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複聯4”又陷退票門,影院的服務費怎麽就成了糊塗账?

獵雲網注:野蠻生長的後果,就是越來越多影院賺不到錢,很多影院也因此忽略了基本的服務和影廳建設,進一步惡化了下遊的生態環境,一些影院雖然收著高昂服務費,卻沒有什麽“增值服務”。今年多輪漲價事件背後,不乏一些早就心生退意、希望“賺一把就跑路”的人。面對這樣的行業現狀,有影投負責人向毒眸感慨:“過去是野蠻生長,現在行業裡只剩下野蠻了。”文章來源: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作者:江宇琦,編輯:師燁東。

有影院出現“強製退票”的情況

《複聯4》預售的高票價引起官方注意之後,上周四晚間,多位業內人士向毒眸透露,院線、影投方面收到了有關部門針對異常服務費的通知並被要求整改,“除VIP廳外,服務費不能超過票價的10%”,部分出現問題的影城甚至被暫停密鑰,此後“電影主管部門還要檢查”。對此有知情者告訴毒眸,通知出現的當晚,數千家影城連夜整改(點此閱讀:

數千家影城連夜修改“複聯4”服務費,預售一晚上或多出數千萬

),不少影城出售的電影票中,除了VIP廳已無服務費。

一直以來都讓消費者琢磨不透的“服務費”,在這場風波當中終於露出了真身。影院為什麽要在正常票價外,收取額外的服務費?影院收取服務費的依據又是什麽?影廳服務費和電影票上寫的“服務費”又有何差別?(可以先聽眸爺做個簡單的解讀:眸爺解毒 | 你貢獻的電影票錢最後都分給了誰?)

電影票上的服務費

現階段,消費者在買票時可能涉及的服務費,分為“影廳服務費”和“電商服務費”兩種。早在十多年前,一些影城為了謀取高利潤,開始私下收取額外費用,這便是現在“影廳服務費”的前期,後來遭到了抵製和叫停;之後國家頒布過相關規定,允許4D、VIP等特殊廳收取影廳服務費,算是給予了影廳服務費“官方認可”;電商崛起、用戶購票習慣轉化完成後,平台開始收取電商服務費,而從2017年起電商服務費被納入了票房統計;去年,主管部門計劃要限制電商服務費的價格和分配(點此閱讀:暑期檔後市場慘淡,票補消失後電影院去哪裡找觀眾?)……

這幾年來,圍繞著這筆費用,片方、影院方和主管部門其實有過多輪博弈,而想要弄清這些問題,必須明白我們買電影票時的錢都到哪了。一般情況下,如果將用戶在貓眼、淘票票上購買電影票時的實際消費價格進行拆分,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實際消費價格=最低發行價+影院溢價+電商服務費+影廳服務費-各類優惠

“最低發行價”是發行方給的最低結算價,在全國範圍內是統一的,一般在票房結算時,單張影票不能低於這個價格(此次《複聯4》最低結算價為25元),否則在沒有票補的情況下,影院必須自己掏腰包補齊。

“影院溢價”是影院根據所處城市、區位等,對電影票價格在最低發行價之上進行的調整,因為在一二線城市,物價、房租都很高,如果《複聯4》在北京、上海按最低價25元售賣電影票,影院肯定是會賠本的。這部分溢價也會被算作票房收入,是需要片方和影院進行分成的。

而此次引發軒然大波的“影廳服務費”,是由影院方面直接收取的一項費用。按照相關規定,這筆錢需要影院和發行方進行協商,且影院要將該收入的數額上報給有關部門用作備案,但不需要和片方進行分成。也就是說,每張電影票裡的影廳服務費全歸影院。

不過影廳服務費被“合法化”其實是近幾年的事情,更早之前這筆額外收入一直處在相對灰色的地帶。

如上文所言,影院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對電影票進行溢價調整,可是影院具體漲了多少、什麽時候漲、最後售價多少,都不像“最低發行價”一樣有白紙黑字規定,自主權全在影院手中,於是便給一些想鑽簍子的人提供了空間。

