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話題 | “9個月的寶寶就可以上情商班”,家長的智商呢?

特約作者 | 與歸

“孩子內向、愛發脾氣,報個情商課,就能解決問題?”據報導,最近一種面向孩子“情商班”的課程很火,有輔導班表示“9個月大的寶寶就能上”,還打出了“3歲就能讓孩子成為社交萬人迷 ”的口號,這讓不少家長又有了為孩子報班的衝動。

問世間情商為何物

很多人估計會有疑問:我只知道知識是可以授人的,情商也可以嗎?

當然可以。只要你交學費,沒有培訓機構教不了的。只是,在探討情商課之前,我們不妨先搞清楚,情商到底為何物?

很早就有學者指出情緒對人的生存和發展有重要作用。不過,“情商”一詞出現的時間並不算早。一種說法是,1985年,以色列心理學家巴昂創造了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簡稱EQ)這個心理學術語。根據他的定義,EQ包括了那些能影響我們適應環境的情緒及社交能力。

十年之後的1995,哈佛大學的丹尼爾·高曼教授出版了《EQ》一書。他認為情商比智商更能影響一個人的成功。隨著《EQ》系列書籍的暢銷,情商一詞也為大眾所熟知。

雖然巴昂在1997年編制了測量情緒的《巴昂情商量表》,但很多學者覺得他的測量表不夠科學——情商也許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和改善自己的情緒,但情商不是一個嚴謹的科學概念,和智商不同,情商很難被定義,更難被量化和測量。

此外,情商還和文化緊密相連。一些社交行為在有的國家被認為是高情商,但在有的國家卻被認為是低情商。

還有不少學者乾脆直斥情商為“偽科學”。多倫多大學臨床心理學家、心理學教授喬丹·彼得森就曾直言,“沒有EQ這樣的東西……從科學角度來說,這是一個欺詐性的概念,一種時尚,一種方便的潮流,一種企業行銷方案。”

美國雖有“情商課”,但效果也被質疑

美國的一些中小學或幼兒園中也有“情商課”(social-emotional learning)。這是一種社交情緒學習課程,倡導者認為這些課程能夠讓孩子的心理更健康,並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

雖然倡導者列舉了一些成就,但依然有人質疑這類課程的效果和科學性。

2010年,美國教育部就7個不同的SEL課程發布評估報告,結果顯示,孩子們的學業成績並未增長,其行為問題也沒有改善。有教師甚至認為,這類課程不過是心理安慰,在浪費寶貴的上課時間。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史蒂芬妮·瓊斯認為,社交情緒學習課程往往依賴常規心理治療策略,如與某種情緒保持距離,或卸下內心負擔的能力。但在一個孩子身上培育這些技能,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

因為要讓孩子領會同理心,需要他先理解自己的情緒:明白何為悲傷、憤怒或失望的意識,知曉它的強度、持續時間和原因。唯有孩子具備了這種意識,你才能培養下一個層面的能力。

所以,“確定哪些技能可以在哪個年齡段建設性地傳授給孩子,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即使是從業者,也認為這個行業發展過快。從事情商谘詢和培訓工作的心理學家大衛·卡魯索認為,社交情緒學習熱“大有前途”,但他擔心,這個領域的發展有些超前了,“在將其制度化之前,我們最好首先確定,社交情緒學習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

國內的“情商更差勁,養育孩子沒有捷徑

國內的“情商課”開展也很早。早在2008年,河南教育學院就開設了“情商課”。有報導稱,該課成為全校逃課率最低、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前段時間引發熱議的複旦大學陳果老師,早在2011年也曾因“情商課”視頻走紅。

有意思的是,陳果本碩博讀的都是哲學,而非心理學,至於她的職業,學名叫“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而河南教育學院主講情商課的段玉強老師,則是經濟學碩士,博士讀的是管理科學與工程。

現在,情商課從大學到了幼教機構,甚至有機構喊出了“3歲就能讓孩子能成為社交萬人迷”。

且不說這些幼教老師是否夠格,就憑他們把孩子打造成“萬人迷”的宣傳,就說明他們根本不懂“情商”。

美國的情商課主要教孩子控制和表達自己的情緒,與他人更好的相處。比如玩手機被媽媽吼了,孩子很傷心,情商課上的老師會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情感,並禮貌的要求父母道歉。

可很多中國家長是覺得“孩子內向、愛發脾氣”是問題,希望情商班能給自己一個更完美的孩子。

0-3歲的孩子也能上情商課,如此全年齡段的覆蓋,更顯得一些幼教機構吃相難看。

如此局面,這也很好理解。近年來育兒市場急速發展,“家長的錢最好賺”,幾乎成了共識。

於是,各類興趣班和培訓班層出不窮,家長們也很焦慮,生怕自己的孩子沒有趕上哪班車。反倒是孩子自己,成了最沒話語權和自我意志的那一個。

要知道,孩子的可塑性最強,尤其是低齡階段,但其天賦、興趣、個性更需要被呵護。所以,不求家長們給孩子成長帶來多少便利,但也不要製造過多的困惑。

看到情商課,筆者就下意識想起了女德班、感恩教育講座,家長們在送孩子去上課前,還是要自己先補補課,搞清楚培訓班裡究竟教些什麽。

在情商這個概念本身就遭到質疑,且課程無成熟經驗的時候,一些機構就猛推情商課。筆者有理由質疑,這些課程只不過是引入一些粗淺的國外心理學概念,黏合家長們的焦慮,製造出的新商機。

有學者認為,最好的情商教育就在家庭——孩子處在正常的家庭裡,家庭的氛圍和父母的情緒是正常的,那麽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學會體察別人情緒、管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家長希望孩子更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很多事情還是要靠自己,而不是把孩子推給各類情商課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