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胃癌術後30天內再住院為哪般?我國學者發現原因了 | 胃腸食管腫瘤資訊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胃腸食管腫瘤資訊第9期~

本周提要

  • 局部晚期直腸癌全程新輔助治療:先化療,還是同步放化療?

  • 根治性胃切除術後30天再入院率4%~12%不等,主因營養困難和感染;

  • 腫瘤出芽有效預測II期結腸癌的預後。

01

局部晚期直腸癌全程新輔助治療:先化療,還是同步放化療?

全程新輔助治療(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TNT)是直腸癌治療的新模式,即術前進行新輔助化療和同步放化療(CRT)。目前,關於術前CRT和化療的最佳順序仍有待確定。

德國直腸癌研究組開展的CAO/ARO/AIO-12研究顯示,與誘導化療+CRT相比,CRT+鞏固化療治療患者的病理學完全緩解(pCR)率更高,CRT依從性更好,但化療依從性較差。

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於《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目前,局部晚期直腸癌的標準治療模式是術前CRT或短程術前放療(SCPRT)+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ME)+輔助化療。TNT模式為誘導化療+CRT/SCRT,或CRT/SCRT+鞏固化療。

CAO/ARO/AIO-12研究一項多中心、隨機、II期臨床試驗。該研究假設與標準模式術前CRT後pCR率(約為15%)相比,TNT可將pCR率提高至25%。主要終點為pCR,次要終點包括毒性反應、依從性和手術併發症等。

研究從德國18個臨床中心納入II或III期直腸癌患者,隨機分入A組(誘導化療+CRT+TME)或B組(CRT+鞏固化療+TME,圖1)。

圖1 患者治療時間表

結果顯示,納入311例患者,其中306例患者可評估(A組156例,B組150例)。A組有156例接受誘導化療,151例(97%)接受CRT,142例(91%)接受手術。B組有149例(99%)接受CRT,140例(93%)接受鞏固化療,142例(95%)接受手術。

療效:總體而言,在意向治療人群中,A組27/156例(17%)獲pCR,B組38/150例(25%)獲pCR。因此,B組達到了預定義的統計假設即pCR率提高至25%(P<0.001),而A組未達到(P=0.210)。

治療依從性:關於CRT依從性,A組接受全劑量放療、放療同步氟尿嘧啶化療、放療同步奧沙利鉑化療的患者比例分別為91%、78%、76%,B組相應的患者比例為97%、87%、93%。關於化療依從性,A組和B組分別有92%和85%患者完成了所有周期的誘導或鞏固化療。

不良反應:與A組相比,B組CRT相關3級或4級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37% vs 27%)。

手術併發症:在兩組中,NCI定義的3級或更高的併發症的發生率無差異,各有1例術後60天內死亡。B組從CRT完成至手術的中位間隔時間較A組長(90天 vs 45天),但未增加手術併發症發生率。

研究者指出,儘管已知更高pCR具有更好的預後,但因為鞏固化療依從性差可能對DFS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更為重要的是應明確更高pCR是否可轉化為更好的腫瘤學結果。

研究者表示,基於該研究的安全性、依從性和早期療效結果,TNT的不同治療順序可能是不同治療目標和患者亞組的最佳選擇。在局部腫瘤消退背景下進行根治性切除(如cT4或直腸系膜筋膜受累),B組模式可能是優選。相反,鑒於更好的化療依從性,A組模式可能更適合於解決微轉移疾病(如腸壁外血管侵犯或淋巴結陽性疾病)。

02

根治性胃切除術後30天再入院率4%~12%不等,主因營養困難和感染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尹蘭寧教授等的研究顯示,胃癌根治性胃切除術後30天再入院率為4%~12%不等,主要原因是營養困難和手術部位感染。營養風險篩查(NRS)2002評分≥3、心血管合併症、全胃切除術、任何併發症和腹腔鏡胃切除術是30天再入院的潛在危險因素。

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於《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再入院率是普遍接受的評估手術質量參數,但先前研究報導的胃癌根治性胃切除術後再入院率結果不一。該研究旨在闡明術後30天再入院的發生率、潛在原因和危險因素。

