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子的中醫養生之道:「吾有三寶,持而保之」


中醫養生已經有了很多年的歷史了,而從古到今都有很多的人在中醫養生上面有一定的研究,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他所著的《道德經》更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名著之一,被人們譽為是萬經之王,成就非凡,短短五千言卻包括萬象玄之又玄。

今天,以中醫為切入點,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老子的中醫養生之道,一起來看看吧。

我國的養生文化源遠流長,內蘊深厚,和世界其他國家的養生文化相比,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以古代哲學和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為基礎,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儒、道、釋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彙集了眾多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經驗,歷久彌新,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先秦諸子到魏晉名流,從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養生之道被不斷地傳承和發展,留下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從老子的恬淡寡慾,到華佗的「五禽戲」、孫思邈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樂天隨意、蘇東坡的通脫豁達,從古人的這些養生經驗中,我們不難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部分。每個人的身體裡都藏著一套健康密碼,破譯了這套密碼,就能找到健康長壽的鑰匙。

養生不僅是一種心態,同時還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僅僅就是說為了保護身體健康而進行的身體鍛煉這樣。

除了體育運動和合理的飲食之外,養生和精神狀態、心理素質、道德修養、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是一門複雜的學問。

從醫學角度來看,《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但是其中不少的養生觀點卻對中國傳統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所論的養生之道,多是對老子學說的發揮,所以稱「黃老之學」。

這部分被繼承下來的養生之道,其實就是老子在《道德經》當中所說的「三寶」:「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一、以「慈」養生

三寶之首曰「慈」。所謂慈,就是同情心。同情心,是你心靈充實的基礎。如果沒有同情心,那麼你對身邊的人和事物,處於關閉的狀態,無法做到理解和寬容,更不用說去幫助別人。

這樣,你可能常常因為一些小事而生氣、鬥氣。一些矛盾、糾紛,長年鬱結於心,讓你產生心結。而這往往是發生病變的開始。

一個沒有同情心的人,是魯莽的、草率的、無智的,容易讓自己陷入憤恨、不滿之中。這不僅讓人容易捲入爭鬥、矛盾之中,而且讓自己身心疲勞、受損,心靈空虛。

有同情心,嘗試理解、寬容、包容,平等對待人事,願意去幫助她人,那麼就會心氣平和,心中平添喜悅出來。精神狀態好,身體也沒不容易出那麼多毛病了。

在飲食上,因為同情心,尊重生命,人到中年,儘可能少吃肉,多是蔬菜、瓜果之類,也會促進自己的身體健康。

二、以「儉」養生

「儉」對應的是慾望,對應的是風險。因為永無盡頭的慾望,我們可能不斷去掙扎,去追求,而承受了巨大壓力,不懂得調節休息。滿足奢欲,容易摧殘我們的身體,年輕時不明顯,人到中年就開始體現出來了。為了滿足這些慾望,孜孜以求產生的壓力,如果遲遲實現不了,又會產生焦慮。

這種壓力和焦慮,都會摧垮我們的身體。

所以,從中年開始,我們應該讓我們的生活簡單一些,對房子、車子、食物這些物質追求,節製一些。

以儉養生,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懂的規避風險。中年以後,隨著年歲增長,老年將至,新陳代謝能力下降,身體免疫系統衰退,所以我們應在還沒產生大的病變時,就要注意開始簡單、節製的生活。不要非要等到身體哪裡不適了,查出個什麼毛病了,才可以調節。

在飲食上,應保持清淡,不要過油、甜、鹹。不要暴飲暴食,不要攝取更多熱量。不要吃太多肉食,不要飲酒過量,甚至不要再飲酒。應保持飲食規律。

在工作和學習上,應懂得勞逸結合,間隔一段時間,應給自己一定的休息。這些都是「節」。而在物質上,不要追求太多奢侈的東西,那實際上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需要。生活儘可能簡單一些、儉樸一些。

這些都是「儉」的養生之道。有了這些,身心焦慮少了,身體的負荷也下降了,物慾的煩惱少了,心靈的追求和充實,自然就多了。

三、以「不敢為天下先」養生

「不敢為天下先」,就是順其自然,儘可能守靜、守中,不偏不倚,不要逞強好勝,不要陷入過多的爭鬥,不要意氣用事。

如果有了「慈」和「儉」,那麼「不敢為天下下」,就自然而然容易做到多了。

人到中年,如果還意氣用事,喜歡跟人爭個尺寸長短,那麼不僅矛盾激化,而且內心難以做到真正平靜、平和。如果晚上睡覺,都還在想著白天吵架、爭奪的事,內心充滿了怨恨、憤懣,那麼這覺都是睡不好的,第二天肯定也是頭昏腦漲的。

相信我們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這一點,尤其是在家庭瑣事中,最容易體現。夫妻兩口子,因為一些瑣事吵架,因為婆媳關係、子女教育、經濟壓力等發生爭執。心理健康受到影響,一樣會在身體上體現出來,發生一些無法言明、難以查明、難以治療的病痛。

「不敢為天下先」,有的人簡單翻譯為「謙」,有的翻譯為「讓」,但如果放在養生之道上,我們簡單用一個「和」字代替吧。家和萬事興,包括我們的身體健康。既然要「和」,那麼就需要我們至少一方懂的退讓,懂的不爭,懂的尊重彼此,理解和滿足對方的需要。

尊重對方,理解和滿足對方需要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對方也會給予我們適度的尊重,這時我們也就少了意氣用事所受到的傷害了。

四、總結

由此可見,老子的養生觀點是順乎自然,怡淡寡慾,靜養柔氣,當中蘊藏著很深刻的道理。兩千多年來不僅一直成為道家養生的指導思想,而且被我國傳統醫學所接受,後經歷代醫家和養生學家的不斷補充、提高,逐發展成為我國獨特的「中醫養生之道」。

健康的身體是革命之本,重視養生保健能夠讓身體保護更加長久的健康,如今生活中很多人看似重視養生,實則對養生之道並不怎麼懂,也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生活,看了過老子的中醫養生之道希望大家能夠從中明白點什麼,悟出一點道理以受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