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灣區大學新動向,廣深“出局”?

每經記者:朱玫潔 每經編輯:劉豔美

東莞 圖片來源:攝圖網

傳聞已久的大灣區大學,終於傳來最新消息。

5月19日,在廣州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上,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肖亞非向媒體披露:“不久前,國家已經初步同意,在東莞濱海灣新區設立一所高質量、高水準的大灣區大學,目前相關籌設工作正在抓緊推進。

在此之前,建設一所“大灣區大學”,可謂“千呼萬喚”——

2018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就建議,“創建灣區聯合大學”;

一年後,也是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亦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灣區大學”;

今年2月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

此前,關於大灣區大學將落子廣州還是深圳,曾引發諸多猜測與討論。現在來看,東莞以“黑馬”之姿入圍,似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東莞濱海灣新區 圖片來源:東莞市政府官網

香港和深圳的尷尬

科技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主題。此前,大灣區多位高校校長都表達過“城市因大學而盛”、“大灣區發展,教育需先行”等觀念。

就全球100強大學數量而言,根據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粵港澳大灣區在世界四大灣區中居於前列:舊金山灣區9所、粵港澳大灣區5所,紐約灣區3所,東京灣區2所。不過,我們相對地廣人多,並且名校在大灣區內部分布並不均勻。實際上,粵港澳大灣區這5所名校均在香港。

而高新科技產業聚集地——深圳,則是出了名的“高校窪地”。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目前,北上廣普通大專院校分別為92所、64所及83所。而深圳儘管近年大力引進名校異地辦學,但至今仍只有13所高校。

差距不僅體現在數量,更重要的是質量。對於深圳高教實力,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直言,“深圳沒有一流大學”。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也表示,“用世界一流大學的水準來衡量,深圳還不及格”。

總體看,依托眾多高新技術企業,深圳高校在應用研究和產業化上較強,但基礎研究實力薄弱。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長余凌曲告訴城叔,深圳一些企業研發已進入科技“無人區”,急需更強力基礎研究支撐。5月21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接受央視採訪時也急切地表示:“芯片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等。”

反觀香港,其高教特點是基礎研究強勢,但產業化偏弱。

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康奈爾大學等機構共同發布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GII)》(下稱《報告》)顯示,香港排名第14位。而從其投入和產出(備注:GII總得分是投入和產出次級指數得分的簡單平均數)來看,香港創新投入次級指數排名第8位,而創新產出次級指數則僅列第21位。也就是說,產出表現不佳,大大拖了香港後腿。

前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曾直言,大學排名靠前不代表城市相應產業就強,城市與大學的配合最重要。比如學生畢業後做研發,社會是否能提供與之匹配的崗位?他甚至表示:“港科大在排名方面很強,但香港也不是在創新科技方面就強。

大灣區需要一所大學

事實上,一個地區要想真正實現科技創新集聚,除了必須擁有國際一流大學,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個完整生態體系。

這正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當務之急——深圳等城市有企業支持、技術需求,而香港等有強勁的基礎研究實力,彼此希望達成更緊密的合作、共同優化高校與產業互動,也就不難理解了。

應該說,現在各界對深港兩地的科創深度協同發展充滿期待。根據上述《報告》,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位居第2位,僅次於東京-橫濱。

圖表來源:《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GII)》

不過,兩地要形成更加緊密的科技集群,進一步協同創新,就急需打破舊壁壘、探索新模式。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李清泉就提出,三地高校合作還存在體制壁壘,創建灣區聯合大學就是要突破障礙,進而探索區域高等教育協同發展“中國方案”。馬化騰此前也提議,“希望教育部門把一些還不能全盤推開的政策試點,在大灣區先行先試”。陳十一也曾公開表示,合辦學校可讓境內高校“學習借鑒一些香港更靈活的高校管理機制”。

如今再回頭看,對於大灣區大學,東莞其實早有謀劃。

2018年8月,東莞在城市品質三年提升工作現場會就提出,“要抓好大灣區大學建設,按照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深入研究大灣區大學的選址用地、資金籌措、建設機制等問題,積極向上溝通,爭取大灣區大學落戶東莞”。

今年2月,中山大學副校長李善民則曾在公開場合談到,有關方面正在醞釀創辦的“大灣區大學”,將是對未來大灣區教育模式的探索。

雖然這個“聚光燈”下的大灣區大學尚未公開辦學方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承擔著各界人士對大灣區的新期待。

東莞憑什麽擔此大任

除大灣區大學外,肖亞非此次還透露,東莞還計劃引進香港的大學到東莞設立校區,同時大力提升東莞理工學院的辦學水準,推動區域創新。

2015年以前,東莞苦於低端製造的刻板形象久矣。而這幾年,其接二連三在科創資源上搶到“香餑餑”。比如,華南地區唯一的大科學裝置散列中子源在東莞建成;香港理工大學建東莞分校;華為落子東莞並建設全球最大的園區……

圖片來源:東莞市政府官網

東莞為何勢頭這麽猛?

一個不能不提的外部因素就是,深圳缺地了。或者說,地價人力等成本較高,資源自然外溢。

中國散裂中子源,當初廣東省首期提供400畝(約27萬平方米)裝置用地和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33畝生活用地。而華為在松山湖地區打造的全球最大園區,佔地約1900畝(約127萬平方米)。

顯然,這樣大面積的土地供應,在深圳是很難奢望的。而此次大灣區大學擬選址的濱海灣新區,正是珠江口東岸唯一連片、規模最大的待開發區域。

在余凌曲看來,“深圳東莞的邊界正在模糊”。如今,深圳光明城已經建設到東莞深圳邊界不遠處,深圳地鐵十號線也規劃通達東莞。大灣區時代來臨,無疑將加速東莞承接深圳、廣州資源外溢的進程。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後,東莞多次強調,廣深高速是東莞的“門面”、“東莞將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按照‘灣區所向、港澳所需、東莞所能’,為灣區建設作出東莞應有的貢獻”。

相應地,東莞自身定位,也從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製造中心”,提升為2018、2019年的“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關鍵詞的變化,凸顯出東莞發展思路的轉變。

當下,濱海灣新區被東莞視為引領城市經濟未來30年發展的重要板塊。它北靠廣州南沙,南接深圳大空港,距離深圳僅25公里。在東莞的未來藍圖中,其被定位為粵港澳協同發展先導區。

由此來看,這次大灣區大學初步選址於此,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