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防控高血壓,這些小知識要記牢

高血壓可以說是現在大家最熟悉的慢性病了,但多數人對這種病的認知並不夠。

去年《柳葉刀》雜誌的一個調查報告發現,中國35歲以上人群的高血壓總體患病率已達到44.7%,但只有約40%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而只有約30%的患者接受了治療,真正控制血壓達標的患者僅有7.2%。

了解高血壓,非常有必要。

量血壓的正確方式

高血壓的診斷主要依賴於血壓的測量,正確測量至關重要。《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推薦採用國際標準認證合格的上臂式自動血壓計來量血壓。

測血壓看起來簡單,但講究的地方也是很多的。

一般首次測量血壓時,應該測雙側上臂的血壓,對比兩側是否一致。測量前30分鐘不要吸煙、喝咖啡和茶,要排空膀胱不能憋尿。測量血壓前也不宜劇烈運動,至少要坐位安靜休息5分鐘以上。

日常家庭監測中,最適宜測量血壓的時間段是晨起空腹時,如果是長期服用降壓藥的患者,應該測量吃藥前的血壓,因為這往往是全天血壓的最高峰,最容易發現問題。另一個可以測量血壓的時間段是下午至傍晚,不少人在這個時間段有第二個血壓高峰。如果您的醫生還要求您在其他時間段測量血壓,請遵醫囑。

大家對血壓計是否準確很在意,但往往忽視了袖帶是否合適,其實袖帶才是決定血壓測量是否準確的關鍵。袖帶裡有氣囊可以充氣來壓迫動脈,氣囊長度應該包裹80%的上臂,寬度大約為臂長的40%。大多數成年人的上臂臂圍在25~35厘米,通常袖帶上的氣囊長度應該在22~26厘米,寬度在12~14厘米。一般的商品血壓計袖帶上都有相應的標示,標註適合臂圍多少的人使用。肥胖者需要使用大規格氣囊袖帶,袖帶過短會使血壓測量值偏高。兒童或很瘦的成人應使用小規格氣囊袖帶,袖帶過長會使血壓測量值偏低。

測量時,採用坐位,上臂裸露或穿薄的單層衣服,但是不要捲袖子,上臂與心臟處於同一水準。袖帶緊綁在上臂,下緣應在肘彎上2~3厘米,大約兩個手指的寬度,袖帶的鬆緊程度以能伸進一個手指為宜。上臂略伸直,使袖帶的橡皮管不要彎曲就可以了。可以每間隔1分鐘測2~3次血壓,對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取平均值作為這一次測量的血壓記錄下來。

如果用以上標準的方法測量血壓,在不同日期有兩次以上記錄血壓達到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就需要診斷高血壓了。

高血壓,多高才算高?

在20世紀50年代前,人們認為高血壓是血管狹窄後的代償,血壓升高才能使血液通過狹窄的血管到達遠端的器官,因此,當時的醫生並不認為高血壓需要治療。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在血壓高達180~200mmHg的情況下,仍被醫生告知無需治療,終因高血壓所致的腦出血突然去世。

後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從血壓超過115/75mmHg起,血壓越高,伴隨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越高,當血壓升高至130/80mmHg時,心臟病和腦卒中(中風)的可能性就分別增加了50%和1倍。高血壓需要乾預成為共識。不過,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有變化的。

以往的高血壓診斷標準是收縮壓超過140mmHg,和/或舒張壓超過90mmHg。去年美國新發布的指南則認為,如果收縮壓在130mmHg以上,或舒張壓在80mmHg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

這個新的診斷標準對於中國人群是否適用,還需要醫學學術界的專家進一步討論。不過,不管是既往的標準還是美國指南新提出的標準,都認可<120/80mmHg才是正常的血壓範圍。所以,建議所有的成年人,如果血壓<120/80mmHg,應該至少每2年篩查一次血壓情況;如果血壓已經超過120/80mmHg,則應該每年篩查一次,以期及早發現高血壓。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因此更早地乾預血壓或許能夠進一步提高人們對高血壓的重視程度,尤其是對於年輕人,更早乾預血壓能夠進一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診斷了高血壓就要吃藥嗎?

