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過好秋三月,應知曉的時令特點與養生方法

免費關注 點擊「致匠園藝」

「秋三月,此謂容平。氣象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

秋三月養生,要緊緊把握《內經》的原則。經言:「秋三月,此謂容平。氣象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解釋一下:秋三月,是指農曆的七月、八月和九月。秋三月金氣當令,在人應之於肺。秋三月肺氣當令,故要養肺。

金氣斂降,主收,植物經過春種夏長,到秋天是成熟收穫的時節。此時氣象勁急,地氣清明。為適應這一時令,人們應該早睡早起,雞叫了就趕緊起床,以保持神志安定寧靜,緩和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傷害。在秋三月裡要收斂自己的心緒,控制自己的感情,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不使神志外馳,以保持肺氣的平和勻整,這便是適應秋令的特點而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若違逆了秋氣收斂,便會傷及肺臟,到冬天使陽氣當藏而不能藏,便會發生陽虛腹瀉之症。

2018年為戊戌年,火運太過,火旺則金弱。逢秋金當令,火旺克金,易見肺熱諸症。故2018年秋三月當重視養肺潤肺,以緩火刑;兼宣肅肺氣,以防咳嗽諸症。

秋三月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共六個節氣。以下結合中醫理論,詳解秋三月各個節氣的時令特點與養生方法。

立秋(2018年8月7日)

民國時大醫彭子益認為:立秋是一年圓運動的起點。他認為立秋時,天地之間的陽氣開始斂降,地面上未入土之熱氣開始被壓入土內。這些陽氣經冬至而完全收藏在地面以下,至立春開始升浮於地面,以作為新春生命循環的能量源泉。

立秋前後,屬太陰濕土司時,人的脾胃往往特別虛弱,因此,最需清淡飲食,不可過食生冷、油膩以及煎炸燒烤辛辣等動火動風之物,以防傷損脾陽。特別是素體陽虛濕熱,再兼過食動風動血諸發物,更感濕熱潮氣,不免有風濕熱痹類病症的發生。如痛風、關節紅腫熱痛之類疾患,每於此時發病,需及時預防。

炎夏之時,陽氣宣散,人感天地之氣機,易出現心浮氣躁、汗多、神疲、注意力下降諸症,多屬正常反應,不需治療。但立秋之後,天地陽氣斂降,以上諸症當徐徐緩解。若仍是出現陽氣過散諸症,則需要適當調理。可用烏梅三豆湯:黃豆30克、黑豆30克、綠豆30克、烏梅40克,水煎服。煮湯時可稍加白糖調服,因白糖有補中之效,有助機體陽氣斂降在土中。

處暑(2018年8月23日)

從立秋開始至處暑,天地之間陽氣下降,萬物漸而得根,人身即開始慢慢地感覺強健起來,也不再易於出現疲乏睏倦。暑氣漸斂,涼氣漸生。此時人體開始感覺舒暢,皮膚也慢慢地不再粘膩不適。

天地之間暑熱火氣下斂,碰到地面的涼氣,易於出現霧氣瀰漫。此必立秋之後金氣下行,收斂下去的暑火又返了出來,燥金不抵暑火,降氣不勝,火反克金。如果在城市,則霧氣中會夾雜各種汽車尾氣以及揚起的灰塵。人若呼吸此種霧氣,最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之類疾病,表現為咽喉刺癢不適,即是此證。當服烏梅固本湯。

白露(2018年9月8日)

夏至時節地面以上大熱,而地下則寒冷。立秋後金氣斂降,地面以上的熱氣漸漸壓向地面以下,到秋分時地面上下的熱氣處於平衡狀態。白露時節,地面以上熱氣仍稍多,碰到地面後熱氣凝結成水珠,是為白露。

白露時節,天地之間熱氣漸進入地面。以大樹為例,整個夏季的枝葉繁華至白露開始向根部收斂,葉子開始變黃,而根部陽氣越來越足。熱降涼生,萬物得根,人體陽氣也進一步斂降。入秋之後機體陽氣斂降,但中土仍屬虛弱,需注意防止涼氣傷損中陽:晝夜溫差增大,需注意穿衣保暖;不可過度貪食生冷瓜果,以防中陽受傷,導致腹瀉、腹痛諸症;睡前喝點酸梅湯以養陰生津。

從另一角度來分析:農曆八月,對應地支為酉,酉月酉時,陽藏而陰長。且酉性屬金,金氣收斂。金燥而濕伏,炎熱潮濕漸退。又對應十二消息卦為風地觀。觀卦四陰兩陽,陰長陽消。從卦象來看風行地上,雖至白露、秋分時節,金氣初收,但地面以上仍陽氣流行,有熱氣上浮之象。且巽木克坤土,坤土為脾,脾易傷而為腹痛腹瀉諸疾。

秋分(2018年9月23日)

