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帶你讀懂中藥處方裡各種標註背後的「秘密」

在中藥處方中,很多藥名前後都會標有「炒、炙、先煎、後下」等字樣,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因為中藥在炮製、煎煮方面是有一些講究的,如果不遵循這些原則,輕則降低藥效,重則還會產生毒副作用。那麼,炮製、煎煮中藥有哪些講究呢?

寫在中藥處方藥名前的字常有生、炒、炙、煆等,是指藥物的特殊炮製方法。「生」是指此中藥可直接使用;「炒」是指此藥物必須經過清炒或加入固體輔料翻炒才能入葯;「炙」是指藥物必須加液體輔料拌炒,以起到降低毒性、提高療效、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等作用,常用輔料有酒、醋、蜂蜜等;「煆」是指將藥物直接置於爐火之上,或放在適當的容器中進行煆燒,以增加藥物的收斂作用,減少副作用或改變藥物的性質。

寫在藥名右上角的字通常是指藥物的煎服方法。「先煎」是指將該葯煮沸10分鐘左右後,再將其他藥物加入共煮;「後下」是指在其他藥物快要煎好前5分鐘左右,將這味葯加入共煮,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揮發過多而降低藥效;「包煎」是指為了避免該藥物對咽喉產生刺激用紗布包起來;「另燉、另煎」適用於貴重藥物,主要為了盡量減少損失;「烊化」主要是指阿膠等膠類葯,需另行烊化後再與其他葯汁兌服。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陳雙)

【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可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歡迎一起交流】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