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者與學術:記2018上海書展

今年是第十五屆上海書展,展會共有七天。不僅有各大出版社的集中展銷,還有知名作家與學者的講座、發布會。奈何時間有限,僅參加了一二日(8.15-8.16)的活動。略記之。

1 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社會——複旦教授談《一個軍醫的中國觀察實錄》

這場活動原本不在我的計劃範圍內,是路過此處,便坐下旁聽了會兒。兩位嘉賓一位是本書的譯者,一是是本書的序言作者。二位我曾經皆有耳聞,高晞教授是做科技史的,著有《德貞傳:一個英國傳教士與晚清醫學近代化》。孫慶祥教授是英文系的,做醫學英語,國內複旦版醫學英語教材便是孫教授所編。這本《一個軍醫的中國觀察實錄》,是翻譯過程中重新更改的名稱,作者為戈登,英國軍醫部部長,著作等身,特別喜歡在世界各地觀察記錄,也還著有在印度、非洲等地的醫學觀察報告。這本書據高晞教授敘述,記錄了相當多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後的社會風俗以及醫療情況。其中如“中國人見中國人則禮讓,見外國人則有意碰撞”、“中國人接人待客是很禮貌的,普通百姓也相當熱情”等等,與我們在大歷史敘述中所臆想的有所不同,這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多樣化。同時,戈登還積極關注中國的軍隊醫療問題,如提出軍營中床位的擺放問題,廁所的放置位置等等。其中數據詳實,有據有論。活動一小時,之後簽售,購一本,孫慶祥教授簽名予之。

2 讓唐詩回歸唐代——陳尚君教授《唐詩求是》新書發布

陳尚君教授在文史的圈子裡可謂無人不知,陳教授做的《全唐詩補編》、點校整理的新舊五代史,文獻意義重大。他與傅璿琮、徐俊整理的《唐人選唐詩新編》更是我的枕邊書。這場活動也是被我最早提上日程的。陳尚君教授一來便切入正題,打開其準備的課件。課件中包括常見的唐詩文獻問題,以及流變過程中產生的訛誤與誤解。陳教授旁征博引,各種文獻資料脫口而出,可見文獻功底之扎實。《唐詩求是》是一本文集,集合陳教授幾十年來對於唐詩文獻的考證與求證,內容涵蓋極廣。讀者提問之時,我請教陳教授在唐文獻數量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唐代文學研究的太空還有多少。陳教授根據自己研究的經歷說唐代文學太空極大,雖然文獻有限,但文獻整理尚有很長一段路,更何況文學文獻研究。發布會約有半小時,其後為簽售,陳教授還帶來了印章,並且為每位讀者提上款。因為鈐印之後油墨未乾,陳教授還特意讓其助手準備了一摞小紙片蓋之,以細節可見學者之風范。現場購入一套(上下兩卷)。(案,此次書展,上海古籍出版社極為良心,在其他出版社八折之時,上古僅為六折)

3 江南藏書——與國學傳承、發展

這是一場座談,同樣是路過旁聽。邀請到的嘉賓是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高克勤以及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秦志華。三位先介紹了中國古代藏書的的流派(如官藏、府藏與私藏)及藏書情況,之後聊到了各自家中的藏書,黃主任家中藏書一萬餘冊,高社長五千余冊,秦社長兩千余冊。黃主任在敘述藏書由古代走向近代之時,強調經濟發展對於藏書的重要性。例如在明清時期,私人藏書前三位的省份是浙江、江蘇、安徽。均為東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其中浙江遙遙領先於江蘇和安徽,其中最為有名的天一閣也在浙江。建國以後,上海的經濟快速發展,也帶動了藏書業的發展。高社長在回答主持人關於西方藏書與中國藏書的不同時強調,中國的現狀書,保存容易,流通困難,限制於其裝訂與紙張本身的脆弱性,若想西方一樣流通起來,保存年限極其有限。同時,在中國藏書更多的是代表個人財產,定不會向大眾開放,建國以後,私人藏書多捐獻給政府,如今藏書的主要主體是各大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高社長在提及現代電子化衝擊下,出版及藏書行業發展時說,電子書籍不可替代紙質藏書,紙質藏書代表了文化的延續和傳承,同時還包括版本和文獻上的意義,其價值是電子數據無法取代的。讀者提問之時,我請教高社長POD(按需印刷)的推廣前景有多大。高社長回答POD的主要問題在於版權而不是成本,通常只有一印300冊以下的書才會保留POD的方式。對於大部分常規出版的書籍來說,POD的範圍有限。