某位有著超過二十年從業經驗的資深業內人士告訴毒眸,早在十多年前、最低發行價還只有5元的時候,就有一些影院試圖在這上面做文章。“這些影院當時採用的方式被稱為‘結構票價’,一張票賣20元,但隻按5元的最低票價上報票房收入,剩下的15元則被算作捆綁的賣品、服務收入,如此一來影院方面得到的錢就多了。這樣的行為在當時引起了片方的強烈不滿,最後在有關部門的介入下才有所限制。”

到了2015年前後,國內影院建設開始興起,為了鼓勵影院建設高端影廳、提升用戶的消費體驗,有關部門開始允許影院在票價中附加其他額外的費用。2015年7月,中國放映協會下發了《電影票務行銷銷售規範》,明確規定VIP廳、4D廳可以收取影廳服務費,但“需經發行方與放映方通過合約確定”。

然而據毒眸所知,真正會就影廳服務費和發行方協商、簽訂合約的影院其實並不多。不僅如此,很多原本就在找機會鑽漏洞的玩家,更是看準這一機會開始打起了擦邊球,在IMAX、杜比等非4D或非VIP廳上,也開始偷偷收取影廳服務費。

對於影廳服務費的出現,有不少業內人士叫好,認為是市場進步的一種體現。“建設IMAX廳的花費可能是普通廳的十倍,影院提供了更好的增值服務,理應獲得更多的回報,這是純市場行為,觀眾可以選擇不購買、去買更便宜的。況且很多特殊廳的票價只是普通廳的兩倍,相比於建設成本而言已經很低了。”

但也有影投負責人向毒眸表示,未和片方協商就收取服務費,毫無疑問屬於“偷票房”。“片方‘免費’給影院電影,最後跟影院分成,這是已經確定好的契約。私自改變分成契約,是對片方利益的侵犯,長期以往,哪個片方還願意花精力提升影片質感?影院花更多錢建IMAX廳,一些IMAX影片也花了很多錢來做特效,按照這個邏輯,影片拍攝成本在提高,片方也應該拿更多分账。”

事實上,有分析人士告訴毒眸,一些片方對於影院私自收取影廳服務費早就感到不滿了,但可能是因為國內片方一直處在相對弱勢地位,加上過去幾年國內影院的生存情況普遍不夠理想,因此一些影廳在每張電影票上收幾元影廳服務費的行為,牽扯到的利益數字也不算太大,片方和官方就默許了。

本次《複聯4》事件之所以會鬧得滿城風雨,根源不在於服務費本身,而在於影廳服務費收得太高了。

“一張票賣300元,有200元是服務費,只有100元屬於分账票房。總得算下來影院拿了將近250元,而迪士尼隻賺20多元,片方自然也不樂意。”有從業者告訴毒眸,除去發行方,迪士尼方面也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提出了抗議,進而才導致了此次服務費異常的調整。

影院發布的通知

在我國,只有“最低發行價+影院溢價”部分的账面票房,才能參與到最後的分账當中。一般情況下,一部電影的可分账票房,除去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之後,剩餘的票房中,影院及院線提留的票房收入比例為57%,製片方和發行方通常拿到的比例為43%左右。

作為進口大片的好萊塢電影則更加特殊,按照中美簽訂的相關協議,美國片方僅僅能夠分得可分账票房中的25%,中影、華夏作為發行的代理方也能參與分账。現階段,每年能夠享受分账片政策的進口片只有34部,其他進口片則必須以批片的形式進入,這時片方能享受到的分账比例會更低(點此閱讀:《摔跤吧!爸爸》之後,為什麽看不到爆款批片了?)。

