀的判斷客觀化,並不利於產業做大做強。

早在10多年前,田永泰就曾建議當地政府發展調和米。「只要標明稻花香的比例,分不同價格,不欺騙消費者就行!」他向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坦言,這種意見目前在當地並不佔據主流。

都是調與配,際遇各不同。武夷山市對「拚配」大紅袍「恩寵」有加。2006年,「大紅袍」作為官方推崇的主力,確立了其武夷岩茶中的頭牌地位。

彼時,恰逢電視劇《喬家大院》熱播,男主角喬致庸販賣武夷茶的故事,為「大紅袍」打開市場造勢助力,大紅袍真正成為全國茶葉市場的新寵。

很多人並不知道,直到2012年4月1日,大紅袍茶才正式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成為一個茶樹品種,有了自立門戶的「身份證」。

目前,市場上的商品大紅袍以拚配為主,是根據不同茶葉品種間優勢互補原理,用大紅袍、水仙、肉桂等各具特色的優質品種,按照最佳口感比例進行拚配、製作出的大紅袍茶。

武夷山市茶業協會會長劉國英認為,過分追求純種大紅袍沒有太大意義。九龍窠6株母樹大紅袍,本身就是3個不同的品系。後來成為大紅袍品種的奇丹,是根據口味從中選出相對最好的一種。可見,現在的純種大紅袍跟九龍窠上的母樹仍有區別。何況,「純種的口感還沒有拚配的好。」劉國英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

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是當地規模最大的茶企。公司總經理李方直言不諱:「我們一開始就以拚配為主。」在她看來,拚配才能讓當地茶業得到持續性發展,越做越大,否則越做越局限。

「你的茶香,我的水好,通過拚配組合,把所有茶的差距控制在10%以內。拚配是從農業文明進化到工業文明的體現。煙酒都是嫻熟的拚配勾兌技藝,才能把產業做這麼大。」李方向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解釋道。

一枝獨秀還是輪流坐莊

目前,五常市24個鄉鎮,23個種植了稻花香水稻,並制定了5年之內再擴100萬畝稻田的目標。

「擴完之後,五常市能種稻的地方基本都種上了稻花香。」五常市農業局副局長王汝壯說。

然而,這種稻花香一枝獨秀的局面,也為五常大米產業發展埋下了隱憂。田永泰坦承,即使不斷提純複壯,並不能避免稻種逐漸退化的自然規律。「現在香味有所減弱,但我覺得剛剛好。過去味道太濃鬱了。」田永泰向記者解釋稻花香種子的退化後果。他表示說,「未來如果沒有接替稻花香的種子,五常大米就不行了。」

雖然當地多家種業公司一直在努力選育新的品種,但僅有萬分之一二的自然變異幾率,無疑令這項工作異常艱難。

曾多次發現優秀變異稻種,手上也有稻花香2號的原種的田永泰,被當地政府寄予厚望。在外人看來,他離成功總會比別人近一些。

年事已高、初心未改的田永泰,至今仍堅持定期去試驗田選種育種。近幾年,他雖然選育出一些新的稻種,但香氣口感都不如稻花香理想。

與五常大米不同,大紅袍至今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除了大紅袍,武夷岩茶還有水仙、肉桂、奇種以及各名樅……最近幾年,武夷岩茶開始輪流坐莊,遍地開花。

目前,武夷山最受追捧的是肉桂,頂級的牛欄坑肉桂已被炒到數十萬元一斤。肉桂以不同山場劃分,除了最有名的牛肉、馬肉,還有龍肉、貓肉、獅肉、羊肉、虎肉、鬼肉、心頭肉……消費者不僅可以選擇不同品種,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追捧不同山場。

武夷山市還有鬥茶的傳統。2018年武夷山市開展了第十四屆春茶評比,這也是第二屆「互聯網+武夷鬥茶」。在這項大茶企通常不願意參賽的盲評賽事中,越來越多的大眾參與進來,對自己的口味有了話語權。

毫無疑問,在各自軌道上,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岩茶產業之路,比與稻花香綁定的五常大米走得更寬廣。