該項薈萃分析共納入9項研究的16,581例患者。匯總的根治性胃切除術後30天再入院率為8%(95%CI 0.04-0.12,圖2)。亞組分析顯示,亞洲、早期胃癌、單中心亞組30天再入院率較低(亞洲3.9%,單中5.3%,早期胃癌4.5%),而美國、多中心、國家資料庫亞組30天再入院率較高(美國15.3%,多中心14.2%,國家資料庫15.4%)。

圖2 胃癌根治術後30天再入院率的森林圖

總體而言,術後30天再入院的主要原因是營養困難和手術部位感染。任何併發症和NRS 2002評分≥3是30天再入院風險的最強預測因素,其次是心血管合併症、全胃切除術、腹腔鏡胃切除術和術後第3天C反應蛋白≥12。然而,聯合多器官切除術為較弱的預測因素。此外,通過漏鬥圖和統計檢驗未發現明顯的發表偏倚。

研究者指出,針對NRS 2002評分≥3等危險因素進行特殊的圍手術期管理,或可降低根治性胃切除術後30天再入院率。

03

腫瘤出芽有效預測II期結腸癌的預後

2016年國際腫瘤出芽共識會議(ITBCC2016)定義了腫瘤出芽的國際評估標準。腫瘤出芽是指腫瘤浸潤的前沿間質內見孤立性單個癌細胞或少於4個癌細胞組成的癌巢。

SACURA試驗結果顯示,對於ITBCC2016標準的腫瘤出芽分級,應在病理實踐中進行常規評估,這或可改善II期結腸癌患者輔助化療的獲益。

腫瘤出芽根據鏡下(×20)出芽數目的最大值分級,將<5、5~9、10~19、≥20個分別劃分為BD1、BD2、BD3a、BD3b等級。

SACURA試驗是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旨在闡明腫瘤出芽對結直腸癌的的預後和預測價值,評估替加氟-尿嘧啶(UFT)輔助化療較單純手術治療II期結腸癌的優勢。

研究於2006-2010年間從123家醫院共招募991例II期結腸癌患者。研究者前瞻性地記錄了所有臨床和病理數據,包括出芽等級,並在完成患者登記5年後進行預後分析。

結果顯示,根據腫瘤出芽分級標準,有376、331和284個腫瘤分別被劃分為BD1、BD2和BD3級。BD1、BD2和BD3的5年無複發生存(RFS)率分別為90.9%、85.1%和74.4%(P<0.001,圖3)。

圖3 不同腫瘤出芽等級的無複發生存率

在T3和T4腫瘤中,出芽等級與RFS顯著相關。然而,根據出芽等級分層的5年RFS率在T4腫瘤(86.6%~53.3%)較T3腫瘤(91.4%~82.1%)更寬范。此外,出芽等級與肝、肺、淋巴結和腹膜的複發顯著相關。

多變數分析顯示,出芽和T分期是RFS的獨立預測因素,並且基於Harrell一致性指數,這兩個因素實質上有助於改進用於預測RFS的Cox模型。此外,在BD2和BD3組,輔助化療的5年複發率較單純手術有5%的改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參考文獻

[1]Fokas E, Allg?uer M, Polat B, et al. 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of Chemoradiotherapy Plus Induction or Consolidation Chemotherapy as 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CAO/ARO/AIO-12[J]. J Clin Oncol. 2019 May 31 [Epub ahead of print]

[2]Dan Z, YiNan D, ZengXi Y, et al. Thirty-day Readmission After Radic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A Meta-analysis[J]. J Surg Res. 2019;243:180-188.

[3]Ueno H, Ishiguro M, Nakatani E, et al.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n the 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Impact of Tumor Budding in Stage II Colon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SACURA Trial[J]. J Clin Oncol. 2019 Jun 10 [Epub ahead of print]

本文首發:醫學界腫瘤頻道

本文作者:辛迪

責任編輯:Sharon

「閱讀原文」

識別下方海報內二維碼開始吧~

征 稿

請註明:【投稿】醫院+科室+姓名

來稿以word文檔形式,其他不予考慮

你在看我嗎?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