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禪修的時候,應該如何調整內心?

今天的周末講堂,光孝寺常住大照法師為大眾作禪修的開示,教導大眾如何避免禪修中的盲點,在禪修中面對內心不同的狀態時,應如何調整平衡,令大眾對禪修有更多了解,也能對自身修學有所指導。

根,有主導、支配、控制的含義。五根是指在其範圍內能執行支配作用的五種心所。它們分別是:1、信根;2、精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其中,信根能起勝解(決定)的作用,精進根能起策勵的作用,念根能起專注的作用,定根能起不散亂的作用,慧根能起覺知的作用。

這五根可以分為兩組:第一組:信根和慧根;第二組:精進根和定根。然而,無論是在信根和慧根組,還是在精進根和定根組,念根適用於一切處,正念始終都很重要。什麽是正念呢?正念就是心沉入所緣,心於當下對所緣保持清楚的專注,不忘失。正念是把心固定在所緣上,猶如石頭沉入水中,而不是像浮萍般隨波逐流。

在這裡,先來講如何平衡信根和慧根。如果一位禪修者想要培育定力、成就止觀,必須先使信根和慧根達到平衡。信根和慧根,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感性和理性的關係。《清淨道論》中說:“信強而慧弱則成迷信,信於不當之事。慧強而信弱則偏於虛偽一邊,猶如由藥引起的病般無可救藥。唯有兩者平等,才能信於正當之事。”

假如一個人信根太強而慧根太弱的話,他容易流於迷信。由於缺乏智慧的分辨能力,他會盲從、迷信一些宗教導師,或者盲信別人、傳說、流言,甚至導致宗教狂熱。所以,感情太豐富,過於感性的人容易迷信,別人怎麽說,他會不加分辨、不加分析就認為是對的,缺乏理性,依人不依法。這種人是信根過強而慧根偏弱。

假如一個人慧根太強而信根偏弱,就會像吃了過量的藥一樣,喜歡批評。這個也不是,那個也不對,好像只有自己最聰明,“老子天下第一”。就像時下有些研究佛教的專家學者,看了幾部經典,就對佛教評頭品足,甚至評論起佛陀來。你想叫這種人禪修,他有可能靜下心來禪修嗎?他的心整天都陷在名相、思辯、對錯上,對三寶沒有信心,或者有點信心也很淡薄。由於理性太強,邏輯思維太強而陷於奸邪、狡黠。即使有機會遇到好的導師,他都喜歡評判、批評導師;遇到好的禪修方法,他也會保持一段距離,不肯老實信受,不肯依教奉行。也就是說,即使解脫的大門向他敞開了,他都不肯踏進一步,始終徘徊在門外,寧可做一個門外漢。就如有些學者一樣,明知佛教很好,佛教是人生的智慧、生命的升華,但就是喜歡說食數寶,不肯去踏實修行。

這兩種都是極端,太過感性不行,太過理性也不行。對於大多數的現代人來說,往往會偏於理性。對於某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往往會偏於感性。在修行止觀的過程中,信根和慧根在不同的時期還是可以有所側重的。在修習止的階段,信根強一點也可以;在修習觀的階段,慧根強一點也可以。在修止的階段,不要自設太多問題。

我們禪修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找問題!不要沒事找事、自找麻煩。什麽是定呢?在52種心所裡面,定是“心一境性”心所。什麽是“心一境性”呢?心只有一個對象,只有一個所緣,或者心和所緣結合在一起的狀態,叫做心一境性。對於修習入出息念,心的境就是呼吸,而且隻應當是呼吸這一個所緣。在修定的階段,心一定要單純,不要把自己弄得很複雜,不要自以為很聰明。能夠心一境性,心不二緣,那是很好的。

另外一組是精進根和定根的關係。什麽是精進呢?精進就是為了達成目標而付出努力。什麽是定呢?定就是心持續地保持在一個所緣上。精進根和定根,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動態和靜態的關係。精進根和定根也必須達到平衡。精進根和定根的平衡,也可以跟七覺支聯繫起來。是哪七覺支呢?它們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七覺支可以分為兩組:第一組: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第二組: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第一組與精進根相應,偏於動態;第二組與定根相應,偏於靜態。這兩組也必須達到平衡,如果不平衡,禪修就會出現問題、出現障礙。然而,在這七覺支當中,念覺支是在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必要的。也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都應當保持正念。

