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61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211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註解:

陽明病,再反覆多發汗,亡了津液,譫語,脈短,說明津液虛極了,病人是會死亡的。如果脈自己恢復了正常,說明津液回來了,就不會死。

原文:

212 傷寒若吐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註解:

這裡講陽明病病情惡化的過程。五六日,甚至十餘日不大便,傍晚的時候會發潮熱。因為傍晚是腎經主時,腎經絡表。借著人體經氣循行到表才能發出熱來,說明津液已經消耗了,所以病人只是不惡寒,而不感覺很熱,開始發譫語,獨自說胡話,像見了鬼一般。再嚴重,發作的時候不認識人;氣血難到末端,手攪擾不安,不是摸衣就是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這是津液在持續走虛。

這時候如果脈弦,病人是不會有危險的。如果脈澀,病人就會死亡。澀脈是如輕刀刮竹般有澀滯感,又好比水管裡的水不夠了,流動中就會有輕微卡殼般的澀滯感,這是因為脈管亢盛撐大,血又不夠且有阻滯,津液大虛且有結實之邪會現此脈,比如癌腫。這裡主要是津液大虛,也是腸道有阻滯,這種情況病人會死亡。

「微者」如果脈微的話,下文如何?沒有了,應該是丟失了。我們知道諸如脈弦脈大脈澀都是有邪氣的,是虛而亢之象。脈微,脈象恢復柔和,剛強者死,柔者生,說明邪氣退了,這時候應該是病欲解了。如果還有少許余證,少與調胃承氣湯就可以。如果是極其微弱了,那是陷入陰證了,這又是另一種情況。

如果只是發熱,譫語,那趕緊用大承氣湯,不要耽誤。陽明病耽誤了也可能會死人。有見過這樣的醫生,明明就是大承氣湯證,又是顧忌病人年紀大,又是顧忌病人胖瘦,非要用生地黃,火麻仁潤下,這些都是滋膩潤養之葯,下去如同火上澆油,於是把病人治到病位搶救。辨證施治,有大承氣湯證就要用大承氣湯,不分老人青年。你真辨證準確了,葯是祛病的,傷不了人,再說,中病則止,仲景將法度說的很清楚,又不是讓你拿葯當飯吃。比如,麻杏石甘湯在小兒溫病肺炎上運用極多,尤其肺炎險急之時可謂神方,要是拿體質和年齡說事,麻黃,石膏這樣的猛葯怎麼能用於小兒呢?其實,病邪才傷人,葯畢竟是治病的,哪及病邪本身傷人厲害,畏葯而存病,這是說不通的。所以學醫要有辨別能力,一旦被誤導,有可能一輩子都轉不出來。

用攻下的葯,只要大便通了,就要停葯,不可盡劑。

原文:

213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註解

陽明病,有可能是汗多造成的,汗出多了,腸胃裡面就乾燥了,大便就硬結了,這時候就譫語了。這時候可以用小承氣湯,要是喝一次譫語止了,那就停葯,不要在喝葯了。

原文:

214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轉運站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註解:

譫語,潮熱,脈滑疾,脈證俱在,小承氣湯。服了承氣湯,若感覺腹中有氣在打轉,那就再服一升。若肚子裡沒有氣在轉動,也沒有變的打屁嚴重,就不要再服了,有可能是弄錯了。到了第二日,如果大便還不下來,脈反而微澀了,這就是真的弄錯了,這是津液虛,這就比較難治了,不可再服承氣湯。

原文:

215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註解:

陽明病一般是能食的,有陽明病而又不能食,那就有可能是結在胃中了,所以說「胃中必有燥屎」。如果能食,那就只是大便硬,用大承氣湯。

原文:

216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註解:

陽明病有「熱入血室」的情況,其實就是熱與血結,所以有下血和譫語的癥狀。「但頭汗出」是津液受裡結的牽製,這時候可以刺期門穴瀉其實,如果汗出了,說明裡面的結實下掉了,病就好了。

原文:

217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實之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註解:

「汗出譫語」,這是陽明病,腸胃中有燥屎;「此為風也」,還有太陽中風的證,那就要「過經」後才可下,也就是等太陽病解後才可下。下早了,「表虛裡實」,表裡都在損耗津液,難以兼顧,津液則會更虛,譫語會更嚴重。《傷寒論》定一個先表後裡原則,實質是津血原則,人體的津液不可能同時兼顧攻表和攻裡,若能兼顧也就沒有病了。

如果下的話,宜用大承氣湯。

原文:

218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裡實,久則譫語。

註解:

脈沉,病在裡;這裡的喘滿是裡有實熱。這時候再發汗,本來在裡面解決病邪的津液又要兼顧出表,大便就更不通了。表虛裡實,裡外消耗津液,時間久了就會譫語。

原文:

219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註解:

「三陽合病」,腹滿,口不仁,面垢,譫語是陽明病;身重難以轉側是太陽病;少陽證這裡沒有;遺尿是津液大虛,膀胱結締組織失養不能約束了。三陽合病治從少陽。如果只是發汗,津液更虛,譫語會更嚴重;如果只是下,也會津液更虛且邪氣內陷,那就只有額頭上有汗了,別的地方出不來汗了,手足還會逆冷。如果下之後,還有熱證的自汗出,那就說明還是溫病,以當下的證為準,可以用白虎湯。

這裡有兩個新的證。口不仁是嘴裡粗糙,不清爽,這是裡熱口舌糙脹引起的。面垢是臉上臟髒的,總像沒洗乾淨一樣。腸胃裡面有積熱的人,一般臉上會有臟髒的,腫脹粗糙。大家會發現,人一過三十歲,尤其是吃肉喝酒的男性,就會漸漸變得頭大皮膚粗糙,一臉橫肉。這是因為三十歲後,人體的代謝漸漸變慢,如果還像從前那樣攝入,體內一定有裡熱積存。所以我建議,運動少的人,三十歲後要慢慢地轉向吃素,不然容易顯老,疾病也會少。

原文:

220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註解:

太陽陽明並病,如果太陽證解了,只有發潮熱,手足出汗,大便難,譫語這些陽明病的證了,那就用大承氣湯下之則愈。

原文:

221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儂,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註解:

「脈浮而緊」,「身重」是太陽傷寒;「咽燥口苦」是少陽;「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陽明。這是三陽合病。這種情況如果發汗,人就會躁擾不安,心裡頭昏亂,譫語。如果用溫針,就會驚怵煩躁睡不了覺。如果攻下,胃裡頭就虛了,邪氣進入胸膈裡頭,擾動不安不舒服,心中鬱煩不安,舌上苔厚,這就是胃虛而邪熱鬱於胸膈,是梔子豉湯的適應證。

梔子豉湯的胃虛有熱與半夏瀉心湯的胃虛有熱有什麼不同呢?梔子豉湯是以上熱為主,半夏瀉心湯是胃虛寒為主。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