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WHO:「看不見的糖」正在傷害娃的身體!4招免過量!

科學家庭育兒

解決1000萬家庭99%的育兒難題

哄睡故事——小人兒的禮物來自科學家庭育兒00:0011:41

?你看乾貨文章,娃聽哄睡故事,戳左邊 綠色按鈕

萬聖節又快到了,對於愛過西方節日的寶寶們是一件歡喜的事。

因為萬聖節當晚,孩子們會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南瓜燈跑去鄰居家要糖。

播放GIF

吃到糖的寶寶會超開心!但是寶爸媽們可就愁壞了,害怕寶寶糖吃多了引起齲齒,甚至影響寶寶的健康。

今天科大大就和各位寶爸媽們聊一下「吃糖」的那些事!

細數糖的5宗罪

罪狀一:易上癮

吃糖和抽煙一樣容易上癮!

習慣性吃糖會刺激大腦中產生阿片類物質,一旦不吃,就會煩躁不安。

罪狀二:易傷牙

糖吃多了容易長蛀牙,這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

糖停留在口腔內,在細菌作用下產生酸性物質,從而對牙齒造成傷害。

罪狀三:導致肥胖

糖隻提供能量,沒有其他的營養素。如果糖的攝入量超過身體使用量,就會轉化為脂肪儲存,引發肥胖。

糖是高能量食品,會直接影響其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食品的攝入。

播放GIF

罪狀四:消耗鈣

糖在體內代謝,需要消耗寶寶體內的鈣。體內缺鈣不僅影響寶寶的生長髮育,更突出的危害是引起骨質疏鬆及佝僂病

罪狀五:誘發慢性疾病

長期大量食用甜食,會擾亂身體內分泌系統,誘發痛風、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警惕食物中的「遊離糖」

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發布了有關成人和兒童糖攝入的指南,強烈推薦人們限制遊離糖的攝入。

無論成人還是兒童,都建議把遊離糖的攝入量控制在每天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最好能進一步限制在5%以下。

圖片來源:WHO 官方網站

那麼什麼是遊離糖呢?

遊離糖:在食品中添加的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等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

遊離糖的攝入上限

而這個上限,太容易就被超過了。

10~15g遊離糖 = 1/5瓶可樂 = 一大口乳酸菌飲料 = 一小塊蛋糕 = 一杯含糖優酪乳。

孩子隨便吃一吃,馬上就過量了。

寶寶多大可以吃糖?吃多少?

很多寶爸媽害怕寶寶吃太多糖會讓口味變重或是影響健康,導致寶寶在2歲之前一點糖也沒吃過,甚至有些寶寶3、4歲還不知道什麼是巧克力。

就比如汪涵家的小沐沐,汪涵曾在節目中提到:

而這樣「過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適得其反,等寶寶長大後一旦接觸到甜食,便會瘋狂愛上,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新鮮的完整水果中天然存在的糖,以及牛奶中的乳糖薯類、薯類中的澱粉,這些被稱作「非遊離糖」的糖是可以給寶寶吃的,只要把控好量就好。

非遊離糖的攝入量

非遊離糖的外表有一層植物細胞包裹,可以延緩糖分的消化,有利於穩定血糖。

Q: A:

如何避免寶寶糖攝入過量?

我們來看看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食物中的含糖量,以一塊4g左右的硬糖為例:

生活中隨處可見這種「看不見的糖」,記住並做到這幾點,可有效減少寶寶的糖分攝入。

?買的時候看配料表

配料表中的食材是按照添加量的多少來排序的,位置越靠前,說明含量越高。如果糖排在前三位,寶爸媽們就要當心了!

白砂糖、蔗糖、葡萄糖、無水葡萄糖、果糖、麥芽糖、果葡糖漿、玉米糖漿、麥芽糊精、蜂蜜,這些都屬於隱形糖,要加以限制。

?避免喝含糖飲料

據研究,兒童糖攝入量超標很大原因是含糖飲料攝入過多導致的。比如上面我們說到的可樂、果汁、奶茶等,稍不注意糖的攝入量就會超標。

美國兒科學會也建議,不要給 1 歲以下的孩子喝果汁。

圖片來源:美國兒科學會官網

所以盡量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飲料,白開水才是最好的飲品!

播放GIF

?盡量用天然甜食代替加工甜食

為了限制糖的攝入,可以多選擇健康的天然甜食來代替加工過的甜品等,加工過的糖都是遊離糖,吃多了對寶寶的健康不利。

天然甜食包括:水果和蔬菜。

?約法三章

和孩子約定好吃糖的量、頻率和時間。到了糖果時間由孩子自己挑選喜歡的顏色和形狀,往往他們更願意配合。

另外,兒童牙醫協會將每天吃零食超過3次列為患齲齒高風險的因素,所以各位寶爸媽一定要合理安排好寶寶吃糖的頻次。

科大大叨叨叨:

一歲以內,原汁原味;

糖適量吃,有滋有味,

糖過量吃,傷牙傷胃。

更多育兒難題,快來留言區告訴科大大吧。吃糖

父:兒子,你要少吃些糖,多吃糖將來會得糖尿病的。

子:爸爸,我這吃的是鹽。

父:鹽也要少吃···不然會得鹽尿病。

······

父:兒子,水果可以多吃些的。

子:可以吃水果糖了。

父:不是水果糖,是沒有「糖」字的。

子:沒有「糖」字的就能吃,那蛋糕可以吃嘍!

父:……還是轉發科大大的文章吧~

學習育兒知識也要輕鬆加愉快,

留下你的贊,讓科大大知道你在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