應當如何平衡七覺支呢?換而言之,應當如何平衡精進根與定根呢?《清淨道論》中提到:在應當策勵心的時候,那時就要策勵心;在應當抑製心的時候,那時就要抑製心。什麽時候應當策勵心呢?當心昏沉的時候,應當策勵心。什麽時候應當抑製心呢?當心掉舉、散亂、不能平靜的時候,應當抑製心。當心昏沉的時候,應當提升擇法覺支、精進覺支以及喜覺支,不應當去注意輕安覺支、定覺支跟舍覺支。

舉個燒火的例子:如果火快要熄滅了,但我們卻放一些濕的草、濕的柴,甚至灑水、撒塵土下去,想要讓火苗燃燒起來,有可能嗎?不能!同樣的,當心昏沉的時候,不應當修習輕安覺支、定覺支跟舍覺支,而應該讓心動起來、活躍起來。這時應當修習擇法覺支、精進覺支跟喜覺支。應如何實際操作呢?在禪修的時候,如果心陷於遲鈍,昏昏欲睡,或者感到軟弱無力,那麽,我們可以思維其他的法。為什麽呢?因為心軟弱無力、變得遲鈍的時候,很可能是心對所緣失去了興趣。

比如禪修者一直都在專注呼吸,久而久之可能對呼吸感到枯燥、單調、無聊。因為心對呼吸缺乏興趣,心就會慢慢地變得遲鈍、軟弱。在這個時候,應當讓心活躍起來。使心活躍有很多種方法,他可以修修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如果他是一位佛弟子的話,那麽,他一定會對佛陀有信心和恭敬心。當一個人面對恭敬的所緣時,他不可能掉以輕心。正如你站在一位非常恭敬的導師身邊,你會不會漫不經心呢?你會戰戰兢兢、誠惶誠恐、小心謹慎。

同樣的,如果你對自己的呼吸失去了興趣,可以把所緣換成佛陀,憶念佛陀的功德。只要你對佛陀有恭敬心、有信心,就可以暫時地替換一下所緣,憶念佛陀的功德,“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漢、全自覺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當你的心取佛陀的相、憶念佛陀的種種功德的時候,你的心就會動起來,體驗到那一份恭敬、那一份喜悅。當你的心喜悅了,對所緣有興趣了,就能提升喜覺支。喜覺支提升了,精進覺支也跟著被提升起來。

而且,這個時候擇法覺支也很重要。因為心暗鈍時,想注意呼吸是辦不到的。心處於昏沉狀態,坐在那裡變成點頭哈腰睡著了。應當明白,在這種狀態下繼續注意呼吸是不適合的,可以選擇暫時轉換一種業處,比如專注佛陀的功德等等。為了讓心動起來,讓心對所緣有興趣,選擇轉換一個適當的所緣,就是擇法覺支在起作用。同樣地,當心昏沉、軟弱無力的時候,應當提升擇法覺支、精進覺支以及喜覺支,讓心對所緣有興趣,讓心活躍起來、動起來。

當禪修者的心無法平靜,掉舉、散亂、躁動不安的時候,他就不應當去提升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而應當培育輕安覺支、定覺支跟舍覺支。就好像想要把一堆熊熊燃燒著的火熄滅掉,如果添加乾草、乾柴,再用風吹,它只會越燒越旺。同樣的,如果心散亂不安,一直在打妄想,就應當抑製心,通過培育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讓心平靜下來。請記得:我們禪修的目標是為了斷除煩惱,不要抱著貪欲的心、有所得的心來禪修!假如抱著一顆有所得的心,想要在短期內如何這般的話,往往會應了中國的一句成語:“欲速則不達”,還有一句成語叫“揠苗助長”,大家都應該很清楚吧!如果你抱著有所得的心來禪修,就是在揠苗助長。為什麽呢?因為我們禪修的進步、定力的提升、觀智的培養,需要有很多內緣、外緣的助成。並非說只需要精進就可以達到,還必須得依靠很多的緣。其中,內緣最重要的是自己過去生所累積的善根,此外還有自己的禪修態度、精進、戒行、身體狀況、心理狀況、性格等等;外緣則有導師、氣候、環境、食物、法友、外護等等。所有這些緣都很重要。如果任何一種緣欠缺了,禪修就很難進步。所以,不要有太多的期待。

這一堆的五蘊在輪回當中已經夠沉重了,現在有機會來禪修,就不應當再給自己另外加上一個沉重的包袱,大家應該學會放下包袱。禪修應當像種樹一樣,只要你老老實實地禪修,踏踏實實地實踐,能做幾分就幾分,禪修自然而然就會有進步,定力就會提升,觀智就能培育起來。如果總是抱有過高的期望,自己給自己施壓,那麽心會變得躁動不安,造成精進根過度而定根不足。

