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健康產業的下一真正熱點出現了!!!

談到腸道,大部分人可能首先會想到腹瀉、便秘這些惱人的疾病,卻可能不了解圍繞著腸道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處處開花,現如今是最熱門的科學話題。而談到腸道產業,大部分人可能知道優酪乳、益生菌以及眾多號稱能通便、減肥的產品,卻可能不了解這已經是涵蓋了基因組學及檢測、新葯和新療法研發、醫療器械、健康管理、營養保健及特醫食品甚至有機農業、動物營養的巨大領域

在2019中國腸道大會召開前夕,記者專程拜訪了熱心腸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腸道大會創始發起人和執行主席、知名腸道健康科普作者藍燦輝老師,請他系統介紹對腸道產業的認識和構想。

大家熟悉的優酪乳和益生菌

甫一落座,藍老師給記者遞上了一張厚厚的名片,大大的「Mr GUT」下方印的是他的筆名「熱心腸先生」,正面簡單列示手機號、郵箱、二維碼,背面則只有「腸·道」二字,個性十足卻顯示出這位清華生物系畢業的理科男的與眾不同。

相互認識後,藍老師給記者遞來了一瓶166優酪乳,並介紹這是三元生產的優酪乳,166是他給取的名字,產品是在2018中國腸道大會上發布的,現在賣得不錯,每個月已經有近千萬元的終端銷售規模,是少見的在幾個月之內即實現盈利的優酪乳新品。

藍老師很懂記者的心思,從優酪乳引出了今天的話題。的確,優酪乳、乳酸菌飲料、益生菌產品是大家最為熟知的,也是目前在市場中最受關注的腸道產品。不過藍老師提醒記者,優酪乳、乳酸菌飲料、益生菌產品只是腸道產業的冰山一角。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共生菌群

在展開交流腸道產業的具體形態之前,藍老師給記者做了一個短時間科普。他說剛才我們握手的時候,手上除了感受到握感,還有不少微生物的交流。人與人之間打招呼,「你好」的潛台詞應該是「你們好」,是向你和共生在你身上的微生物一起問好。

原來,這後面是對人自身的革命性新認識。在一個正常成年人體內外,大概有30兆個「自身」細胞(從數量上看,主要是血液裡的紅細胞),而共生微生物(主要是生存在腸道裡的細菌,因此一般稱為菌群)的細胞數大概有40兆,在數量上微生物是與「自身」細胞旗鼓相當的。

而我們還需要充分正視共生菌群的種類和基因數。在口腔中,就存在百種以上微生物,在腸道裡更是高達數百甚至超過1000種,每種微生物(主要指細菌)擁有的基因數大概是幾千個,成百上千種微生物聚合在一起,是幾百萬個基因,而人的自身基因數大概是25000個左右。

以前我們對共生菌群的了解極其有限,但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以及測序成本呈反摩爾定律下降,在過去十幾年間,大量測序資源被投入到人體共生菌群中,人類得以揭開了菌群的秘密,以及它們對健康和疾病的重大影響

從「腸道菌群」到「腸道」

共生菌群是人類曾經「遺忘」的身體另一半,針對它們的研究有兩個重大歷史意義。

第一個是,全面揭示了共生菌群,特別是腸道菌群對健康和疾病的重大影響。首先是改變了我們對疾病的認識,目前大部分慢性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精神類疾病,已經被確定與失衡的腸道菌群關係密切,也有一些因果關係證據出現;我們也需要在腫瘤的發生、發展、耐葯等等生理進程中,充分注重腸道菌群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人類對病原體感染的認識也大大進了一步,越來越多證據表明,在感染之前的菌群結構和功能會影響甚至決定感染是否發生,以及感染的嚴重程度;而腸道菌群對藥物的代謝,則會影響後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毒性);廣譜抗生素等藥物對腸道菌群的毀滅性影響,則可能帶來長期的影響。

而通過調節和改善腸道菌群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則成為大家第一想到的「妙招」,傳統的優酪乳和益生菌也因此備受關注。

但是在藍老師看來,針對共生菌群特別是腸道菌群的研究的第二個歷史意義更值得關注,那就是積累了一整套組學和系統生物學方法。方法學的建立和發展,不僅推動了腸道菌群等研究的蓬勃興起,更可服務於更多生命科學、醫學和大健康產業領域。

比如,在過去幾十年,營養學、食品科學、中草藥等領域的研究因為缺乏系統和整體性的方法,過多關注於有效成分,類似於藥學研究去過多關注靶點和分子機理,而忽視了人體是自身和菌群所組成的共生生態系統的複雜性。

而複雜和系統性方法學的建立,為營養、代謝甚至免疫、神經等等學科的交叉提供了更多可能,人類得以能夠真正在複雜的生命體系中找到規律。

因此,「腸道菌群」的下半場是走向「腸道」,更多去關注整體、關注營養、關注人體自身和菌群的複雜互作;同時,在人體之外,也去關注更多領域,特別是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的飼養動物的腸道健康。

腸道產業爆發前夜

我們每天入口的食品、保健品、藥品,主要是在腸道中被代謝、吸收和排出,以往我們對其中機制的了解可能是片面的、不確切的。現如今,共生菌群的重要角色被越來越充分揭開,針對複雜生命體的研究方法學被建立起來,我們得以更全面更充分去了解經口腔到腸道的物質的代謝進程,這些健康與疾病研究所帶來的成果轉化將會使得相關產業迎來第二春。

