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腸道大會,帶你了解小細菌如何大作為

5月4日~6日,由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國家消化系統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熱心腸生物技術研究院聯合主辦,熱心腸生物技術研究院承辦的2019中國腸道大會在北京舉辦。會上,國內外專家圍繞微生態、慢性病、母嬰、動物、腫瘤、營養、中醫藥、新技術等腸道相關領域的全球新進展做了精彩報告。

中國腸道大會,帶你了解小細菌如何大作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我們人體的腸道裡,擠滿了密密麻麻的各種細菌微生物,除了含量最多的水分外,就是這些微生物了。它們被稱為腸道菌群,目前已成為國際上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上海交通?學微生物學特聘教授趙立平在報告中指出,腸道菌群是反映人體健康狀態的窗口,既受人體這個宿主的狀態影響,也會影響人體健康。

多位專家的研究報告表明,腸道菌群是眾多疾病的誘因之一。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於君教授發言指出,僅有3%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可發展為胃癌,但幽門螺桿菌影響了其它胃黏膜菌群形成的生態網路。至於其它細菌在胃癌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他們的研究還發現,有5種口腔致病菌在胃癌患者中明顯增多,可能在胃癌進展中有重要作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周宏偉博士研究發現,生活方式與菌群共同體影響代謝綜合徵發病風險,長時間靜坐容易患代謝綜合征。

多位專家認為,腸道菌群受多種因素影響,但其中藥物對菌群的影響既顯著且時間長。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Eran Elinav博士指出,腸道菌群一旦受到抗生素的干擾,即使服用益生菌也無濟於事,而糞菌移植更有助於菌群恢復穩態。他們研究發現,腸道菌群是反映飲食對人體影響的良好標誌物,由此制定的個性化飲食可以作為健康飲食。飲食規律、食品添加劑對腸道菌群和人體代謝有重要影響,環境因素的影響甚至大於個體遺傳背景的影響。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腸道》主編Emad El Omar報告稱,除了抗生素外,一些非抗生素藥物對腸道菌群同樣具有廣泛影響,其中精神類藥物影響最大。良好的腸道菌群能夠增強全身抗腫瘤反應的能力,如胃癌、結直腸癌和胰腺癌等。同時,腸道菌群與增強癌症免疫治療有關,可影響PD-1抑製劑治療腫瘤的效果。

中國腸道大會,帶你了解小細菌如何大作為

青島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鐸指出,中國人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和人群特點選擇飲食模式。我國人民的膳食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不斷下降、膳食脂肪攝入量上升,代謝疾病風險升高,是否需要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需要謹慎評估。基於300多名健康中國人的飲食乾預研究顯示,高脂飲食對腸道微生物、糞便代謝和血漿促炎症標誌物的不利影響更顯著。他認為,由於我國正處於人民營養結構轉變時期,營養指南應不增加膳食脂肪的攝入量。

上海科技大學原副校長龔晉慷教授在《腸道產業在功能性食品領域中的機遇》的演講中指出,便秘在人群中的發病率高、對健康的危害大,但治療難度很大。向大腸輸送水分是治療便秘比較安全有效的方法;研發有效結合水分子、並向腸道輸送水分的膳食纖維產品,當是治療便秘的理想物質。此類產品已在研發,並有望在近期上市。

不過,有國外專家介紹,益生菌的功效頗具爭議,到目前為止,歐美國家還沒有批準任何一種益生菌療法。

本屆大會共舉辦了15個主題、170餘場學術報告,同期舉辦第一屆中國腸道產業大會,組織了7個產業主題的80餘場演講。參會人數4000餘名。會上還向34名腸道相關專業研究生頒發了熱心腸獎學金,發出《關於共同推動腸道產業健康發展的倡議書》。

文 |吳衛紅

編輯 | 余運西

校對 | 欒兆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