在經律裡面有幾個這樣的例子。經中記載:王舍城有個長者子名叫二十億耳。他的腳底天生就跟其他人的不一樣,就像身上的皮膚一樣長毛,很柔軟。當佛陀住在王舍城鷲峰山時,他前往聞法並證得初果,隨後即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庫。他出家之後住在寒林非常精進地禪修。在經行時,他的腳皮給磨破了,血塗滿了經行道,就好像屠牛場一樣。因為過度精進,他的心沒辦法平靜下來,也沒辦法證得任何更高的果位。此時,他生起了這樣的念頭:“在世尊所有住於勤奮精進的弟子當中,我也是其中之一。然而我的心仍然不能從諸漏中無執取解脫出來。我的家擁有財富,既可以自己享用又可以做功德。我不如還俗,既享用財富,又可以做功德。”佛陀知道他生起這樣的心念,就去到他禪修的地方,用彈琴的譬喻開示他:如果琴弦繃得太緊,很難彈出美妙的聲音;如果琴弦太松,也不能彈出美妙的聲音;唯有不松不緊,恰到好處,才可以彈出美妙的聲音。琴弦比喻我們的心態,過緊是精進過度,太松是精進不足。精進過度心易掉舉、煩躁不安,精進不足心易放逸、懈怠。唯有諸根平衡,煩惱才能夠斷除,聖道聖果才能夠證得。

另外一個是阿難尊者的例子。阿難尊者在出家後的第一個雨安居時,聽了富羅那尊者的說法即證得初果,但在此後的43年中卻沒有證得任何更高的果位。後來他成為佛陀的侍者,隨侍佛陀25年,直到佛陀入般涅槃時,他仍然還是初果聖者。佛陀入滅當年的雨安居,當第一次聖典結集大會即將召開的時候,他還熱衷於向其他人說法。當時,參加第一次結集大會的五百位比庫已經選出來,其中499位都是阿拉漢,只有他一位是初果聖者。在選出的比丘當中,他聽到有人說了這樣一句話:“在這比丘僧團當中,還有一位比丘散發著臭味行走。”他聽了這句話之後,心想:“在這比丘僧團當中,並沒有其他散發著臭味行走的比丘,這確是針對我而說的。”這裡所說的臭味是什麽意思呢?是指煩惱。因為其他499位比庫都已經沒有任何的煩惱了,當時只有阿難尊者還是初果,貪欲、瞋恚、愚癡都還沒有斷除。他聽了這句話之後,感觸很深,生起了悚懼感。那天晚上,他開始精進地禪修,徹夜經行,修行身至念。然而,由於精進過度,還沒辦法證得更高的聖道聖果。到了快要天亮時,他感覺身體已經非常疲憊了,於是從經行道下來,進入房間想要躺下來休息一會兒。就在他腳已離地、頭未至枕的那一刹那,證得了阿拉漢果,斷盡了一切煩惱。這是在佛陀教法當中有記載的唯一不是以行、住、坐、臥四種姿勢證得極果的例子。

阿難尊者證得了阿拉漢果之後,名正言順地有資格參加第二天的聖典結集大會。阿難尊者在證悟阿拉漢果的那一夜晚,也是由於精進過度,因此沒辦法達到更高的成就。然而,當他想要躺下來休息的時候,稍微減弱了精進根,於是和定根達到了平衡。因為精進根和定根平衡的緣故,所以阿難尊者就在這個時刻證得了阿拉漢道果。同樣的,我們在禪修的時候也應當這樣:如果精進根太強,應該培育定根。如果一個人壓力太大,過度緊張,他應當放鬆自己,讓心平靜下來,不要隻懂得用一股蠻勁往前衝。惟有這樣,才能達到了身心的輕安、身心的平衡和內心的平靜。

心的平靜就是定。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太過計較自己禪修的好壞。放下得失,保持中舍,就是舍覺支。同樣的,當心掉舉的時候,他修習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是不適合的,他應當培育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在禪修的整個過程中,平衡都是很重要的。信根與慧根要達到平衡,精進根與定根也要達到平衡。平衡就是中道,用中道的心態來禪修才是正確的禪修心態。不要走極端,任何的極端只會對禪修造成障礙、造成干擾。所以,一定要行於中道,禪修的心態一定要達到平衡。

若有受益,隨喜點讚分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