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暫停收購野鴨湖 我愛我家並購中環互聯也失敗

每經記者:吳抒穎 每經編輯:林菁晶

頭頂“房產中介第一股”光環,我愛我家這家登陸A股市場的房產中介打算用資本運作的方式,實現規模擴張和營收增長。上市一年半以來,我愛我家發起了多起並購——中環互聯、野鴨湖和藍海購。

但我愛我家顯然低估了收並購的難度。在暫停收購野鴨湖之後,它的另一筆大宗收購最終也以終止收尾。

近日,我愛我家公告稱:由於交易各方最終未能就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標的資產事項核心交易條款達成一致意見,將終止籌劃收購中環互聯相關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這宗收購的失敗意味著,我愛我家在規模上已暫無可能完成躍升。

在“中介老大”鏈家構建了龐大的生態系統之後,我愛我家若想要縮小與鏈家的差距,必然要反思擴張模式,否則,它與鏈家的距離或將被繼續拉大。

折戟收購中環互聯

收購中環互聯是我愛我家上市之後籌劃的,最值得關注的一宗並購。

這起並購始於去年12月,我愛我家公告稱,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向瑞融投資、劉持彬及劉持海等19名股東,購買其持有的原新三板掛牌企業中環互聯合計100%股權。

我愛我家對這宗並購頗為看重,在年報中,我愛我家稱,“待業務合並完成後,我愛我家運營門市網絡將拓展至25個城市,總門市數超6000家,員工總人數將超7.5萬人”。

這是我愛我家和鏈家拉近身位的一個契機。公開數據顯示,鏈家現在已經在28個城市有了8000家直營店面,旗下經紀人已經接近15萬人。

而我愛我家的收購報告書顯示,公司擁有深入社區的直營連鎖門市2700余家,擁有加盟門市500余家,與鏈家差距明顯。如若並購能成行,我愛我家能夠迅速縮近與鏈家的距離。

實際上,我愛我家與中環互聯的交易失敗並非全無先兆。

在我愛我家的重組計劃發布一周後,深交所經過事後審查向公司下發重組問詢函,要求公司對此交易的必要性、標的資產的具體情況及業績承諾的合理性等問題作進一步說明。

此後並購中環互聯的交易暫無進展,直至2019年5月19日公告宣布流產。

我愛我家在公告中表示,“重組預案披露後,雖經認真磋商,交易各方對各種因素重新評估,最終未能就本次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標的資產事項的核心交易條款達成一致意見。”

一名熟悉我愛我家的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並購失敗的原因或許在於,背調和審計過程中,實際情況和原來預期有比較大的出入;另外一個可能性是,在業績對賭過程中,有一些條款沒有談妥。

長線擴張的隱憂

雖然中環互聯的並購最終失敗,但這不影響我愛我家繼續通過收並購進行擴張的熱情。

2019年4月,我愛我家披露了另一起重大資產購買報告書(草案)。公告顯示,我愛我家擬以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謝照等股東持有的湖南藍海購企業策劃有限公司100%的股權,交易合計對價為5.6億元。

我愛我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收並購是上市公司正常的擴張方式,並購中環互聯和藍海購都與其業務有較高的協同性,是戰略、市場布局和規模的綜合考慮。

在我愛我家2018年年報中,對於2019年的展望提到了兩個經營計劃:一是開展並購整合,直營與加盟雙輪驅動;二是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以數據和流量為基礎,實現業務創新。

由此觀之,收購、並購在未來仍將是我愛我家實現規模擴張的重要方式,但可供其選擇的標的物或許已經不多了。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中介行業已經進入混戰階段,大型中介機構多數都已結盟貝殼。

在去年那場由58同城發起的“中介聯盟”中,作為盟友之一的21世紀不動產在上個月宣布站隊貝殼——6000家門市、3000名店東和5萬名經紀人與貝殼實現數據和資源共享。

我愛我家前高管胡景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市面上像中環互聯這樣,有2000多家門市、經營狀況還比較不錯的標的物“應該是沒有了”。

如若不通過收並購進行規模擴張,自建一個品牌進行加盟或是最佳選擇。正如鏈家的德佑,截至去年年底,它擁有的全國簽約加盟門市已突破5000家,入駐了90個城市,預計今年會超過8000家。

不過在胡景暉看來,我愛我家不太具備加盟這種基因,“這才是它的挑戰”。

他舉了一個例子,我愛我家之前在太原、武漢和長沙等地均啟動過並購,但後期有的回購了,有的逐步轉為直營,“我愛我家不太具備加盟這個基因”。

而一旦效仿鏈家德佑啟動品牌加盟,管理模式、IT系統和文化輸出等,都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性問題,我愛我家是否願意付出相應時間去逐步推進仍是未知數。

短期來看,我愛我家的實際控制人謝勇還沒有作好品牌加盟的準備,這名早年成名的私募大佬,還是習慣用資本的手段去經營公司。

“我愛我家因為已經是上市公司了,所以它可以通過現金加換股的形式來並購,實際上來講,可能還是更具備優勢吧。”胡景暉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