金秋八月,陽氣初收。秋分為陰陽平分之時。此時白天與夜晚的時間一樣長,地面上的陽熱與地面以下的陽熱一樣多,上下平分,故稱為秋分。秋分之後,金氣斂降壓力增加,地面以下陽氣漸多於地上,而氣象漸涼,樹葉漸黃。

按二十四節氣運氣學說中的「主氣」來說,則秋分到小雪為五之氣。天地之間氣機變化,由太陰濕土變為陽明燥金。此時氣候乾燥轉涼,天地陽氣進一步收降以地面以下,萬物漸見蕭瑟之象。此時以斂降為主,天高氣爽,正合於陽明之德,故稱為陽明。主氣與客氣相生則平,若客氣克伐主氣,則易為害。

秋分之後,氣象漸燥。感傷燥氣,易傷津液,致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胸悶咳嗽諸症。蘋果、梨子、松仁、甘蔗等養陰清火潤肺之物及百合、蜂蜜、白木耳、廣柑、白果、紅棗、甘蔗等清補柔潤之品皆可適時多吃。再者,可吃些白蘿蔔,生熟皆可,最有潤肺清火利咽祛燥之功,且屬當令食物。

秋分時節,陽氣以斂降為順,溫度舒適,陽氣內斂,人最覺舒服,睡眠較沉,情緒亦平穩。但逢農曆八月十五之日,天地陽氣受滿月吸引而上浮。陽浮則不斂,易致失眠、煩躁、不安穩、頭暈、頭脹諸症。故月圓之夜賞月時間不可過長,免受月亮影響而擾動體內斂降之陽。靜呆室內,家人聚談,最為合適。

寒露(2018年10月8日)

秋分之後,氣象漸現燥金的肅殺本象,天寒而清,露寒而冷。此時收令大行,最易借天之力而幫助人體把浮暑之火收歸腎水裡面。

諺語「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此時「一場秋雨一場涼」,需隨氣象轉涼注意保暖。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話說「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能提醒肌體開始收斂陽氣,對於冬之收藏陽氣有利。

寒露之時養生注意以下幾點:早睡早起,節食少動,勿太辛勞,勿出大汗,衣可略薄,以讓身體感受到寒涼秋氣。靜心獨處,囑意湧泉。如此可慢慢地把體內的金氣調動起來,讓人體與天地四時同步。睡前熱水泡腳,極有斂陽之效。切勿過食生冷瓜果,陽氣初收,脾陽未復,最需注意,否則秋季腹瀉頻發。

霜降(2018年10月23日)

唐代盧照鄰有「秋也嚴霜降兮,殷憂者為之不樂;冬也陰氣積兮,愁顏者為之鮮歡。」進入秋冬,氣象漸冷,萬木蕭條,最易感而生悲。悲為肺志,悲則傷損肺氣,氣滯則肝鬱,而抑鬱漸作。每年秋冬時節,我在奧地利診治的抑鬱病人即逐漸多了起來。建議逢此時多些開心,多些歡笑,多與朋友交往,適當吃點辛辣,有助於宣洩肺氣,舒暢肝鬱。

現正逢霜降時節,天地之間陽氣斂降,我們感覺越來越冷。天冷了就多穿衣服,千萬不要抱怨氣象為什麼這麼冷。需知此時天寒,正為了來年的溫暖。諺語「十月無霜,碓頭無糠。」霜降時節卻無霜,必然天地陽氣不收,到春時無陽可升,穀物不長,收成必差。無米可舂,豈不悲哉。同理,此時養生需養陽氣之斂藏。

從八卦來分析:霜降時節正秋末冬初,按後天八卦為乾。乾,西北之卦,屬金性降。夏至之後天陽在外,至秋暑氣欲內斂,與地陰相爭相搏,是謂乾。乾位稱為天門,秋末天陽之門打開,陽氣漸向地中斂藏。陽斂於地中,則可固護陰精;陰精得陽,則生髮有根,以應萬物復始之用。善醫者用藥施針當借天門之開而重視斂陽收降。

且霜降時節天清氣爽,陽氣收斂,腎水中藏,人亦應之,感覺精力旺盛,健康有力。若在此時忽然出現暖風東起,陽根耗傷。風木搖動,相火不藏。不少人多見疲乏神憊,精神不振,注意力差,易煩易躁,間有目紅眼澀,亦木火上泛之候。需針刺行間以瀉風火,刺百會以安神定志,刺太淵以斂金右降、平息木氣。更可針臍上下左右各寸半四穴以固本培元,如此則腎水安靜,風木平息,諸症自消。

深秋霜降時節,桑樹之葉得霜氣而飄落。此葉最得木氣,霜打之後又得金氣,因此,冬桑葉性屬寒涼,最瀉木火。治療木火上浮引起的咽痛、咽癢諸患,若辨證得當,用之可收速效之功。(本文轉自董洪濤工作室,作者董洪濤,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