休耕稻田引發的質疑

隨著武夷岩茶的價格在市場中日漸走高,越來越多的當地人開始種茶,逐漸從山裡種到田裡。村民毀林開山破壞了當地環境,種在田裡的洲茶更拉低了武夷岩茶的品位。

「目前,武夷山市茶葉種植面積14.8萬畝。2008年我們就發通告,沒批準不能開茶山。劃分了禁開區,非禁開區要種茶要蓋8個章。2011年又頒布規定,一畝茶田也不許新開。」主管茶業的武夷山市副市長伍洲說。

武夷山市茶產業轉型更新發展顧問江書華透露,近年來武夷山市茶山綜合整治已達六七萬畝。

「我們把道理講透,老百姓還是理解的。好山好水出好茶!」江書華說。

在五常市衛國鄉的田埂上,北大倉集團董事長隋熙明指著眼前一片休耕的黑土說,「五常大米缺少真正的龍頭企業。我們將按歐盟標準,打造中國第一品牌的五常大米。」

隋熙明介紹,北大倉集團現已流轉了15000畝稻田。為了涵養地力,他們計劃休耕三年,提高土地有機質含量。目前,土地休耕面積已達5000畝,旨在「真正挖掘出黑土地的價值」。

「一開始,當地有的官員並不理解,質疑我們大面積休耕會引發外界誤解五常土地有汙染,影響五常大米品牌。」隋熙明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他夢想把北大倉的五常大米做成法國波爾多酒莊紅酒一樣的世界品牌。

「我們有最好的土地,最好的米,最好的肥料,用國際標準,讓外國人碗中裝滿中國米。」隋熙明豪言道。

產權保護:艱難的「打假」與簡單的「打價」

作為享譽中外的地方名優特產,五常大米和大紅袍茶免不了遭遇「李鬼」,當地政府為保護地方品牌不遺餘力。

「就像自己的孩子,眼看著被別人毀了能不心疼?」曾任武夷山市副市長的江書華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

然而,兩地品牌保護的諸多努力雖有成效,卻並不樂觀。一些地方似乎熱衷於將市場監管重點,聚焦於輿論詬病的產品價格炒作上。

屢禁難絕的「外地米」「外山茶」

多年來,大量外埠水稻運進五常市「洗澡」後,又搖身一變,以「五常大米」的名號混入市場。

為了維護五常大米品牌,五常市長官親自帶隊到全國各地「打假」。2015年,黑龍江召開省市縣聯席會議。時任省長陸昊要求五常大米要「亮真的、打假的、做好的」。

張野是五常市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我們通過『三確一檢一碼』建立了五常大米溯源體系。未來有這個二維碼的,就是真的五常大米。」他指著辦公桌上十餘種包裝精美的五常大米樣品說。

這套自2016年開始試行的溯源體系,從農民買種子就開始跟蹤記錄,再根據農民家裡的稻田畝數計算可能的產量,經過檢測後,給相應產量的大米打上標明身份的二維碼。

「確種子、確地塊、確投入品。你家的稻田預計產出1萬斤稻花香,目前已經銷售了5000斤,那你就只能再賣5000斤。超出這個量,企業不收,不檢測,不發二維碼。」王汝壯說。

目前,五常市隻對稻花香進行溯源。而在五常種植其他稻米,則領不到政府的二維碼「身份證」,當然也做不成官方認可的「五常大米」了。

據介紹,從2016年至今年6月初,這個市共溯源62715噸五常大米。總量不及當地年產量的1/10。張野解釋說,當地米企對溯源體系有一個認識和接受的過程。

在武夷山肉桂最有名的山場牛欄坑,核心區茶園面積約兩公頃,產量不過500多公斤。一簇簇茶樹中間,茶商設立的標牌十分顯眼,或標明某企業「牛欄坑茶葉基地」,或標註商家名稱和聯繫電話。一塊面積僅幾分地的茶園,竟然插了好幾家茶商的標牌。