4 七天七堂客(二)——資治通鑒中的“正”與“奇”

書展第二天,安排的一場是主題講座。清華大學歷史系張國剛教授主講。張國剛教授在前幾年出版了《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是一本通俗的資治通鑒導讀書和概論書。今天的講座依舊圍繞資治通鑒展開。張教授從“守正出奇”這一角度切入,縱覽資治通鑒的歷史敘述。其中“正”為價值觀,即司馬光強調的儒家價值觀,途徑是讀“經”、學“道”。而“奇”是操作技巧,途徑為讀“史”,學“術”。張教授強調了這兩個層面要分清,只有在“守正”的前提下,“出奇”才有價值意義,並且“出奇”需超越個體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如果僅僅是為了個體的利益,那不可成為“出奇”。所以,“守正出奇”是中國傳統史學的核心精神,先正三觀,而後研究操作技巧。讀者提問之時,我請教張教授,資治通鑒是否可以看做是一本歷史學著作而不僅僅是史料的集合,同時,如何中和資治通鑒的文獻意義和創作意義。張教授回答道由於司馬光即使史學家,又是官僚,故他從小受到了很嚴格的史學訓練,在對於歷史的敘述和文獻的選取上,其嚴謹性要高於司馬遷作《史記》,並且對於傳統史學,意識形態的影響遠遠小於現代史學,故資治通鑒的史學觀可以忽略不計。講座約一個半小時,後購《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一本,張國剛教授簽名予之。

5 蒼茫沙腥古戰場——辛德勇教授《發現燕然山銘》新書發布暨簽售會

辛德勇是北大歷史系的教授,十分“高產”,既有大量學術作品如《製造漢武帝——由漢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資治通鑒的歷史構建》、《舊史輿地文錄》與《史記新本校勘》等,同時還有“因社會公眾十分關注,學術界有責任和義務及時作出應有的說明和認識”(《發現燕然山銘》前言)而寫的《海昏侯劉賀》。辛教授為人十分謙遜,他自述這本書的寫作僅是在一年前內蒙古大學學者發現燕然山銘以後受邀而寫的,在此之前自己都沒有讀過或了解過這篇銘文,同時對於東漢歷史知之甚少。這當然是辛教授的謙虛,我在回程的火車上讀完此書後,其中對於東漢歷史文獻的引用和邏輯分析,不禁歎服。辛教授同時也說,他是極不讚成對外的擴張和侵略,並且此次竇憲的北征,是出於鞏固竇太后的權力,完全不值得讚揚,同時,班固寫的這篇銘文,雖然在後代,對如宋代這樣遭受蠻夷入侵的朝代起到過精神作用,但依舊是“拍馬屁”的文章,更加不值得稱頌。可見,辛教授在此書中表達了相當強烈的史學價值觀。書的最後也有說到“發現這通摩崖刻石,其最大的社會作用,便是警醒當今的歷史學家,時刻以天下蒼生為重,把握好手中那支筆,走好腳下的路。人在做,天在看。”發布會約半小時,其後簽售,購書一本,辛德勇教授簽名予之。

附記:參觀書展之後前往杭州順路遊覽,路過一家新華書店,碰巧遇到許子東教授的講座,便聽之。

6 鬱達夫與中國現代文學——《許子東現代文學課》新書見面會

許子東教授對於大部分文史讀者來說也是非常熟悉了。此次講座的主題是《鬱達夫與中國現代文學》,許教授從他自身的經歷開始說起,講述他當年在華東師大跟隨錢谷融先生讀研究生的過程中實如何選定鬱達夫這個題目來做的,其中妙語連珠,葷段子頻頻,惹得全場大笑。在讀者提問環節,許教授談到的問題則更多,即有對於“重寫文學史”的回答,也有對“平凡的焦慮”的回答等等。許教授多從自身經歷來敘述,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他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講座約有兩小時,十分愉悅。其後簽售,購書一本,許子東教授簽名予之。

附錄:上海書展購書書目

①《夢影紅樓:旅順博物館藏孫溫繪全本紅樓夢》(孫溫,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新譯人間詞話》(王國維,台北三民書局)

③《一個軍醫的中國觀察實錄》(戈登,學林出版社)

④《唐詩求是》(陳尚君,上海古籍出版社)

⑤《現代藝術150年》(威爾·貢培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⑥《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張國剛,中華書局)

⑦《發現燕然山銘》(辛德勇,中華書局)

⑧《古詩十九首集釋》(隋樹森,中華書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