新型抗生素、微生態藥物、糞菌移植等新葯和新療法的研發轉化首當其衝,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可以看到獲得巨額融資的項目,這其中一定會出現能造福更多患者的創新。不過這方面創新所需要的準備時間較長,風險也相對較大,主要會是一些大玩家的舞台。

但是從營養入手相對容易,比如大量優酪乳、乳酸菌飲料、益生菌產品已經打上「腸道」標籤,並盛行至今。

藍老師認為,在短期之記憶體在兩大產業機遇,第一是快消品的功能化,以優酪乳為代表。這個大機遇主要會掌握在類似於蒙牛、伊利、三元這樣的食品乳品企業手裡,在現有大渠道中推出「微創新」的功能化食品。其中需要企業的產品經理在配方之外,能完全領會腸道科學研究帶來的機遇,並通過創新的傳播手法實現新產品的熱銷。

短期內的第二大機遇是針對臨床病人和特殊人群的半專業營養支持,現有的臨床腸內腸外營養支持太專業,而且也不一定完全適合臨床病人和特殊人群的需要。但不管是製藥企業「降維」關注特醫食品,還是食品企業「升級」推出臨床專用產品,都有巨大想像空間。藍老師提示,他個人非常看好類似於「腫瘤病人專用牛奶」的微創新產品,並不是一涉及臨床營養,產品就需要特別複雜。

當然,兩大短期機遇要成為長久生意,都不能絕對「短期化」,中國腸道產業裡,健康良性的產品至少有兩個醒目特徵:一是初期有強大的研究數據和文獻支撐,二是逐步積累自身的臨床試驗特別是隨機對照試驗(RCT)證據。即使食品身份的產品,要獲得功能化標籤,也應該在臨床尋求證據支持。

而在新葯和新療法研發、快消品功能化、針對臨床病人和特殊人群的半專業營養支持之外,還有許多與腸道有關的產業機遇。比如,腸道及與其唇齒相依的整條消化道以及肝臟、胰腺等器官都是腫瘤的高發地,結合對自身和菌群的充分了解,利用個體化藥物和營養支持,會有更多腫瘤療法的機遇

在新技術方面,利用基因測序、大數據、人工智慧方法,積累更多大樣本人群數據,並與臨床指征鏈接,創立個體化營養和乾預方法,很有想像空間,已經有國外公司(如DayTwo)獲得巨額融資並取得產品突破;在傳統產業升級方面,確保降低甚至消除農藥殘餘的有機農產品,利用替抗(替代抗生素)、無抗(不用抗生素)養殖生產的肉製品,都可以在腸道產業中找到重要位置。

但是在此之前,雖然科學研究緊密圍繞著腸道來展開,上面介紹的這些業態卻是相對獨立的、凌亂的,沒有一個統一標籤讓產業的創新屬性得以凸顯;部分領域,如保健品行業,還深受反科學、偽科學、過度解讀、違反法規等亂象的困擾,整體口碑不佳,亟需改變。

如同不同的科學研究交叉學科都在關注腸道,縱跨多個屬性和業態的產業,應該有統一的新標籤。熱心腸研究院是「腸道產業」這個名詞的提出者,藍老師介紹道,他們正在努力聯合更多企業,一起起草中國腸道產業藍圖

這是個大手筆!

引領產業發展的熱心腸研究院和中國腸道大會

在藍老師給記者講完科普和展望宏偉的腸道產業藍圖之後,他簡單介紹了熱心腸研究院。這是他和多位合夥人發起創立的商業化研究院,前身是藍老師創立的專門分享腸道健康和科學營養文獻和科普文章的「熱心腸先生」公眾號。

內容、IP和聯名產品是熱心腸研究院的主要業務方向。在內容方面,「熱心腸日報」已累積發出1050多期,400多萬字,成為中國腸道領域最大的「知識庫」;「熱心腸智庫」則已邀請超過200位知名專家加入;目前他們則在著力打造服務於產業的企業和產品「庫」。IP方面,則主要積累了「熱心腸」和「腸·道」兩個品牌,累積超過110萬用戶,活躍用戶有20餘萬,主要是基礎研究者、臨床醫生和產業研發和管理者等專業人士,在中國腸道相關專業領域已成為著名IP ;聯名產品方面,目前暫時還沒有實際出手,但已有類似於166優酪乳這樣的初步合作,並有多家企業與熱心腸研究院進行此方面的商業合作溝通。

中國腸道大會是由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張發明教授、熱心腸生物技術研究院藍燦輝先生共同發起並創立,並邀請多位聯合發起人、大會主席,聯合多家學術和公益部門聯合主辦與協辦,並由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的跨學科跨專業的大型學術和產業交流平台。

2019中國腸道大會,將安排14大學術大會、160餘場學術報告,6大產業大會、60餘場產業演講和圓桌論壇,成為全世界目前規模最大的以腸道為主題的學術和產業大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產業相關活動的主題是「起草中國腸道產業藍圖」,熱心腸研究院將聯合數百家腸道企業,共同宣布中國腸道產業元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