「政府正在對全市的茶園進行普查,包括茶山位置、面積、茶葉產量、流向等,建立資訊資料庫,為下一步茶產品溯源打基礎。」武夷山市市場管理監督管理局局長周紫烽說。

今年3月,針對一些電商平台出現大量銷售「武夷山岩茶春茶」的現象,武夷山市茶業局通過向社會公布武夷山各種茶葉的採摘、製作、上市時間等,讓消費者明辨真偽。

與五常的「外地米」一樣,市場上存在著大量「外山茶」。有的企業將武夷山產區外的茶也包裝成武夷岩茶,甚至包裝成武夷山特定山場的名茶銷售,魚目混珠。

現實的窘境是,武夷山市茶葉品質監督所總共3名正式員工、5名編外人員。這點人手連本地茶都檢測不過來,對外山茶更是無可奈何。

看不見的邊界與看得見的缺失

「五常大米香天下。天下大米亂五常。」多位五常市官員均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表示,以一個縣級市的許可權和資源,要杜絕全國市場上的假五常大米,簡直比登天還難。

張野認為,缺乏法律支撐是五常大米打假的突出難點,去年五常市希望通過哈爾濱市頒布一項品牌建設保護條例。雖然他並不認為這樣的努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據記者了解,地理標誌(原產地)產品保護制度主要源自《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保護原產地名稱及其國際註冊裡斯本協定》和WTO有關貿易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定),是國際通用的辨識度最高的特色產品標誌。

地理標誌產品原本是國際市場競爭中,知識產權保護催生出的產物。國內地方名優特產引入這個概念,無疑極大地推進了自身品牌建設和產業發展。然而,這個概念從有各國海關「把門」的國際貿易,下沉到統一開放的國內市場,各地市場監管部門難免淪入疲於奔命的困境。

除了缺少法律支撐,地理標誌產品標準理化指標不足,也是造成監管難的因素之一。國內的地理標誌產品的標準,大多以定性描述為主、主觀性較強。

以大紅袍茶為例,當地人稱其自帶獨特的「岩韻」「岩骨花香」,只是一種主觀描述,沒有任何客觀性的理化指標可依據。

正如武夷岩茶的等級劃分定義中充斥著「明亮」「略明亮」「欠明亮」等辭彙,即使是圈內人很多時候也要靠個人經驗判斷。既難於辨真,也很難打假。

而稻花香最大優勢是「香」和「口感好」。但口感如何好,評價標準是什麼,這樣的口感與五常地理環境有哪些因果邏輯,至今仍缺乏科學證明。

事實上,田永泰當年將500粒稻種送到海南繁育,如果較真算起來,稻花香從一開始就被植入了海南水土的基因,並非百分之百由五常水土滋養。

別總把板子都打在價格上

從實踐看,往往打假難、見效慢,而乾預價格的行政手段,則更容易立竿見影。

近年在武夷山,「天價茶」一直是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的整頓對象。尤其今年7月,央視曝光了武夷山大師天價手工茶現象。地方政府迅速頒布《關於加強產銷管理促進茶葉市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整治商家炒作、引導理性消費、打擊「天價茶」。

李方告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由於近年武夷岩茶一些品種被炒成天價,像武夷星這樣的大企業收茶青時也遇到了困難。

「一些外地炒家直接把茶農的茶田包走了。但真正給武夷山市繳稅的還是我們這樣的茶企。」她說。

在當地政府看來,穩定市場價格是對產業品牌的保護。群眾參與度越來越高的鬥茶比賽被當地政府當作平抑價格的手段之一。去年,武夷山市曾舉辦平價茶鬥茶拍賣,引導平價茶。

「我們將500塊以下的茶拿來拍賣,這些大眾茶品質都很好,是鬥茶鬥出來的。」武夷山市副市長伍洲說。

他還給記者講了一則有趣的故事:一位閩南商人讓茶商幫忙挑選茶葉。茶商將1000多元成本的茶,以2000元的良心價賣給他。過了不久,商人告知不好喝,把茶葉退了回來。茶商一看,對方壓根沒喝過這茶。於是,他把退回來的茶精心包裝後,又寄了過去,報價2萬元。對方很快反饋這款茶好。

「我們要把這股風氣轉過來。」伍洲說。

7月19日,武夷山市部分誠信茶企,集體公布茶企價格體系,被認為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也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質疑「天價」的標準是多少?如果大師是國家認定的,為什麼只能有平價「大眾茶」,不能有高價「大師茶」?有行業人士認為,不要總把板子打在價格上,完善的市場機制比一時的價格「合理」更重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