因此,雖然這回一張《複聯4》的票動不動就能賣到幾百上千,但由於服務費過高,在這類高價票上,歸片方的部分其實是低於分账比例的。

曾在閑魚上被炒到2000元的《複聯4》電影票

有影城經理告訴毒眸,有關通知下發後,如果影城選擇將服務費調整為票房上報,則這筆錢將作為分账票房參與分成,迪士尼的收入也會隨之增加。“影城還能夠通過分账的形式從中獲利,但是只能按照分账比例得到其中的一半左右,肯定沒有高服務費時獲得的收入高。”

“票價糾紛實質上是一個利益分配的問題:這次是票價過高,影院想切走一塊、選擇收服務費,片方肯定不願意;反之票價低的時候,還有最低票價限制,影院必須自己補貼觀眾、保證片方利益,影院肯定不願意。”資深從業者賀煒告訴毒眸,現有的票房分账模式可能已經不適用於行業的發展了,《複聯4》後有關部門可能會對影廳服務費做出限制,但如果利益分配結構沒有改變,則很難徹底杜絕此類現象。

在影廳服務費和分账票房外,還有一筆和貓眼、淘票票等售票平台直接相關的費用——“電商服務費”。在電商平台規模逐漸擴大、成為主要購票平台後,各平台開始收取該項費用,費用主要包含了電商的售票系統技術費、網絡售票管理費、電話短信通訊費以及取票設備維護費等,每張電影票收取2-5元不等,2017年之前都未被計入到總票房當中。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專資辦所統計的“全年票房”,都是指當年所有記錄在案的“分账票房”——“最低發行價+影院溢價”的總和,不含影廳服務費和電商服務費等其他費用。但在2017年,出於票房增速等種種考慮,“電商服務費”開始被正式計入年度票房統計之中。現如今,很多在網上購買的電影票票面上,都會注明這張票的服務費是多少。

不過電商服務費雖被計入總票房,但並不會參與和片方的分账,而是直接由平台和影院來分配。有影投管理者告訴毒眸,很多時候系統商、電商平台和影院會按照1:2:1的比例來分成,即如果服務費是4元,三方分別能得到1元、2元和1元。而一些大的院線、影投有時候會要求系統商返還相關費用,即按照1:1和電商平台進行分成。

電影院內電商平台的取票機

按照2018年的數據來計算,全年服務費總額達到了44億,佔年總票房的7%左右,而影院方面能從中獲得十幾億的收入。但就在去年,有消息稱,國家未來將對電商服務費做出限制,每張電影票的電商服務費不得超過2元、影院不能參與分成。

雖然十幾億的數字分到上萬家影院,並不算一個大數字,但對於很多年收入不過數百萬的中小影城來說,仍意味著失去了一部分收入來源。因此如果將來電商服務費、影廳服務費紛紛受到限制,很多影城的經營狀況或將更加不容樂觀。

也正是基於生存的焦慮,一些影院才選擇鋌而走險,在《複聯4》的服務費上大做文章。可沒曾想適得其反——今後主管部門在影廳服務費上的把控無疑會更加嚴格。

電影院的生存焦慮

而在毒眸看來,除了無奈和焦慮,某些動輒收取好幾百服務費的影院身上,更多所表現出的其實是一種短視。

有從業者告訴毒眸,海外很多地區在影院建設上都會有嚴格的把控和限制,避免區域內影院密度過大,但國內影院快速發展的那幾年裡很多人投資影院時根本沒有想到這樣的問題,只想趕快進來賺快錢。“有些跨界資本,甚至連分账的規則都沒有搞清楚,以為票房都能歸影院所有,入行後才發現遊戲規則並非他們所想的那樣。”

野蠻生長的後果,就是越來越多影院賺不到錢,很多影院也因此忽略了基本的服務和影廳建設,進一步惡化了下遊的生態環境,一些影院雖然收著高昂服務費,卻沒有什麽“增值服務”。據了解,今年多輪漲價事件背後,不乏一些早就心生退意、希望“賺一把就跑路”的人。面對這樣的行業現狀,有影投負責人向毒眸感慨:“過去是野蠻生長,現在行業裡只剩下野蠻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