如果把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降低,將意味著更多的人被診斷高血壓,他們是不是都需要吃藥治療呢?這要基於總體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不能只看血壓高低。

高血壓最終導致的不良後果是中風、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嚴重的心腦血管事件,和一些嚴重影響器官功能及生活質量的疾病。但這些疾病又不僅僅是高血壓的後果,而是在高血壓、糖尿病、血脂代謝異常、肥胖、吸煙等多種危險因素下共同造成的。

所以,在決定治療方案時,醫生會綜合考慮與心腦血管風險有關的各種危險因素。如果危險因素比較多,心腦血管風險比較高,就需要儘快控制各種危險因素指標達標,其中也包括血壓,這就意味著可能需要積極有力的降壓藥物治療。如果危險因素很少,短期內的心腦血管風險比較低,那醫生就有了可以等待和觀察的時間,可能不會立即開出降壓藥物處方,而是會建議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降低血壓。

如果使用降壓藥物,血壓也不是降得越多越好。血壓過低時,會出現器官低灌注、缺血等心腦血管事件。根據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數據,學者們提出了「J型曲線」的假說,認為血壓在某個合適的水準時,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最低,低於或高於這個水準,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都會增高。同時,降壓的幅度越大,需要用的降壓藥的種類和劑量可能越多,患者也可能面臨更多藥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的風險。所以在降壓治療中,需要找到藥物治療的獲益和風險的均衡點。

對於基礎疾病不同的高血壓患者,這個最佳血壓的均衡點,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比如,老年高血壓患者如果血壓控制過於嚴格,可能出現舒張壓過低的情況,因此降壓目標相對較高。

生活方式改善對控制血壓必不可少

鈉鹽的攝入量與血壓水準有明確的正相關性。除了烹飪過程中加入的鹽、醬油和其他含鹽調味料外,鹽還存在於大量的加工食品、包裝食品和醃製食品中。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人均每天鹽攝入量在12g以上,而WHO推薦的健康飲食每天鹽攝入量只有5.6g。限鹽的措施能夠使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平均下降4.8mmHg,舒張壓平均下降2.5mmHg。

限鹽可能是很多高血壓患者面對的最大「難題」,其實多年習慣的口味也可能逐漸改變。想要控制好血壓,付出這樣的努力是值得的。

體內的脂肪含量越高,平均血壓水準也越高。BMI每增加3,在未來4年內發生高血壓的風險會增加約50%。腹部脂肪堆積越多,腰圍越大,血壓水準就越高,發生高血壓的風險也越高。臨床研究發現,對於超重或肥胖的患者,體重每降低1kg,血壓就可以下降0.5~2mmHg。肥胖相關高血壓的患者,用藥控制血壓往往非常困難,但只要體重下降,血壓情況可以得到明顯改善。

規律的有氧運動,也能夠使血壓下降4~6/3mmHg。而過量飲酒者,通過減少飲酒量,能明顯降低血壓。

這些生活方式上的綜合改善,對於沒有高血壓疾病的人群,可以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對高血壓的患者,可以減少高血壓用藥。

降壓藥的使用需遵醫囑

很多高血壓患者會發現,自己在同時口服2種以上的降壓藥,為什麼要這樣呢?

常用的降壓藥主要分為6大類,每種類型的降壓藥只在30%~50%的患者身上有比較好的效果。降壓效果與年齡、飲食習慣、病因、合併疾病等都有關係,不同的降壓藥對心臟、血管、腎臟、內分泌等不同器官系統也有不同的影響。一種降壓藥的降壓效果是有限的,一味加大劑量,可能會使副作用加重,因此要考慮聯合用藥。

有些藥物更適合搭配在一起使用,而有些藥物同時使用則會加重某些副作用,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聯合用藥方案。

不推薦高血壓患者自行調整藥物種類。如果覺得血壓控制不佳,或服藥後出現副作用,建議儘快到醫生處就診,讓醫生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用藥和劑量。

如果沒有每天堅持用藥,使血液中藥物濃度穩定,血壓就會出現較大的波動,比單純高血壓危害性更大,在特定的情況下,甚至可能誘發卒中、心肌梗死等嚴重的心腦血管事件。

從另一方面講,血壓的確會隨著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季節氣候等因素改變,因此,需要服用的藥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冬季寒冷,血壓會升高,可能需要的降壓藥就更多;夏季氣候舒適,血壓會偏低,降壓藥就可以適當減量。所以,養成定期定時監測記錄血壓的習慣,並且規律隨訪,根據血壓波動情況調整藥物,控制血壓平穩,才是合適的治療方案。

隨著更多臨床研究數據呈現在大家面前,降壓治療的目標也可能再進一步調整。不管高血壓的標準如何變化,合理的生活方式始終是預防高血壓最重要的方法;而如果已經患有高血壓,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夠規律隨訪,由醫生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壓帶來的危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